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线性思维及实践超越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具有鲜明的线性思维特征,包括射线形态的“主线”思维、线段形态的“双向细目”思维和环线形态的“底线”思维.线性思维一旦被专业认证参与者固化为线性思维方式,其势必遭遇转型升级的社会发展、综合的师范生素养和一体化办学实际的困境.高校和师范专业面向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应充分尊重专业认证的线性思维价值,但同时又应该避免陷入线性思维方式,坚守师范专业的价值立场和学科立场,用心用情地办好师范类专业.
其他文献
进入新时代,现行教育发展目标监测体系及其方法已不能够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不能有力推动全国及各地教育现代化发展新目标、新任务的有效落实,迭代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目标监测体系,根本要求是立足国情、把握教情,吸收先进理念、借鉴合理方法,在监测内容上注重系统化,构建“人体型结构”教育发展目标监测体系;在监测体系的指标构成上突出多样化,反映教育大国不同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在发展目标的监测方法上实现动态化,通过建立可靠的动态监测模型及分析工具,
有分化才有融合,产教融合是现代社会分工背景下,物质生产(产业系统)这种人类经济活动和教化育人(教育系统)这种人类社会活动之间互动、交流和合作的状态.分工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分工导致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具备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互补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双赢是产教融合的动力.作为一个概念,“产教融合”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词,2017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之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
教育评价具有三个向度,第Ⅰ向度是“关于教育的评价”,追求价值判断的科学精准;第Ⅱ向度是“促进教育的评价”,追求促成价值的目标实现;第Ⅲ向度是“作为教育的评价”,追求价值创造的开放生产.运用教育评价向度分析方法对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发现,在教育评价的第Ⅰ向度、第Ⅱ向度、第Ⅲ向度都设计了相应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只是第Ⅲ向度的政策多属倡导性质,措施力度也相对较弱.高等学校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策略,因应“关于教育的评价”,用好“促进教育的评价”,落实“作为教育的评价”.审核评估的生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创新创业(“三创”)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三创”人才培养需要对“教什么”“怎么教”“在哪里教”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基于生态理论,本文提出以“三融四链四系”为特征的“三创”育人生态系统.该系统以“素质能力知识融通、创意创新创业融合、教育教学实践融汇”三融合为育人理念,打造课程教学链、组织支撑链、全员融创链、实践平台链四大育人支柱,构建驱动体系、支持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四大运行体系.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三创”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决定着教师的任教水平与专业化发展程度.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忽视教师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忽视实践、柔性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团队的交流与探讨,亟需蝶化发展加以解决.教师蝶化发展是教师不断学习反思逐渐实现完美发展的过程,情境学习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满足教师对默会知识、技能等的学习需要,促进教师蝶化发展.情境学习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等途径共同助力于教师蝶化发展的全过程实现.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学科面向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教育学科是师范教育的核心,教育学科乃至大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母机.我国教育学科建设遵循“强”逻辑,重点可总结为:寰、创、道、精、兴,其中“寰”为掌握全球教育学科发展大趋势,实现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创”为了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机遇,带动创新发展;“道”为明晰教育学科建设重要理念,进行科学发展;“精”为打造一流教育学科,引领卓越发展;“兴”为补足西部教育学科发展短板,综合振兴发展.
教育学从原初时期到杜威时代都以寻求实践价值为目的 ,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至查尔斯·贾德主导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后,教育学的理论方式发生了从“育儿艺术”到“纯粹科学”的转向.与其它经典学科一样,教育学术不再以实践功能为主要宗旨,而是以追求知识本身的生产为目的 .这是现代教育学及其理论方式改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教育理论方式的改变,教育理论逐渐淡化甚至抛弃教育的实践责任,将追求一流学术与成果视为学科的最高价值.这一转向给基础教育的实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主动关注并为教育
中国特色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需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如何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以及“为谁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这三个根本问题,分别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路径和目的 .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形成“六要素”体系,培养路径应围绕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关键.以外语学科为例,其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六个方面,即设置渐进式的培养目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参与式的研究体验、提供多类型的资源支持、改变单维度的师资知识结构和打破传统式的组织壁垒.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