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文献综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门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及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学科。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内涵与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感性与理性、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贯穿整个西方古代哲学史。语言学自古希腊来就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不同的哲学理念都体现在语言学领域。我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王寅认为其不仅反映在语言中,也反映在从外部和人类心智内部两种语言研究方法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尝试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综合,提出人可通过感官经验和推理来获得知识。
  就认知语言学而言,Lakoff等人将这两种对立的思潮称为“客观主义”,而将与客观主义对立的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称为“非客观主义”、“新经验主义”或“体验哲学”。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书被称为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主要讨论人类思维的隐喻性。也正是在这本书里,他们将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全部归为“客观主义”。他们的另一部著作《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解释了思维的什么奥秘》将“非客观主义”称为“经验主义”,其观点与客观主义进行对照分析,发现语言理念不一样。这颠覆了西方传统哲学,引发了认识论的革命。王寅是第一个全面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学者,他认为思维是隐喻性的,并对范畴、概念、图式进行建构。心智是体验性的,认识是无意识的。
  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国外最早是Sidney Lamb于1971年提出的,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1985年前后,期间Langacker开始了对认知语法的研究;Lakoff等人发表了语言格式塔的论文;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在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一阶段是认知语言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Johnson,Langacker和Lakoff等学者对语言与认知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Rene Dirven于1989年春在德国Duisburg主持召开了第14届国际LAUD研讨会,也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这标志着认知语言学国际地位的确立。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该领域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相关语言刊物文章增多,还设置了认知语言学专栏。在我国也有较大的发展,研究从理论走向了认知方式的探索,包括体验、原型、范畴化、概念化、认知模式、意象图式、隐喻等的透视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采用经验观和突显观的语言认知观来研究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经验是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一种认知活动,研究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理解中的一些共同规律及与思维、记忆有关的语言知识结构模式。语言的产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的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过程。对语言认知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识,即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怎样运用语言结构实现其实际功能。具体地讲,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概念、意象图式、像似性和语法化以及认知语用推理。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认知语言学通过有规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和语言。目前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1)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发现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的规律;(2)采用自然观察和内省的方法,观察反映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分析其内在的认知取向;(3)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就某一调查项目选择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应答者,尽量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一定的询问、答卷、叙述来获得语言背后的认知活动。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发展。其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汉语研究、文学诗歌等都有重大的影响。以外语教学为例,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为传统的对比分析注入活力和为解释部分语言现象提供理据,这为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当然也有其局限性,其理据不容易掌握。
  语言的认知研究前景广阔,要从认知的角度揭示语言中的奥妙,撩开其透明度不高的面纱,走出语言的迷宫,仍需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郭熙煌.语言认知的哲学探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3]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4.
  [4]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余光中2010年版《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从三方面解读和探讨了其翻译“传真”的翻译思想。文章从翻译“传真”观与“忠实”的异同来分析译本中翻译观点的倾向、译本中描述性长句中所体现出的翻译“传真”观以及译作中表现出的画面感与翻译“传真”观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剖析译本解读余光中《老人与海》中的翻译“传真”观。  关键词:余光中;《老人与海》;翻译“传真”  作者简介:吴辛佳(1984-),女
摘 要:随着全球化语境下对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和中外交流的日趋频繁,我国的公示语翻译实践势必顺应发展的潮流,拟用生态翻译学原则指导公示语汉英翻译,以致力于未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以及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本文拟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公示语翻译进行剖析,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公示语;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作者简介:张笑一(1992.8-),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许多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广告翻译展开了研究,成果丰硕。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国内广告翻译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今后广告翻译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广告;翻译;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引言:  广告
摘 要:“ментальность”作为时下的流行术语,对其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我国见诸于世的该术语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文特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针对该术语的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民族意识(ментальность);语言文化学;世界观  作者简介:曹晓蕾,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最近今年,“被XX”结构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此流行语是来自于最初的“被自杀”一词。本文接下来将从它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音节和词性两方面。然后从它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使大家能认识并理解此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被XX”;“被XX”的性质;“被XX”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引言  文章中所提
本文系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青年基金项目“理想认知模式理论视域下汉语被字句的特点研究”(13CYY067)阶段性成果。  摘 要: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诸多语言学家都在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着重对进入到被字句中的动词进行分析,从配价角度对其中的动词分类研究。  关键词:被字句;动词;分类  作者简介:常博聪(1992-),女,辽宁大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