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连续梯度变截面薄壁圆管耐撞性多目标优化设计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一种新型连续梯度变截面薄壁圆锥管(FGTT管),其截面直径沿其轴向以一种函数梯度的方式连续非线性变化,较传统等截面薄壁圆管(圆柱管)、连续线性变截面薄壁圆管(圆锥管)具有更好的可设计性及更大的吸能潜力,工程应用价值较大.首先,建立了FGTT管轴向冲击有限元数值模型并进行了精度验证,以此为基础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比较了FGTT管与传统圆锥管轴向冲击吸能特性,并分析了上下直径差、梯度指数、冲击速度对FGTT管轴向冲击吸能特性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以FGTT管壁厚、上端半径和梯度指数作为设计变量,以其轴向冲击比吸能和初始峰值力为优化目标,结合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响应面近似模型及N S 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其进行了耐撞性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FGTT结构与初始常规圆锥形结构相比,初始峰值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下降了45.4%;比吸能较原结构提高了13.5%;与原结构相比,该FGTT结构的质量减少51.031%,取得了良好的优化设计效果.
其他文献
为评价混合动力汽车声品质特性,并对混合动力汽车声品质进行优化,建立了粒子群和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混合动力汽车声品质客观评价模型.计算响度、AI指数、波动度、粗糙度、尖锐度和A声压级对声品质的贡献度,提出了利用聚酯与聚丙烯多孔吸音材料,联合丁基橡阻尼材料对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宽频域的减振降噪来提升车内声品质.通过对车内声品质优化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车内声品质客观参数明显改善,声品质预测值提升了24.8%,说明所采取的声品质优化策略可靠有效.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潮来临,大量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理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将其规模化应用于储能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梯次储能的经济性对促进规模化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梯次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并采用平准化成本模型分析了梯次储能的成本参数敏感性.其次,分析了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现状,探讨了梯次利用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梯次储能规模化应用时在实现盈利和优于新电池情况下的边界值,为梯次利用提供参考.
空腔阻隔结构对车身旁路噪声和车内噪声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基于统计能量法开展阻隔结构布置研究,细化车身侧围结构,并建立整车SEA模型,进行激励源至响应点的声能量传递分析,得到噪声在侧围空腔内的传递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传递路径的阻隔结构预布置方案,利用路径隔声量分析对每条传递路径的方案进行优化,得到阻隔结构最佳安装位置.结果表明:路径隔声量分析能够快速有效地优化阻隔结构预布置方案,使空腔阻隔结构可以显著降低侧围空腔噪音和驾驶员耳旁噪声.
为了进一步减小圆柱型锂电池在高热负荷下的温升、最大温差及轴向温差,提出一种基于石蜡/膨胀石墨(EG)的蜂窝状相变材料(PCM)水冷复合式电池散热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环境温度40℃时,冷却液流速、微型流道数量、CPCM厚度及EG的质量分数对该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体流速超过0.05 m/s时,流速的继续增加对该系统散热性能的提升不明显.与纯PCM相比,添加EG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CPCM)对系统散热性能有显著提升.EG质量分数为12%时,在不同液体流速下既可以满足电池最大温差的要求,也可以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事业迅速发展,装机建设规模与水力发电量稳步增长.但是受系统调峰能力、市场机制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新能源发展存在能量消纳困难、对电能贡献小以及发电调度灵活性差、价格波动性强等问题,弃风弃光已成为能源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的关键是解决好消纳问题,而储能是电网能源消纳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该环节既影响发电又影响输、变、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涉及多运营板块的综合性设计和管控.区块链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术语,每一个区块都是一个单元,单元内部可进行信息的存储,它
期刊
针对双脉冲射流流动控制机理不明的问题,建立了双激励受迫Van der Pol理论模型,用于指导双脉冲射流流动控制参数选取及揭示其流动控制机理.该理论模型基于弱非线性稳定性理论,通过对不同参数下模型方程的求解,将理论模型与典型分离流场中双脉冲射流的数值模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在频率、相位等特性上相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中,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双脉冲射流在折合频率都为1且同相位时控制效果最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脉冲射流依靠流动不稳定性增强主流与分离流间的动量传递以抑制流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能源转型的问题受到了世界广泛关注,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政府明确表态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此为背景,我国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结构体系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在碳中和背景下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成为“双碳”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保障,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不断
期刊
退役的动力电池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而逐渐增多,为了对退役的锂电池进行评估、维护、梯次利用,本工作提出一种老化锂电池模组关键电池性能参数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免拆解的“零时间成本”的快速检测方法,仅需要一次充电数据即可在单体层面上对内阻、相对充电时间差值和充电截止电压等关键电池参数(key battery parameter,KBP)进行表征,通过这些KBP的箱型图检测异常单体.基于容量增量(capacity increment,IC)曲线估算各单体的可充电容量以及放电截止时刻可继续放出容量,
随着《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发布,全国至今已有26所高校设置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的专业,涉及材料、电化学、工程热物理等众多领域.因此,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计非常重要,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几所代表性高校的储能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为例,并结合相关传统专业中的核心课程设置,针对国家需求和学科体系中专业知识的覆盖程度,建议选取储能材料、工程热力学、工程力学、传热传质学、电工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作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压电电机是解决传统电机在精密驱动方面局限性的一种关键驱动器,其中采用逆压电效应和惯性位移原理的压电惯性电机更是新颖热点.黏滑模式相比滑移模式更能满足精密控制运动的要求,是压电惯性电机研究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首先介绍了黏滑模式压电惯性电机的基本原理,详细综述了黏滑模式压电惯性电机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号控制式压电惯性电机、摩擦控制式压电惯性电机和结构控制式压电惯性电机,最后探讨了黏滑模式压电惯性电机未来可继续改进的部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