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93-02
目前,“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注入式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妨碍了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对地理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形成了一种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以教材为主题的“导学探究法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言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导学探究法”是根据现代系统理论和教学思想,吸取“启发式”、“学导式”、“发现法”等教学法之精华,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潜力,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其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变“教”为“导”,变学生的“学”为“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实施的呢?这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末、课外四时段有机结合。课前,明确学习目的,是课堂艺术的前提;课中教学精心设问,引发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末师生信息互相反馈,及时强化,将知识进行高度的浓缩,引导学生领悟和提升知识的能力,以求得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实践,检练学习效果。
1课前——导学探究的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依据大纲,紧贴教材提出预习及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其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即引导学生以旧探究新知识,引例要求同学们合作、展开思维进行探究创新,一般要求在学生先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小结解题为主的方法。例如讲授初中地理“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内容时,应让学生先回顾几个内容,即“地球仪制作的依据是什麽?什麽是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这就为学习“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名称和如何在地球仪上表示经纬的基本规律”奠定基础。课堂教学设问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以达到目标状态。
2课中——导学探究的过程
主體探究,解决问题 是整个程序的主要环节。此环节需突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根据新课的主要内容提出初学思考题,于课前布置。如讲授“比例尺”这一节,可提出以下问题: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②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③哪幅图上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2、学生带着思考题再学新内容。这需在引入新课后实施,学生再学时,可以边思边划,可以边看边做边议,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分析、讨论后将答案写于图幅下,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归纳总结予以评定。 3、回答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和总结。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就结合图形或模型适当启发学 生回答。还可由其他同学补充评答,而教师 的讲评要指出学生答题的情况,并作适当的补充,另外可采取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以相互启迪相互借鉴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的结论。
3课末——导学探究的总结
归纳概括 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抓住知识间的相同要素,抽象出本质特征,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而进行的总结,从而使知识得到浓缩和升华。教师根据新课特点,紧紧抓住“三点一线”即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重难点,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加强三点间的内在联系,作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例如讲授“地壳中的矿 物”、“岩石和矿床”两部分内容里,包含了10个概念,它们或者层层递进,或者相互包含 ,区分度差,易混淆,因此须将几个概念归纳整理,使概念间的关系清晰而明确,学生一目了然。
4课外——导学探究的实践
本阶段主要通过应用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训练是教学实践的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我们应按照教学“前有联系,后有伏线”的要求来设计练习题。例如:学习“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后,可将顺序打乱的自然带名称、动物名称、植物名称分成三组,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短时间内正确连线,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将课堂艺术氛围推向新的制高点,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拓和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和检查问题解决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联系可巩固新知识,发展应用意识,以促进知识的升华过程。
导学探究法具有怎样的实践意义呢?引导-探究式遵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运用发现、提出、分析、创造性解决和合作探究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它不仅有 利于创设轻松、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而且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质疑探讨完成知识建构,有助于培养终身有益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地理学科的导学探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优化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化知识结构,又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进步,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总之,在实行新课改的当代,我们应该紧跟教育步伐,认清形式,将新型的导学探究学习法开展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注入式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妨碍了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对地理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形成了一种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以教材为主题的“导学探究法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言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导学探究法”是根据现代系统理论和教学思想,吸取“启发式”、“学导式”、“发现法”等教学法之精华,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潜力,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其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变“教”为“导”,变学生的“学”为“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实施的呢?这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末、课外四时段有机结合。课前,明确学习目的,是课堂艺术的前提;课中教学精心设问,引发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末师生信息互相反馈,及时强化,将知识进行高度的浓缩,引导学生领悟和提升知识的能力,以求得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实践,检练学习效果。
1课前——导学探究的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依据大纲,紧贴教材提出预习及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其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即引导学生以旧探究新知识,引例要求同学们合作、展开思维进行探究创新,一般要求在学生先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小结解题为主的方法。例如讲授初中地理“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内容时,应让学生先回顾几个内容,即“地球仪制作的依据是什麽?什麽是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这就为学习“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名称和如何在地球仪上表示经纬的基本规律”奠定基础。课堂教学设问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以达到目标状态。
2课中——导学探究的过程
主體探究,解决问题 是整个程序的主要环节。此环节需突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根据新课的主要内容提出初学思考题,于课前布置。如讲授“比例尺”这一节,可提出以下问题: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②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③哪幅图上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2、学生带着思考题再学新内容。这需在引入新课后实施,学生再学时,可以边思边划,可以边看边做边议,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分析、讨论后将答案写于图幅下,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归纳总结予以评定。 3、回答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和总结。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就结合图形或模型适当启发学 生回答。还可由其他同学补充评答,而教师 的讲评要指出学生答题的情况,并作适当的补充,另外可采取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以相互启迪相互借鉴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的结论。
3课末——导学探究的总结
归纳概括 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抓住知识间的相同要素,抽象出本质特征,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而进行的总结,从而使知识得到浓缩和升华。教师根据新课特点,紧紧抓住“三点一线”即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重难点,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加强三点间的内在联系,作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例如讲授“地壳中的矿 物”、“岩石和矿床”两部分内容里,包含了10个概念,它们或者层层递进,或者相互包含 ,区分度差,易混淆,因此须将几个概念归纳整理,使概念间的关系清晰而明确,学生一目了然。
4课外——导学探究的实践
本阶段主要通过应用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训练是教学实践的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我们应按照教学“前有联系,后有伏线”的要求来设计练习题。例如:学习“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后,可将顺序打乱的自然带名称、动物名称、植物名称分成三组,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短时间内正确连线,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将课堂艺术氛围推向新的制高点,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拓和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和检查问题解决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联系可巩固新知识,发展应用意识,以促进知识的升华过程。
导学探究法具有怎样的实践意义呢?引导-探究式遵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运用发现、提出、分析、创造性解决和合作探究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它不仅有 利于创设轻松、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而且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质疑探讨完成知识建构,有助于培养终身有益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地理学科的导学探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优化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化知识结构,又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进步,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总之,在实行新课改的当代,我们应该紧跟教育步伐,认清形式,将新型的导学探究学习法开展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