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倡导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语言的实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具有实效性和实际意义,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于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过程中落实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内外结合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增强课堂实际运用效果。通过此法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为之后语文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当中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的性质问题: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是整个语文学习生涯甚至是所有科目学习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同时作为启蒙的小学阶段也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理解以何种方式掌握所学即所用,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实践能力。因此,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提出几点策略。
一、语言文字材料积累,奠定基础
语言是我们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为更加完善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老师需要通过课堂积累、课外积累、生活积累这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锻炼,并且以此为工具提高学生说话、写作、交流的水平和方式,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语言学习基础。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这几课的学习,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需要带领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在字词的理解当中让学生自己造句,在造句中又运用了其他词汇和句型同样属于语言的运用。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加愿意接受一些带有形象化的故事,因此老师可以安排的课外阅读书目就可以是《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儿童版)之类的文章,通过阅读一些简短的故事让他们在其中学习词语和句子,针对性的安排阅读材料进行将结合分析,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有所收获。老师在这个课内过程中需要起到一个带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此类短语和句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能够完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学以致用。课内课文阅读结合课外拓展阅读使学生广泛的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词语,积累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考试当中的运用和理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在生活中的积累则更加帮助树立学生情感体验,通过身边人的交流以及一些演讲比赛的观看同样能够积累语言知识,以此帮助学生丰富见识并且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通过老师带领学生理解课内词语、段落,分享课外阅读资料还有日常生活地真实场景语言交流的积累,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二、依托课本原文,加强实际训练
语言运用的核心部分是文本,因此在利用课堂进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当中老师要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改写、仿写、扩写、续写以及读后感的记录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学生对于课程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实际效果
例如,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所认识的字词还比较少,词汇量达不到自主阅读的水平,更不用说理解文章主要意思了,因此,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意思。在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需要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在课堂开始就一起朗读一遍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文章内容的梳理。这篇文章出来文章中的字词句段某些重难点部分的学习以外,还有一个升华的中心思想内容:这一根扁担不是普普通通的扁担,它所承担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一辈人的坚韧、同甘共苦的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困难努力和人民共同战斗的觉醒和意志。根据这一中心思想在老师进行这一个全文主旨的讲解过程中是可以逐渐让学生自己交流理解的,老师安排学生分别找出文中最能够表达朱德先生、老百姓还有解放军各自形象以及心理活动和人物描写的词语,然后老师一一对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和拓展,进而给学生安排实际训练的任务:每位同学根据以上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挑选3-5个进行造句,造句选取的对象可以使自己的同班同学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等等人物不限,最后老师挑选几位同学上台来分享自己的内容。
通过老师的带领学生可以更快的进入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当中,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学生又根据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练习,二者结合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节省课外单独作业布置完成时间,巧妙利用课堂语言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联系实际交流,重视实际交际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将教学内容貼近生活环境,扩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分享欲,主动开口交流分享,促进学生语言逻辑的发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讲授过程中,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查阅,为正式课堂分享做好准备。在老师结束课文内容的讲解之后,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想要推荐的地方是什么,城市分享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课外知识,在他们了解这些城市的过程之中一定会阅读许多有关这个城市的资料,这同样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之一,会让他们感觉阅读和了解新知识一样的有趣。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更多形容词和详细的解释来进行城市的介绍,接着还可以将别的同学所讲城市内容结合起来,二者相比较找到自己的分享城市的不同点。这样在分享自己内容的同时结合其他同学所分享的内容进一步阐述,在这一形式下也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从别人所说的内容中获取有用的关键点同样属于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最后老师的将学生们所分享的内容串联起来,概括性的进行本节课的内容和总结性囊括学生们感兴趣的城市。
老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语言运用的提升,老师同样需要向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积极影响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愿意在学习自己基本课程内容之外探索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分享实践运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中就能够运用的,而是在自己的不断积累和实践中慢慢适应,因此,老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对掌握这一能力怀揣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任慧芳.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J].甘肃教育,2017(15):95.
[2]黄丽莉.随文训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J].江苏教育研究,2019(32):49-51.
