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它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论辩和阐发。但是由于视域的限制,概念的缺乏,因此隐含在《论语》中关于仁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被发现,也未得到探讨。本文的任务即是回到世界历史的语境中,借助黑格尔对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就社会进化的节点,揭示《论语》中仁的二重内涵。
关键词 伦理 道德 仁 差等 平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1-0033-06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差序格局的周伦理社会遭遇严重危机,趋于解体。孔子对这种前所未有之社会变化做出了反应。这种反应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进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危机及孔子的因应,我们不妨把其放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来予以考察。按照雅斯贝尔斯对世界历史的划分,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即轴心时代。单就其精神层面而言,轴心时代的希腊和周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它们都在经历某种文化精神的深刻变化,发生由外而内,由客观而主观,由直觉而内省的转折。这种转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就是由伦理向道德的转变,在实体性的伦理社会中出现了主观性道德。
一
希腊和周都是原初的伦理性社会,只不过前者是一种国家型的公民平等伦理社会,后者则是家庭型的血亲差等伦理社会。伦理性社会的特点是它的亲密无间性、质朴性、无意识性,身在其中的人并不把自己作为个人独立于社会,而是融入其中,以整体为目的和原则,从整体中获得自己存在和生活的意义。他把家-国视为家园,对要求于他忠于家-国有普遍的义务而没有反思,在家-国的伦理关系和秩序中赢取自身认同。但是随着经济的变化,政治的演进,无意识非反思的伦理社会秩序开始动摇,自我意识进入其中,主观性,内省精神开始苏醒,产生出对自身出入其中的伦理生活进行反省的人。孔子和苏格拉底就是这种把主观性和反省带入集体无意识的伦理生活中的人,从而为世界历史带来一种新的道德意识。
黑格尔详细描述了在苏格拉底身上实现的精神转折:恰如失道而后德一样,伦理失而后道德出。①人类精神返回自身,自我意识,主观自由以自立自主的姿态从伦理实体中分离出来,个别从普遍中孤立出来,对自己灵魂的关注取代了对城邦的关心,人不再质朴地践行伦理义务,替代它的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在自己的意识中寻求道德法则。对于个人而言,他不仅欲求善,更重要的是认识善,自觉为善。因此在黑格尔看来,苏格拉底的学说是“道地的道德学说”,“道德的主要环节是我的识见,我的意图;在这里,主观的方面,我对于善的意见,是压倒一切的。道德学的意义,就是主体由自己自由地建立起善、伦理、公正等规定”。“苏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伦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们曾经作了对他们的情况说是合理的事,却未曾反思到、不认识他们是优秀的人。道德将反思与伦理结合,它要去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伦理是朴素的,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才是道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42-43页。)但是苏格拉底的出现也带来了主观道德与实体伦理的激烈冲突,他为此献出了生命。
作为同时代的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命运是相近的。春秋时期与希腊晚期一样,面临同样的社会-文化问题,即社会结构在松动,文化在调整,历史处在转折的关口。这时需要为传统伦理社会注入新的精神因素并且已经注入了新的精神因素,这就是“德”的含义的变化,出现了从“仪式伦理”向“德行伦理”的过渡,在“伦理之德”之外出现了“道德之德”。(③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年,第285-291、199、210页。)孔子的出现则为这个新因素注入了自觉意识,引入了反省的道德精神: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关键词 伦理 道德 仁 差等 平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1-0033-06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差序格局的周伦理社会遭遇严重危机,趋于解体。孔子对这种前所未有之社会变化做出了反应。这种反应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进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危机及孔子的因应,我们不妨把其放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来予以考察。按照雅斯贝尔斯对世界历史的划分,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即轴心时代。单就其精神层面而言,轴心时代的希腊和周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它们都在经历某种文化精神的深刻变化,发生由外而内,由客观而主观,由直觉而内省的转折。这种转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就是由伦理向道德的转变,在实体性的伦理社会中出现了主观性道德。
一
希腊和周都是原初的伦理性社会,只不过前者是一种国家型的公民平等伦理社会,后者则是家庭型的血亲差等伦理社会。伦理性社会的特点是它的亲密无间性、质朴性、无意识性,身在其中的人并不把自己作为个人独立于社会,而是融入其中,以整体为目的和原则,从整体中获得自己存在和生活的意义。他把家-国视为家园,对要求于他忠于家-国有普遍的义务而没有反思,在家-国的伦理关系和秩序中赢取自身认同。但是随着经济的变化,政治的演进,无意识非反思的伦理社会秩序开始动摇,自我意识进入其中,主观性,内省精神开始苏醒,产生出对自身出入其中的伦理生活进行反省的人。孔子和苏格拉底就是这种把主观性和反省带入集体无意识的伦理生活中的人,从而为世界历史带来一种新的道德意识。
黑格尔详细描述了在苏格拉底身上实现的精神转折:恰如失道而后德一样,伦理失而后道德出。①人类精神返回自身,自我意识,主观自由以自立自主的姿态从伦理实体中分离出来,个别从普遍中孤立出来,对自己灵魂的关注取代了对城邦的关心,人不再质朴地践行伦理义务,替代它的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在自己的意识中寻求道德法则。对于个人而言,他不仅欲求善,更重要的是认识善,自觉为善。因此在黑格尔看来,苏格拉底的学说是“道地的道德学说”,“道德的主要环节是我的识见,我的意图;在这里,主观的方面,我对于善的意见,是压倒一切的。道德学的意义,就是主体由自己自由地建立起善、伦理、公正等规定”。“苏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伦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们曾经作了对他们的情况说是合理的事,却未曾反思到、不认识他们是优秀的人。道德将反思与伦理结合,它要去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伦理是朴素的,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才是道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42-43页。)但是苏格拉底的出现也带来了主观道德与实体伦理的激烈冲突,他为此献出了生命。
作为同时代的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命运是相近的。春秋时期与希腊晚期一样,面临同样的社会-文化问题,即社会结构在松动,文化在调整,历史处在转折的关口。这时需要为传统伦理社会注入新的精神因素并且已经注入了新的精神因素,这就是“德”的含义的变化,出现了从“仪式伦理”向“德行伦理”的过渡,在“伦理之德”之外出现了“道德之德”。(③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年,第285-291、199、210页。)孔子的出现则为这个新因素注入了自觉意识,引入了反省的道德精神: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