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并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积累、学生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明白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但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新学期第一课就设计了让学生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如:讲免疫第三道防线中“得过水痘的人不会再得水痘,是由于体内有了针对水痘病毒的抗体”,就有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怎么经常感冒的?”“我上个月感冒了,怎么这个月又感冒了?”很顺利的解决了2个问题:“抗体的专一性”和“病毒的变异”,使得学生意犹未尽,自发的去探究,去深入,并解决。课堂就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随着问题的出现,深入课堂内容,且能指导学生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为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恰是生本教育中正常的秩序,是我们的追求。
  二、在讨论中孕育新智慧
  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人的认识也是这样,我们的认识要前进,总要进行内部的矛盾运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即使是原来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的课,也可以讨论。比如李海燕老师上的《生物的进化》,本是一堂平淡枯燥的认知课,但是她别出心裁的引用梁丰生态园的一条道路的历史引导学生讨论,推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而且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论辩。在我上细胞的分裂分化这一内容时,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上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它是如何使得子细胞与母细胞染色体保持一致的?学生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先复制然后再分裂,还有一种是认为先分裂再复制。他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谈论,都想说服对方。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全情投入,思维活跃,每日每时地生成着新的智慧、新的气度、新的视野。岁月可以流去,而孩提时那紧张和愉快的讨论体验,将会长记于心。当然,讨论需要时间。我们在上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改革中,不惜整合教材来赢得孩子们活动和思考、讨论的时间,其意正是如此。当然,讨论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当学生的思维闸开启后,有时会偏离主题;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对问题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有时在讨论某些问题时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例如,开花和结果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开花之后,花的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花谢了之后果实是怎样结出来的……就是学生所不熟悉的问题了。就需要我们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出吸引学生的问题,再结合一些视频、动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探索、去钻研,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既在课堂中学到了知识,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学校将其归纳为四步教学法,即导、动、总、落。
  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理论知识从根本上说“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需要实践来检验,而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直接设计者,执行者,可利用自己“讲台之主”的权力,充分来认识、发展和检验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把它总结出来,做以记载;再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这种认识得以升华,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将这种升华了的理性认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时代在发展,我们教给学生的,除了理论和知识外,还要从实践出发,从经历启示,培养学生有兴趣,有能力,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任重道远,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将经历教育合理地运用到生物教学中,一定会日新月异,取得突破性发展的。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他们语文能力的平台,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探索的课题。我觉得为学生创造畅想的天空,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方面积极性,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碰撞、融合,又碰撞,又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如何创造这一片畅想的天空?我认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朗读中猜测课文内容、在朗读的意境中去品味文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铺设起一
为了改善手写体汉字识别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前端单字识别器(SCR)和后端语言解码器(post-processing system )有效结合的模型,并且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以联机手写体汉字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任务,同时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职能。那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求新、求变,达到“学会”与“会学”的双重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
美日半导体设备竞争由来已久,起始于70年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增加韩国的竞争。本文论述了美日韩间的半导体设备竞争,以及竞争的主要内容即投资竞争、市场竞争、厂商竞争和品种竞
EMS有多重要?EMS有多难?中国企业能够攻克这个汽车上的黑匣子吗?菱电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我攀登过雄奇险峻的山峰,欣赏过风景如画的田园,也游览过一碧千里的草原。但说起旅行中见过的最美的风景,那一幕便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那是去年的国庆节的一次旅行。可能因为是假期,出行的人很多,整列车挤得满满当当的,沿途一直有人上车,却很少人下车,很快连通道中都挤满了人。这时,列车员在给我们座位旁的一位姐姐检票时,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位吗?为什么不坐?”这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那姐姐微微一笑,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