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同行学无止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教材编排得越来越好,特别注重知识的来源。从负数的介入,到有理数的加法,以及有理数的乘法等各种运算,无一不体现这点。问题来了,有理数的减法应该怎么引入?课本上并没有太好的实例,怎么办?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理数运算;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66
  从教将近二十年,初中数学教学也进行了四五轮。可今年当我再次捧起七年级数学课本面对有理数运算的时候,我竟然感觉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完全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忽悠”自己的学生的,现在,完全傻眼了,笔者陷入了沉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8)-3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会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呢?好说,张嘴就来!比如冬季某一天温度为-8℃,第二天的气温又降低了3℃,则第二天的气温就表示为:(-8)-3,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能快速得到结果;但对于8-(-3)就不是这么容易搞定了,我一个曲调唱到老——惯用的以“在一条数轴上向东向西走”为例。在这个背景下,我事先做好两个铺垫:其一,若规定向东走为正,则向西走就为负,例如向东走3m记作 3m,则向西走5m,记作-5m,提问:向西走-3m,表示什么意义?其实就是向东走3m;其二,先向东走,然后向西走,最后的位置在哪里用减法。例如小明先向东走10m,然后向西走2m,则小明的位置在哪里?表示为10-2,那么同样的,若向西走了3m呢?向西走了5米呢?向西走了am呢?可以表示为(10-a)m。至此已经足够了,试解决问题:小明先向东走了8m,然后向西走了-3m,则小明最后的位置在哪里?如何表示?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8-(-3),然后从实际意义来理解,也能得到结果11。问题基本解决,接着让学生给出9-(-5) ;6-(-8)等不同的实际背景并说出结果,最后通过这几个例子总结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由于事先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整体还是比较轻松的,自己也小乐一把。正当我还沉浸在小小成功的窃喜中时,有理数乘法又不期而遇。我觉得自己好像掉进了成丈深渊,从未有过的力不从心!即将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是一个更难的课题!
  有理数乘法的引入课本上是从类似于找规律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的,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理解方式,但我总觉得,在学生还没有太多数学思想的时候还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出发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异号两数相乘的例子不是我的难点,这里姑且不作为重点加以叙述,直奔主题——两个负数相乘的引入。我查阅了很多课件,包括课本上附带的光盘里的课件。说实话,我不是特别欣赏,因为这个例题让我去理解我都很费劲,更别提让学生理解了。我需要的是一个一目了然,单刀切入的例题。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例子让我豁然开朗。对于(-6)×(-3)为什么等于18,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例题:据了解,在一座山峰上,每升高1km气温就变化-6℃。(1)试问一登山运动员爬高2km,气温就下降 ℃,列式为 ;若爬高3km,气温就下降 ℃,列式为 ;若爬高akm,气温就下降 ℃,列式为 ;(2)若一个运动员在6.5km的山顶上,他爬高了-3km,则气温会 ℃,列式为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快速的理解-3km就是向下爬,气温就会升高,所以结果是18。若把题改为:在一座山峰上,每升高1km气温就变化-5℃。那么爬高了-3km,则气温会 ℃,列式为 ;学生会快速地答出。然后根据之前的异号两数相乘的结果进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总结。
  有理数的除法在进行时,由于有了前面几节内容的引导,再加上孩子们有小学学习除法的经验,大家自学已经问题不大。但是在这节里有一个“注意:0不能作除数。”这个对于从小学开始接触除法就都知道的内容,我跟它较上了劲,为什么?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对此,阿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也令我非常满意,下面是两种学生代表的意见:其一:除法表示的是平均分配的问题,例如10÷5就表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多少?而如果0作除数,就不能表示平均分配的问题,所以这个算式无意义;其二: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解释不成立,例如10÷0不论结果等于多少,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规律,除数与商的乘积永远不能等于10,所以0不能作除数。我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把第二种意见补充一下:如果是0÷0的话,结果不论等于多少却都是可以的,這样说一个除法算式的结果不唯一了,这也不符合运算规律,所以,0不能作除数。
  其实,这并不是我要深究的原因。于是我继续引导:观察下列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10÷10= .
  10÷5= .
  10÷2= .
  10÷1= .
  10÷0.1= .
  10÷0.001= .
  第一列中,当被除数是一个正数,而除数越来越接近0的时候,其结果会越来越大,一直大到无限,大到我们不会表示这个数,其实这就是高中将要学习的正无穷;第二列中,当被除数是一个负数,而除数越来越接近0的时候,其结果会越来越小,一直小到无限,小到我们不会表示这个数,其实这就是高中将要学习的负无穷;借这个知识让学生而体会一下极限思想,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空间。
  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通过这几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和思考的必要性。“吃老本”只会有一种结果——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你,你和学生的代沟越来越深!到头来不知究竟,还一味地责怪学生太笨。我庆幸,我仍在努力,我还在和我的学生一路同行,还在和我的学生一起奔跑,我相信我会和他们欲行欲远!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东康中学 044000)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名校跟岗学习,结合学校文化育人实践,对如何落根学校“青雅”文化,培养青雅实小孩童,做出了一些探索,那就是丰富学校文化育人课程,培养学生的“雅言”、“雅行”、“雅趣”。  关键词:文化;引领;育人课程观名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育德功能呢?校园文化建设肯定不能只是几堵文化墙的显现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环节,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构建。本文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办学思想理念、办学宗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等,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美
摘要: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客观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重要渠道。自然地理在高校地理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与人文地理知识相辅相成,进而形成一套地理知识系统。在地理教学当中,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较为困难,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很大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知识,降低自然地理知识的难度。本文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作为教学案例,探究如何通过案例提高自然地
摘要: “问题解决”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 问题解决;创新;助学单;前置小研究  “问题解决”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
摘要:高考改革对政治学科素养有更新的要求。本文重点阐述二者的相互关系,认为:夯实学生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基础素养的前提。提高学生政治学科基础素养,是夯实学生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保障;同时,还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关键词:高考;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政治学科基礎素养学科素养,这是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都重视学科素养,都把“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
摘要: 以“依据课程标准,落实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作业分层设计,兼顾全体与个体”、“深挖学科资源,凸显学科教育价值”为设计原则,按照“达成目标”、“题量题型的设计”、“作业资源的收集甄选”、“作业内容编制”以及“功能评估”的方法和流程,设计《辛亥革命》的复习课作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有效作业;原则;方法  作业是学生强化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考量一
摘要:目前,农村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社会关爱,自卑心理严重;缺乏道德自律,价值观念扭曲;性格孤僻内向,人际关系冷漠;学习成绩滑坡,动力信心不足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出来,并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本文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学校、家
摘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结合微课的有关内容,分析了解关于微课的实际运用,希望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 微课;初中语文;兴趣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成为主要的代表产品之一,其表现形式更具吸引力与创新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诉求与
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而这些事件中却往往蕴含着非常宝贵、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本文作者结合自己遇到的一次真实的偶发事件,探讨了如何把握良机、巧妙设计,把突发的学生错误转换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教育资源。  一、事件回放  江苏省“五严”规定出台之后,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学生周末休息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多了,但同时部分学生也出现了周末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下降
摘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本文就对如何构建“敢问——会问——善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敢问;会问;善问;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78  江泽民曾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