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烟雨一片青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观博物馆,尤其容易被古陶瓷打动,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到唐三彩彩绘陶仕女俑,从宋汝窑天青釉碗到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从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到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三彩之艳、天青之净、青花之雅、斗彩之逸、粉彩之润……可这些中国历代工匠以毕生心血烧制出来的绝世名瓷,却那么脆弱不堪,几千年来的流离颠沛、磕磕碰碰,要么粉身碎骨,要么残缺不全。
  为了还原历史,修复便成为了古陶瓷复原的重头戏。上海博物馆修复中心主任蒋道银是个中翘楚,从业四十余年,精心修复古陶瓷上千件,其中一级文物七百余件。有人说,他修复的是古代窑工们的心血和智慧,也有人说,他修复的是曾经缺失的中国古代陶瓷史。我想,他修复的是心里的一个古陶瓷梦:还破碎以团圆,让花纹重续,还烟雨一片青,让釉彩重光!
  偷学的修复技艺
  蒋道银的办公室在上海博物馆五楼文物修复部,年近古稀的他,头发已经稀疏,精神却十分好。每修复好一件国宝级陶瓷 ,他都很乐于与来客分享它的来历和工艺特征,眉目间微露一丝自豪。
  令人叫绝的瓷配瓷
  上海博物馆库房里曾躺着一件青花扁瓶,器型硕大,但缺耳、缺环、缺盖,几十年来没人知道它可以派什么用场,一直深锁“冷宫”不得陈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出现了一件与它相同的明永乐青花扁瓶,一举拍到2147万港币。
  得知这一消息后,蒋道银异常振奋,自告奋勇要求修复这件扁瓶。但找遍上海博物馆的馆藏资料,也查不出同类瓷器的踪影。“后来打听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的瓷器,我立刻赶到北京,可故宫的规定只能隔着玻璃柜看,不能手摸。”没办法,他只好根据经验目测大致尺寸,回上海画好画稿,再用陶土塑造出造型,以石膏翻模浇出石膏件,晾干后加固、打平、磨光,做出底釉,绘出青花图案。然后携带设计稿、石膏复制品赴景德镇,在景德镇专家的协助下烧制。屋漏偏逢连夜雨,烧出来的零配件缩水率过大,配不拢。他醒悟过来:今天使用的煤气窑与古代柴窑的温度、环境都有所不同,缩水率必然不一样。
  蒋道银没有泄气,再次北上故宫,终于感动了北京的同行,被允许进入库房拍下资料照片。这回他更加小心,先将资料进行整理后输入电脑,由电脑计算、筛选,打印出效果图,然后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镇,尽可能按照明代的窑具、窑炉、燃料、火候烧了几窑,最后从几十件零配件中精选出最接近原版的几件接上缺失的耳、环、盖,再精心加工、做旧,做出古瓷器特有的“味道”。前前后后两年多的反复劳作,终于使这件世间罕见的明永乐青花扁瓶再现明代青花瓷高峰时的美丽神韵。
  这便是古瓷器修复中最难也最具有挑战性的瓷配瓷——用陶瓷器去补古陶瓷残缺的部分。修复人员不仅要熟悉陶瓷的制作工艺,还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风格、特点,有关瓷器的胎、釉彩的配方,更要掌握成瓷后的收缩比例、器物拼接处的处理、新器做旧技术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技术问题。
  如今,去上海博物馆就可以看到这件明永乐青花扁瓶的美丽神韵,谁也看不出它曾动过这么大的“手术”。不得不感叹,一块瓷片的复制竟然比一件器物的复制更复杂。蒋道银用瓷片去修补瓷器,技艺至今无人超越,说他是“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并不为过。
  越年轻越难愈
  40年来,蒋道银攻克的难题中有碎成140多片的新石器时期黑陶刻花扁足鼎、碎成15块的唐代彩绘陶仕女俑、碎成27块的清乾隆仿宋汝窑蟠桃洗、碎成35块的明成化款斗彩海兽纹盘、拼接后还缺失12块黄豆般大小瓷片的斗彩盘……
  “越是年代长的,越是好修。”谈及修复难度,蒋道银说,“道理很简单,年代越近,陶瓷工艺也越精湛,比如明清后期,就不好修了。”
  不过“年代越长,越好修”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白的、薄的、透的瓷器,也不是那么好修。”蒋道银拿出一件哥窑盘,“哥窑也不好修复。”解决瓷器开片(即裂纹)是一个技术难题。修复此类开片时,只能刻划或勾描开片,力求达到古陶瓷修复的三个基本原则: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修复。
  比如上海博物馆的清代仿宋哥窑双耳瓶,器高42厘米,口径18厘米,修复前碎成十多块,大的碎片12厘米,小的碎片2.3厘米。为保证质量,蒋道银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黏合,拼接处若隐若现,犹如开片,视觉效果颇佳,细纹处便无需修复。
