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hyhv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3例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心源性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术后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评估闭塞血管的再通程度,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出院时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疗效较好组和疗效较差组。对所有可能影响患者手术疗效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结果

81例(97.59%)患者术后血管良好再通(TICI分级2b~3级),2例(2.41%)患者术后血管未再通(TICI分级0~2a级)。41例(49.40%)患者手术疗效较好(出院时mRS评分≤3分),42例(50.60%)患者手术疗效较差(出院时mRS评分≥4分)。26例(31.33%)患者术后出现出血转化,16例(19.28%)患者术后因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较重或出血转化占位效应较明显行去骨瓣减压术且疗效较差。单因素分析显示,疗效较好组和疗效较差组在入院时NIHSS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再通程度、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管再通程度、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和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与手术疗效明显相关(OR=1.171,95%CI:1.028~1.333,P=0.017;OR=3.623,95%CI:0.931~14.095,P=0.063;OR=1.012,95%CI:1.003~1.021,P=0.008;OR=3.146,95%CI:0.875~11.309,P=0.079)。

结论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是急性心源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且入院时NIHSS评分、血管再通程度、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和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是患者手术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与试验组完全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在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均行颈髓磁共振DTI扫描及MN-SLSEP检测
目的探讨简易无框架立体定向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行侧脑室穿刺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128例,其中行简易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47例,传统枕角穿刺23例,传统三角区穿刺5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穿刺方式下头端管放置位置及近期头端管调整情况。结果简易无框架立体定向侧脑室穿刺的患者中,头端管误入对侧脑室1例,无近期调整头端分流管
目的探讨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与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改善预后。方法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岩斜区脑膜肿瘤患者26例,其中单纯采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7例,联合采用神经导航和术中MRI或电生理监测下手术11例,单纯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8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26例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CAAH)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5年9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CAAH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6例患者首次术前CT提示血肿均位于大脑半球脑叶皮层,形态呈分叶状、不规则形,2处或以上多发性出血14例(18.4%),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44.7%),伴有脑室出血
目的应用立体定向(SEEG)电极技术探讨岛叶感觉功能特点并分析其电生理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收治的1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岛叶SEEG电极植入,共计34根电极,257个触点。应用微电流电刺激的方法进行功能定位,分析每个电极触点的电刺激结果对应的岛叶感觉功能特点及刺激阈值。结果经过岛叶SEEG电极出现症状的触点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acin对脂多糖(LPS)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V-2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LPS组(给予100 ng/mL LPS处理以诱导活化)、Tubacin组(给予1 μmol/L Tubacin处理)、实验组(给予100 ng/mL LPS+1 μmol/L Tubacin处理)。采用E
目的探讨以顽固性呃逆、呕吐(INH)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以INH为首发症状的NMO患者,分析其起病特点、脑脊液改变、血清水通道蛋白(AQP4)抗体、头颈MRI表现。结果以INH首发的NMO在青中年女性多见,症状顽固;脑脊液改变为白细胞轻度增加为主,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Norrin对脑梗死小鼠血脑屏障及梗死灶周围血管密度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1)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及脑梗死6 h、24 h、72 h组,每组6只。后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Norrin表达。(2)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溶剂组和Norrin组,每组30只。后两组采用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在大鼠窒息性心跳骤停及复苏(CA/CPR)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CA/CPR组,每组20只。CA/CPR组采用窒息法诱导心跳骤停并行心肺复苏建立大鼠CA/CPR模型。(1)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星型胶质细胞S100β蛋白水平(包括基础值及操作完成或复苏后0 h、3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