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安排进程,搜集、整理信息,合作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成果,总结经验。几年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学习和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通盘考虑和计划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师生共同备课;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展示活动成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 方法探究 能力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给语文活动课新的氣息,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活动课应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安排进程,搜集、整理信息,合作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成果,总结经验。几年来,我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学习和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通盘考虑和计划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初中语文共有36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此,我们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社会调查,如《说不尽的桥》、《漫游语文世界》、《成长的烦恼》、《金钱,共同的世界》等;二是人物访谈,如《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等;三是影视欣赏,如《戏剧大舞台》、《探索月球奥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四是查阅材料,如《黄河·母亲河》、《莲文化的魅力》、《古诗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等。此外,教师还可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项目和内容。如学习《端午的鸭蛋》一文后,教师可结合当地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畅谈自己感受到的家乡美,课后再布置几个探究性问题,如玉湖风韵简介、安定风味小吃、挂榜台来历等,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师生共同备课。
师生共同备课就是先确定将要涉及的主题,然后师生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去准备。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的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只不过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加以筛选,也没有教师那样的学识和阅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我们应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师生的“共同备课”。
那么,怎样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备课呢?首先,让学生参与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我坚持主题之前先有学生。其次,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
在这里,教师的备课也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学生,而应备“可备性资源”。教师充分备好“可备性资源”,才能在活动上游刃有余,导得自然,评得恰当。
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相关的资料背景下获取的,这个资料背景也包括学习的情景,活动课前应不失时机地营造一个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最佳教学情境。这一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或写在黑板报中,提前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将要学习的主题的各个方面,即所谓的“先造声势”,并阅读其他同学的材料,品味其内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且通过广泛阅读同一主题的相关材料,可以将学生从一个例子引到另一个例子,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使学习的主客体和谐发展,拓宽语文阅读的范围,更为学生的思考、探索、感悟、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
首先,活动开始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整个活动的具体要求,应该怎样活动,完成哪些任务。有些活动的内容学生可能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还要加以具体说明。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只是教师提出了要求,指导了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还必须跟踪活动的全过程。不说别的,单说家长这一头,教师就有必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肯定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不愿意,因此活动前教师要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大致的操作过程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心中有数,这样既可以让活动顺利进行,还能让学生的行为受到调控。另外,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随时可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活动的质量。
最后教师还应重视检查、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质量,教师应进行检查和中肯的评价,以表彰鼓励为主,增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也让学生相互交流,反思提高。
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围绕主题开展写作练习,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因为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主题资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同一主题仿写名篇,或另设角度作文,或写读后感,等等,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资料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有表达的欲望。
六、展示活动成果。
与他人分享,善于展示自己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围绕主题出“手抄报”,办好作文展评,或将学生学习成果收集起来办一个主题作品展。通过主题展览,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动态中,培养活动构思的能力、文明交际的能力、调查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意表现的能力,以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新课程.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 方法探究 能力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给语文活动课新的氣息,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活动课应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安排进程,搜集、整理信息,合作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成果,总结经验。几年来,我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学习和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通盘考虑和计划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初中语文共有36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此,我们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社会调查,如《说不尽的桥》、《漫游语文世界》、《成长的烦恼》、《金钱,共同的世界》等;二是人物访谈,如《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等;三是影视欣赏,如《戏剧大舞台》、《探索月球奥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四是查阅材料,如《黄河·母亲河》、《莲文化的魅力》、《古诗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等。此外,教师还可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项目和内容。如学习《端午的鸭蛋》一文后,教师可结合当地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畅谈自己感受到的家乡美,课后再布置几个探究性问题,如玉湖风韵简介、安定风味小吃、挂榜台来历等,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师生共同备课。
师生共同备课就是先确定将要涉及的主题,然后师生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去准备。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的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只不过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加以筛选,也没有教师那样的学识和阅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我们应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师生的“共同备课”。
那么,怎样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备课呢?首先,让学生参与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我坚持主题之前先有学生。其次,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
在这里,教师的备课也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学生,而应备“可备性资源”。教师充分备好“可备性资源”,才能在活动上游刃有余,导得自然,评得恰当。
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相关的资料背景下获取的,这个资料背景也包括学习的情景,活动课前应不失时机地营造一个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最佳教学情境。这一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或写在黑板报中,提前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将要学习的主题的各个方面,即所谓的“先造声势”,并阅读其他同学的材料,品味其内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且通过广泛阅读同一主题的相关材料,可以将学生从一个例子引到另一个例子,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使学习的主客体和谐发展,拓宽语文阅读的范围,更为学生的思考、探索、感悟、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
首先,活动开始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整个活动的具体要求,应该怎样活动,完成哪些任务。有些活动的内容学生可能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还要加以具体说明。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只是教师提出了要求,指导了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还必须跟踪活动的全过程。不说别的,单说家长这一头,教师就有必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肯定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不愿意,因此活动前教师要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大致的操作过程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心中有数,这样既可以让活动顺利进行,还能让学生的行为受到调控。另外,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随时可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活动的质量。
最后教师还应重视检查、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质量,教师应进行检查和中肯的评价,以表彰鼓励为主,增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也让学生相互交流,反思提高。
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围绕主题开展写作练习,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因为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主题资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同一主题仿写名篇,或另设角度作文,或写读后感,等等,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资料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有表达的欲望。
六、展示活动成果。
与他人分享,善于展示自己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围绕主题出“手抄报”,办好作文展评,或将学生学习成果收集起来办一个主题作品展。通过主题展览,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动态中,培养活动构思的能力、文明交际的能力、调查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意表现的能力,以支持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