  器物过大,也会增加修复难度。上海博物馆有一件明宣德青花云龙大缸,是馆藏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国内明清官窑瓷器中罕见的大器。出土时已经瓜裂为二,原来用铁钉加固修缮过,但工艺粗糙,效果不甚理想。蒋道银先用中性清洁剂清洗,再打磨去除铁钉,然后用医用小型齿科软轴机装金刚砂磨头加水打槽,将加工后的特制不锈钢骑马钉植入槽内,再用粘结剂加填充材料填平釉面,最后打磨抛光。说起来容易,但由于这件瓷器体积庞大,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器物过大,无论清洗、打磨还是粘合、抛光,都不好操作。”最后修复完成,明中期瓷器青蓝中带黑的青花效果、釉面的气泡、火石红底的特征均被传神地再现。现在它摆放在上海博物馆古陶瓷馆很显眼的位置,谁会知道它有这样一番沧桑呢?
  传艺后世
  如今蒋道银可谓功成名就,各种邀约应接不暇,各种名誉纷至沓来。但他考虑得更多的却是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作为曾经的“偷师者”,蒋道银太清楚求知者的渴望;作为古陶瓷修复专家,他也太明白如今古陶瓷修复界的“青黄不接”。
  十几年前,他已经开始带徒教学,在上海博物馆内带了好几个手艺精湛的学生。自2006年起,他开了一个古陶瓷修复培训班,一年两期,吸引了不少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员和古玩商家、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2011年,退休后的蒋道银又被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聘为古陶瓷修复专业教授,为大学生开课传授古陶瓷修复技艺,带了45个学生,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开设“古陶瓷修复”本科专业的高等学府。2012年3月,他还收了一个入室弟子安玲玲。
  为了更好地传授技艺,他自编教材,并结合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如今,可谓桃李满天下,眼下全中国古陶瓷修复高手不过两百多人,不少是他的学生。
  2012年,蒋道银把自己40年的经验总结起来,出版了一本古陶瓷修复专著《古陶瓷修复技艺》,填补了我国古陶瓷修复书籍的空白。在书中他诲人不倦,将古陶瓷修复技艺悉心指点;对文物他如数家珍,讲述其修复过程。殷殷期盼,可见一斑。
  TIPS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古陶瓷修复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和商品修复。
  1.研究修复: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需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他方面的修理工作。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需在清理干净后,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即可。
  2.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稍差一点。只要隔着展柜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
  3.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其他文献
在发掘和保护中国民间剪纸文化艺术的荆棘道路上,乔晓光一干就是30年。一路上,他始终坚持沿着心走,沿着黄河走,沿着中华文明的根走。由此,他走进了民间美术的内心。  寸头、赤脚,挽着袖子剪纸的乔晓光,朴实得让人暂时忘掉了他的“教授”身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艺术背后永远是一个生活里质朴真切的人。他说,是过去30年做剪纸田野调查的经历让他甩掉了身上的酸气,多了一些地气和硬气。这30年,中国剪纸经历了从土窑
小岭村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宣纸正是从这里走出,成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中国文化载体。  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小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全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小岭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地名——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自公元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移居安徽泾县小岭村开始,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曹氏聚族而居的村落。