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兰河传》是萧红短暂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在经历了离家出走,和萧军感情的破裂,与端木蕻良的错误结合,恩师鲁迅的离世,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这位孤寂一生的女作家,寄心灵于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寻找一份宁静与解脱,这份宁静与解脱我想是来自于“我”家的后花园。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后花园已经沉淀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象征义的场所,后花园意象的运用,在元明文言传奇、戏曲和明末清初兴起的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中表现得格外明显,才子佳人私定终身后花园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戏曲和小说里面,后花园意象摆脱了士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人的原始欲望生发的隐喻式场景,这几乎成了大家闺秀自由爱情获得成长的唯一机会和温床。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后花园既没有成为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催化剂,也没有成为有情人你侬我侬的庇护所,它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快乐的梦工厂,也是一个女作家流离失所时心灵的最后寄托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萧红笔下的后花园较之传统的后花园意象内涵,更显现出丰富而动人的意义,这对后花园这一意象意义的充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游戏的乐园
游戏是一种对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的命名。真正的游戏精神并非玩世不恭,是与之相悖的孩童般的投入,是他们童年智慧的表现和自觉行为。在后花园的游戏中,“我”忘却成人的管教,投入到智慧的游戏实践当中:“有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是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场,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后花园因“我”和祖父的存在而变得生机勃勃,“我”因有后花园这一片游戏的乐土而不至寂寞,惟有祖父和后花园,是“我”童年回忆中的最美,有洁癖的祖母骂祖父和“我”是“死脑瓜骨”和“小死脑瓜骨”,“我便拉着祖父到后花园里去了,一到了后花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值得注意的是,时隔多年,作者萧红流亡香港,生活凄惨悲苦,将幼年的记忆倾吐笔下,后花园里满是写不尽的无忧和快乐,然而,人生总是“苦长乐短”,小说中第三四章多处提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作者反复使用“荒凉”一词,将后花园内外的热情与冷漠,自由和麻木形成对照,那时的后花园里一切是健康自由快乐的,后花园外的人心却是畸形病态的,与眼下的境遇相比,后花园里的快乐似乎只发生在昨天,越是繁华精彩,而今就越觉得悲凉寂寞。
二、生命的自由
柏拉图认为,诗的自由类似儿童的自由,游戏的自由和梦的自由。因此,萧红对后花园诗意的描写无不体现她“孩子气”的追求自由的个性,后花园是她游戏的栖息地和梦工厂。后花园里,一切生命都是自由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得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陽也不知道这个。”后花园里的昆虫、植物跟后花园里的“我”漫无目的、无拘无束,“我”玩得累了,跑得累了,休息一会继续跑、继续喊、继续跳,后园里的蜜蜂、蝴蝶、黄瓜、韭菜也同“我”一样,想飞、想停、或生长、或颗粒不收,随心所欲,无人左右,这是生命自由的张扬,是生命至真至纯的体现。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后花园大不同了,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菜园子,祖父是这个菜园子里的园丁,他照顾着这些蔬菜,呵护它们自由健康成长,祖父和我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能和这些果蔬植物一起成长,“我”感到无限幸福。《呼兰河传》整部作品都弥漫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寂寞苍凉的基调,寂寞苍凉的命运,但作者并不忘通过后花园生活的书写来展示生命的自由和力量。十多年后,当身处异地,满心创伤的萧红需要慰藉时,故乡的后花园和那个最疼爱她的祖父是其生命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她向往着那个童年小世界,不必过于沉重与复杂,可以拥有自由和快乐。
三、心灵的疗养院
