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集美学于一身的学科.数学图形具有对称美、形态美的特点;数学表达式具有简洁美、有序美、和谐美的特点;每一个数学定理,每一个数学公式,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蕴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学生常常对学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压力较大,其次是所学知识偏多偏难,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另外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对所学知识没有多大兴趣,等等.因而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已经厌倦,甚至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数学.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这正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六模块教学的一大亮点.自主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进行的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所以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能学勿教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学生不说不讲,学生不做不讲,学生不练不讲.”是啊!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一直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们的部分教师仍在“满堂灌”,唯恐讲少了、讲不到、讲不全,学生就学不好,仍在进行着“填鸭式”教学.事实是适得其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他们发挥自己数学才能的舞台,他们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而我们老师只需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六模块教学注重让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改教师一味地苦讲,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做数学,体验成功带来的美,带来的快乐.使学生从观众变成了一名主演,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多让学生展示自己
为了避免数学课的枯燥乏味,让课上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许多事情都可以让学生去做.首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学典故或名人趣事,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或不同方法进行讲解;另外数学问题常常和图形有关,可以让学生上黑板画图,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比如,我在讲圆时,让学生小组讨论有关概念,再让学生到黑板画图,画出弦、弧、圆心角等,其他同学在下面画,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评,及时给出评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时刻记住我们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步入神圣殿堂的引路人.作为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名观众,是一名欣赏者,一名好的裁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可以讲一些数学思想或数学方法,学生能自学的则尽量少讲,或尽量不讲.
三、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早已明确提出:“我们的数学过程应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教材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方向也强调了注重开放性与探究性试题的设置,以便考察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和灵活性、综合性.开放式问题进入课堂已经是一种必然.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设置“开放式问题”.我认为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开放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它并不一定是难题,不能与难题画等号!
一天,有位数学教师告诉我,一节课让学生做了几个题目,结果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曾经会出一些难题来难为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些难题对他们学习数学有意义吗?他们今后还会对数学感兴趣吗?还会有信心学好数学吗?数学是这么难的啊!我们不排除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题,但也不能故意地难为学生!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为依据,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的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的知识的相应理解.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使每名学生都动手去做,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题目的难易一定要有一定的“度”,思维有一定的过渡,既不能让成绩好的同学不懈于去做,又不能让学生一道题也做不出来,应该让成绩弱的同学跳跳脚也能够得着,当然不能出的题目让全班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来.既然学生动手去做了,就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都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所选择的问题及安排的活动不但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而且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思维阶段发展,既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能力的限制,又要考虑到思维发展的潜力.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定理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1)每名学生在老师发的白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2)小组合作用吸管做三角形,使小组内每名同学做的三角形全等;(3)画三角形,怎样画使小组内各同学画的三角形全等?(4)怎样做一个三角形使和我们一开始画的三角形全等?
由于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探索,动手操作得出了多种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通过操作发现了SSS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急于给出定理,而是及时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每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只有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情境的新奇性、差异性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出现主动学习.
总之,新时期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讲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一切好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吧﹗我们将会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企平,张维忠.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上鹤.重视教学经典的传播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1-2).
[4]孔凡哲.孟祥静.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能学勿教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学生不说不讲,学生不做不讲,学生不练不讲.”是啊!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一直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们的部分教师仍在“满堂灌”,唯恐讲少了、讲不到、讲不全,学生就学不好,仍在进行着“填鸭式”教学.事实是适得其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他们发挥自己数学才能的舞台,他们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而我们老师只需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六模块教学注重让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改教师一味地苦讲,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做数学,体验成功带来的美,带来的快乐.使学生从观众变成了一名主演,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多让学生展示自己
为了避免数学课的枯燥乏味,让课上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许多事情都可以让学生去做.首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学典故或名人趣事,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或不同方法进行讲解;另外数学问题常常和图形有关,可以让学生上黑板画图,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比如,我在讲圆时,让学生小组讨论有关概念,再让学生到黑板画图,画出弦、弧、圆心角等,其他同学在下面画,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评,及时给出评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时刻记住我们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步入神圣殿堂的引路人.作为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名观众,是一名欣赏者,一名好的裁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可以讲一些数学思想或数学方法,学生能自学的则尽量少讲,或尽量不讲.
三、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早已明确提出:“我们的数学过程应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教材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方向也强调了注重开放性与探究性试题的设置,以便考察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和灵活性、综合性.开放式问题进入课堂已经是一种必然.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设置“开放式问题”.我认为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开放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它并不一定是难题,不能与难题画等号!
一天,有位数学教师告诉我,一节课让学生做了几个题目,结果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曾经会出一些难题来难为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些难题对他们学习数学有意义吗?他们今后还会对数学感兴趣吗?还会有信心学好数学吗?数学是这么难的啊!我们不排除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题,但也不能故意地难为学生!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为依据,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的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的知识的相应理解.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使每名学生都动手去做,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题目的难易一定要有一定的“度”,思维有一定的过渡,既不能让成绩好的同学不懈于去做,又不能让学生一道题也做不出来,应该让成绩弱的同学跳跳脚也能够得着,当然不能出的题目让全班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来.既然学生动手去做了,就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都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所选择的问题及安排的活动不但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而且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思维阶段发展,既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能力的限制,又要考虑到思维发展的潜力.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定理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1)每名学生在老师发的白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2)小组合作用吸管做三角形,使小组内每名同学做的三角形全等;(3)画三角形,怎样画使小组内各同学画的三角形全等?(4)怎样做一个三角形使和我们一开始画的三角形全等?
由于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探索,动手操作得出了多种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通过操作发现了SSS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急于给出定理,而是及时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每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只有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情境的新奇性、差异性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出现主动学习.
总之,新时期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讲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一切好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吧﹗我们将会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企平,张维忠.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上鹤.重视教学经典的传播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1-2).
[4]孔凡哲.孟祥静.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