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出的动态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yu0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雾凇》一课可抓住“镀”字,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妙。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词,让词语意思清晰化;分层品词,让词语意思内涵化;对比悟词,让词语意思准确化;语境用词,让词语意思实用化。
  [关键词]动态 语文课堂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4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街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中的两句话,其中一个“镀”字将雾凇凝结过程的动态美与奇特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我抓住“镀”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读书要把不会动、不会说话的文字读活了,这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了。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文中哪个字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形象地写了出来?
  生1:我觉得是“镀”字。
  师:“镀”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通过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物体的表面。那么在文中是指什么呢?
  生2:文中指雾凇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在松针、柳枝上形成。
  师: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写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3)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3:“慢慢地”写出了雾凇形成速度慢。
  师:是的,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成,所以说过程是漫长的。
  生4:“轻轻地”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听不见声音。
  师:雾凇的形成是悄无声息的。
  生5:“一层又一层地”则写出雾凇是一点一点形成的。
  师:课文只用了一句话就把雾凇凝结时的情形写得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练,而一个“镀”字把这三层意思都表达了出来。如果我们把“镀”换成“贴”或者“裹”行吗?
  生6:不行,“贴”感觉比较快。
  生7:“裹”感觉比较厚重,不能体现出雾凇的轻盈之感。
  师:一个“镀”字就让我们读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奇妙。平常我们写作时也要学会善于斟酌词语,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神奇而富有活力。
  【案例反思】
  文本中的词语不是死板、孤立的存在的,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极富伸张力和想象力。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与作者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让学生徜徉在人文精神的知识海洋里,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一、文本解词,让词语意思清晰化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镀”的意思,必须联系课文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通读上下文,不难发现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在“松针”“柳枝”上形成了,这就是雾凇凝结的过程。而这个复杂又神奇的过程,作者仅用了一个“镀”字就概括了出来,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用词的精炼。
  二、分层品词,让词语意思内涵化
  要想进一步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还要好好品味一下“镀”字。学生细读后不难发现,雾凇的形成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教学中利用课件出示(1)(2)(3)三句话,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雾凇形成过程的时间长,动作轻巧无声,仿佛是夜间人们在做梦时天公就给人间悄悄送来了一份神奇美丽的礼物。这样一层一层,把抽象的理解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具体细化,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镀”的内涵。
  三、对比悟词,让词语意思准确化
  好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之处,只有在反复的比较、揣摩、推敲中才能逐渐体悟到、品味出,让人回味无穷。在这里,用“贴”“裹”“抹”“镶”……这些近义词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出雾凇形成过程的漫长及神奇。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比“镀”和“贴”“裹”的不同用法,学生有了前面品析词语的基础,就能感受到只有“镀”字才能准确而形象地写出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极富动感和情趣的。
  四、语境用词,让词语意思实用化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内化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于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镀”的意思,体会了雾凇形成的动态美后,及时让学生将所感受到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实践,通过具体的语用情境,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样的词语教学形象、睿智、丰满、灵动,充满了生命活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苏教版《游园不值》一诗,教师应立足意义建构,注重表达完整;立足情感建构,注重情思交融;立足意象建构,注重学以致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名句建构;意义建构;情感建构;意象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72-01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
[摘 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应当做出一定的改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重点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82-
[摘 要]通过《夹竹桃》一课总结拓展部分的教案修改,反思课堂教学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应将易于学生接受的拓展内容带给学生,学生应该站在课堂中央。教师需要在通向专业发展的这一梯上,不断攀登,努力向上。  [关键词]基于学生;适合学生;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81-01  J·G.·哈蘭德
[摘 要]说明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丰富的人物对话,也没有深刻的文章情感。但其科普性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有许多神奇之处。教学《秦兵马俑》时,可通过由词入境、以“饵”诱“探”、引入“传奇”思考等手段,让说明文教学散发出“语文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 要]“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是有声、有根、有趣的阅读。教师引领学生把文本放在舌尖上品味,品尝出醇香味,融入心灵,渗入体内,浸入灵魂,就能让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在母语的浸润中成长。  [关键词]阅读;有味;有声;有根;有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63-01  对于“舌尖上的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
[摘 要]变“猜想”为“遐想”并非是单纯的教法改变,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设疑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意愿,通过创设个性情境、拓展引导阈度、接轨现实生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關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设疑;猜想;遐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3-01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出思维问题,学生展开思维
[摘 要]表演把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巧妙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能够促进儿童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低年级的课堂表演应合理安排角色,精心设计表演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及感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课堂教学;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6-01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
[摘 要]教学《钱学森》这样的科学类课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阅人和习文。阅人,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和教师对话,感受、理解科学家的思想情感;习文,就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掌握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科学类文本;教学案例;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渗透在课堂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训练,感悟文本,理解和领会故事和人物形象。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低年段语文教学彰显活力,是我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现以《画家和牧童》课堂教学为例,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识用结合,积累字词  在低年段教学中,学生的字词处于积累阶段,教师要通过对字词的
[摘 要]引导学生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方式对文本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标题、关键词、环境和想象等环节,让学生进入文本,内化文本语言,这样才能将故事讲得精彩生动。  [关键词]语言能力;生长点;小标题;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