因为后花园藏着“我”童年最美的回忆,所以“我”认为后花园的一切都是美。现实生活中的寂寞与身心的折磨,使作者在回忆美好事物的时候,不免会将美的东西放大以掩盖、温暖冰凉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说:“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无论现实生存有多险恶、狰狞,无论作家内心有多凄惶、浮躁,当他们面对故乡的童年时,由于它“浸润着强烈的自我情绪,由于它在精神领域内对自身与外界环境相冲突时的自我防御与自我调节功能”,故而会使作家萧红内心变得温润、熨帖。对后花园的回忆,萧红一定是幸福的,慰藉的,在其满是创伤的心灵里,仍保留一份美好,虽然那美好早已遥远,令人悲哀的是萧红倾其一生想要在深爱的男人中找寻幸福的真谛,但萧红的命运却是这样的,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从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一个人走路。我好想命中注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萧红一生都在追寻安慰和热闹,可是却终生都在漂泊,离开,孤独。一个女人,仅能从遥远的回忆中感知生命的美好和安稳,况且给她以安抚的不是人性的关怀,而是后花园的花草,那些不会说话,不懂情感的蝴蝶、蜜蜂、玫瑰花……这是何等的悲凉!小说的尾声写道:“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老主人”指的是祖父,“小主人”指的是作者萧红,“小主人逃荒”指作者现在在香港流亡,祖父去世,作者流亡,让原本已经很荒凉的家,更是名存实亡。
作者简介:
孙卓(1992—),女,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游戏的乐园
游戏是一种对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的命名。真正的游戏精神并非玩世不恭,是与之相悖的孩童般的投入,是他们童年智慧的表现和自觉行为。在后花园的游戏中,“我”忘却成人的管教,投入到智慧的游戏实践当中:“有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是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场,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后花园因“我”和祖父的存在而变得生机勃勃,“我”因有后花园这一片游戏的乐土而不至寂寞,惟有祖父和后花园,是“我”童年回忆中的最美,有洁癖的祖母骂祖父和“我”是“死脑瓜骨”和“小死脑瓜骨”,“我便拉着祖父到后花园里去了,一到了后花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值得注意的是,时隔多年,作者萧红流亡香港,生活凄惨悲苦,将幼年的记忆倾吐笔下,后花园里满是写不尽的无忧和快乐,然而,人生总是“苦长乐短”,小说中第三四章多处提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作者反复使用“荒凉”一词,将后花园内外的热情与冷漠,自由和麻木形成对照,那时的后花园里一切是健康自由快乐的,后花园外的人心却是畸形病态的,与眼下的境遇相比,后花园里的快乐似乎只发生在昨天,越是繁华精彩,而今就越觉得悲凉寂寞。
二、生命的自由
柏拉图认为,诗的自由类似儿童的自由,游戏的自由和梦的自由。因此,萧红对后花园诗意的描写无不体现她“孩子气”的追求自由的个性,后花园是她游戏的栖息地和梦工厂。后花园里,一切生命都是自由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得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陽也不知道这个。”后花园里的昆虫、植物跟后花园里的“我”漫无目的、无拘无束,“我”玩得累了,跑得累了,休息一会继续跑、继续喊、继续跳,后园里的蜜蜂、蝴蝶、黄瓜、韭菜也同“我”一样,想飞、想停、或生长、或颗粒不收,随心所欲,无人左右,这是生命自由的张扬,是生命至真至纯的体现。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后花园大不同了,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菜园子,祖父是这个菜园子里的园丁,他照顾着这些蔬菜,呵护它们自由健康成长,祖父和我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能和这些果蔬植物一起成长,“我”感到无限幸福。《呼兰河传》整部作品都弥漫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寂寞苍凉的基调,寂寞苍凉的命运,但作者并不忘通过后花园生活的书写来展示生命的自由和力量。十多年后,当身处异地,满心创伤的萧红需要慰藉时,故乡的后花园和那个最疼爱她的祖父是其生命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她向往着那个童年小世界,不必过于沉重与复杂,可以拥有自由和快乐。
三、心灵的疗养院
因为后花园藏着“我”童年最美的回忆,所以“我”认为后花园的一切都是美。现实生活中的寂寞与身心的折磨,使作者在回忆美好事物的时候,不免会将美的东西放大以掩盖、温暖冰凉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说:“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无论现实生存有多险恶、狰狞,无论作家内心有多凄惶、浮躁,当他们面对故乡的童年时,由于它“浸润着强烈的自我情绪,由于它在精神领域内对自身与外界环境相冲突时的自我防御与自我调节功能”,故而会使作家萧红内心变得温润、熨帖。对后花园的回忆,萧红一定是幸福的,慰藉的,在其满是创伤的心灵里,仍保留一份美好,虽然那美好早已遥远,令人悲哀的是萧红倾其一生想要在深爱的男人中找寻幸福的真谛,但萧红的命运却是这样的,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从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一个人走路。我好想命中注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萧红一生都在追寻安慰和热闹,可是却终生都在漂泊,离开,孤独。一个女人,仅能从遥远的回忆中感知生命的美好和安稳,况且给她以安抚的不是人性的关怀,而是后花园的花草,那些不会说话,不懂情感的蝴蝶、蜜蜂、玫瑰花……这是何等的悲凉!小说的尾声写道:“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老主人”指的是祖父,“小主人”指的是作者萧红,“小主人逃荒”指作者现在在香港流亡,祖父去世,作者流亡,让原本已经很荒凉的家,更是名存实亡。
作者简介:
孙卓(1992—),女,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