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负得正”法则的解释模型——基于中、日、新、美、澳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yo7908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中国、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五国的七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归纳出三类"负负得正"法则的解释模型:反意建构模型、隐性分配律模型、相反数模型.再通过"数学"与"学生"视角审视三类模型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教科书编写与教师教学提出建议:教科书编写要注重从多角度解释法则的合理性,教师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解释模型.
其他文献
理解认知、高阶思维、整体联通是深度学习的三大特征.针对这三大特征,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沿着这三个方向去开展教学,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建立恰当的联系,在解决
1米勒问题及相关研究1.1米勒问题1471年,德国数学家米勒向诺德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在地球表面什么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在什么部位,可视角最大?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