小岭村地处群山之中,少田,曹大三因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用香的习惯。  制香、焚香、闻香、品香、爱香、惜香,皆源自妙物留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活用香与祭祀用香并行不悖,渐渐沉淀为一种蔚为大观的香文化。它是传统的产物,亦是自然的恩赐。  从生活到文化,从感官到心理,香以其独有的双重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  它是大众的,也是风雅的;  它是玄妙的,也是丰厚的;  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它是只可意会的,也是有迹可寻的…
工具:相机、三脚架  道具:浴巾、包被、围巾、餐巾纸、大手帕、玩偶等  这组相片的拍摄想法,源于网络上传播很广的芬兰妈妈adele enersen的启发,她趁新生宝宝mila睡党的时候,利用身边的素材以平面创作的技巧,设计出一幅幅不同的场景,拍摄了一组名为“mila的白日梦”的照片。  艳羡不如行动,赶紧为宝宝拍一组情景照吧!  拍摄技巧和注意事项:  1 拍摄前得想好主题,可以用纸简单地将拍摄的
一张吊床,一个沙发,一方堆满靠垫的地毯,是米索尼家居(Missoni Home)经典的广告形象。仅仅通过绚丽色彩和经典条纹的奇妙组合,就能轻易地夺人眼球,这就是设计的力量。米索尼家居是意大利服饰品牌米索尼(Missoni)的副线。能够成为某一类别的代名词,几乎是品牌经营的终极梦想,而在时尚圈里,米索尼被公认为针织品的掌门人。  “爱是两个人的眼睛看着同一个地方”,1953年,泰·米索尼(Ottav
一张幕布,一盏灯,没有对白,只有悠扬婉转的音乐,隐在幕布后的人,用灵巧的双手行云流水般变幻出世间万象,喜怒哀乐。从筑巢的小鸟、热恋的情侣,到新生宝宝面对世界的第一个微笑……幕布外的观众早已目瞪口呆。百态全凭一双手来演绎,这大约就是手影戏让人着迷的地方。  手影顾名思义:借光弄影。《夷坚志》里曾记载过宋代的手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鲜活地勾勒出手影人
人类并非地球上的唯一生命,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与自然、生物有着一定程度的冲突。沈阳大学的教授解勇心怀动物保护的念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用了70多万根钢针,制作完成了“千针万痛”系列作品。  浑身唯一的衣服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创作,以艺术的方式去回应现实的问题。”解勇在毕业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用艺术创作直面社会问题,他善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媒介充当制作的主要材料。作为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
2015年春,东土记茶会在北京平谷郊外举行,来自四方的茶友盘坐在露台上品茶论道。虽有近百人,但现场却井然有序,安静宁然。活动的发起人,东土记的品牌创始人郑强也在其中,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界的情感,包括用竹作为东土记产品的设计媒介。  竹,为东方独有,是代表植物之一,内含华夏文化的经典传承。家乡一辈辈身怀技艺的老人,用辛勤与智慧书写着竹子的传奇,留下一幅幅让人津津乐道的画卷,也令儿时的郑强为之
一块冰冷的铁板,经过郭海博和郭海龙两兄弟一锤一锤地敲打,竟然变成一幅精美的浮雕作品,铁板浮雕的艺术魅力让人惊叹不已。  在河北石家庄,“铁匠兄弟”郭海博和郭海龙最近成了焦点人物,他们用铁板打出来的浮雕作品不仅征服了国外收藏家挑剔的眼光,还以一幅1万美元的高价被对方买走。铁板浮雕究竟为何物?来到位于石家庄燕赵艺术市场的郭氏兄弟雕塑艺术工作室,只见郭海博和郭海龙正一人拿榔头和錾子,一人扶着铁板,伴随着
手艺:针线、绘画  等级:★★★★★  宝姐姐是旧时闺阁女儿范本,手艺女红,自不在话下。  宝钗第七回出场,在周瑞家眼中的是“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重点是第三十六回。 她来怡红院寻宝玉,可宝玉睡着了,袭人坐床边守着,手里绣一个白绫红里的兜肚。宝钗反应是:好鲜亮的活计!袭人绣得脖子酸,出去走走,宝钗只顾看活计,不留心竟然坐在袭人方才坐的地方,拿起针线,接着绣了起来。宝姐姐多端庄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