[3]于莉.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探索[J].课外语文,2018(16):6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当中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的性质问题: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是整个语文学习生涯甚至是所有科目学习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同时作为启蒙的小学阶段也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理解以何种方式掌握所学即所用,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实践能力。因此,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提出几点策略。
一、语言文字材料积累,奠定基础
语言是我们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为更加完善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老师需要通过课堂积累、课外积累、生活积累这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锻炼,并且以此为工具提高学生说话、写作、交流的水平和方式,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语言学习基础。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这几课的学习,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需要带领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在字词的理解当中让学生自己造句,在造句中又运用了其他词汇和句型同样属于语言的运用。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加愿意接受一些带有形象化的故事,因此老师可以安排的课外阅读书目就可以是《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儿童版)之类的文章,通过阅读一些简短的故事让他们在其中学习词语和句子,针对性的安排阅读材料进行将结合分析,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有所收获。老师在这个课内过程中需要起到一个带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此类短语和句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能够完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学以致用。课内课文阅读结合课外拓展阅读使学生广泛的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词语,积累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考试当中的运用和理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在生活中的积累则更加帮助树立学生情感体验,通过身边人的交流以及一些演讲比赛的观看同样能够积累语言知识,以此帮助学生丰富见识并且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通过老师带领学生理解课内词语、段落,分享课外阅读资料还有日常生活地真实场景语言交流的积累,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二、依托课本原文,加强实际训练
语言运用的核心部分是文本,因此在利用课堂进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当中老师要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改写、仿写、扩写、续写以及读后感的记录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学生对于课程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实际效果
例如,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所认识的字词还比较少,词汇量达不到自主阅读的水平,更不用说理解文章主要意思了,因此,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意思。在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一课的学习中,老师需要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在课堂开始就一起朗读一遍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文章内容的梳理。这篇文章出来文章中的字词句段某些重难点部分的学习以外,还有一个升华的中心思想内容:这一根扁担不是普普通通的扁担,它所承担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一辈人的坚韧、同甘共苦的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困难努力和人民共同战斗的觉醒和意志。根据这一中心思想在老师进行这一个全文主旨的讲解过程中是可以逐渐让学生自己交流理解的,老师安排学生分别找出文中最能够表达朱德先生、老百姓还有解放军各自形象以及心理活动和人物描写的词语,然后老师一一对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和拓展,进而给学生安排实际训练的任务:每位同学根据以上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挑选3-5个进行造句,造句选取的对象可以使自己的同班同学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等等人物不限,最后老师挑选几位同学上台来分享自己的内容。
通过老师的带领学生可以更快的进入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当中,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学生又根据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练习,二者结合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节省课外单独作业布置完成时间,巧妙利用课堂语言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联系实际交流,重视实际交际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将教学内容貼近生活环境,扩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分享欲,主动开口交流分享,促进学生语言逻辑的发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讲授过程中,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查阅,为正式课堂分享做好准备。在老师结束课文内容的讲解之后,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想要推荐的地方是什么,城市分享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课外知识,在他们了解这些城市的过程之中一定会阅读许多有关这个城市的资料,这同样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之一,会让他们感觉阅读和了解新知识一样的有趣。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更多形容词和详细的解释来进行城市的介绍,接着还可以将别的同学所讲城市内容结合起来,二者相比较找到自己的分享城市的不同点。这样在分享自己内容的同时结合其他同学所分享的内容进一步阐述,在这一形式下也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从别人所说的内容中获取有用的关键点同样属于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最后老师的将学生们所分享的内容串联起来,概括性的进行本节课的内容和总结性囊括学生们感兴趣的城市。
老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语言运用的提升,老师同样需要向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积极影响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愿意在学习自己基本课程内容之外探索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分享实践运用。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中就能够运用的,而是在自己的不断积累和实践中慢慢适应,因此,老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对掌握这一能力怀揣更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任慧芳.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J].甘肃教育,2017(15):95.
[2]黄丽莉.随文训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J].江苏教育研究,2019(32):49-51.
[3]于莉.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探索[J].课外语文,2018(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