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阅读品质的养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更要通过阅读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一、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
  兴趣来源于对成功喜悦的体验和对未来成功的企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试找几个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从中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对故事性强、描写生动的文章兴趣较浓,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 斑羚飞渡》《孔乙己》等。每次新学年开始时,我给学生两三节课时间在堂上进行阅读,让他们了解本册书的编排和内容。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先上哪些课文,选择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调控。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教学民主的氛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尊重,让学生感受到学知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提供引导和帮助。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在激发兴趣过程中一点点渗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必需品。我的具体做法是:从创设阅读环境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注重班级的阅读环境建设,打造书香班级。在开学初由课代表牵头号召学生订阅《广州日报》《读者》或《意林》等。鼓励学生去学校或校外图书馆办理借书卡,每个月至少借读一本文学作品或杂志,一周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号召家长协助建设家庭阅读环境,营造书香家庭。呼吁家长积极配合培养学生乐读的习惯,经常为学生购买一些有意义的书报,把书报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不断刺激其眼球,引起阅读兴趣,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筛选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筛选呢?我认为主要应考虑作品与个人的年龄、兴趣爱好、终身发展的关系。考虑阅读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即哪些书是学生必须要读的,读后能对他产生终生影响;考虑阅读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定向作用,即哪些书对学生特别重要,读后可以使他获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进而改变一生命运。
  教师有必要引导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思想进步的书报。例如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鲁宾逊漂流记》《成功者就是我:中小学生走向成功的42个关键点》的名人传记以及通讯报道等,使其从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中感悟人生,让书中英雄志士来感染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面提及的书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初中的后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影响青少年的十个人物》《我的信念》《朝花夕拾》等,这些书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读后可以使他们获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指引人生。
  三、专注性
  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专注意味着效率,专注也是一种习惯。阅读专注性品质的培养,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十分重要。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周一、三、五的课前5分钟,我进行“美文”朗读。选择优美的诗文,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这是一个使学生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能使学生注意力逐步提高,增强理解能力。每周二、四的课上,进行“美文”钢笔字书写训练,使学生净心修炼。学生练习书写,通过不断书写美文佳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提高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卫生习惯:直背端坐,不指读。开展限时阅读活动,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中学生每分钟500字阅读速度,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培养学生限时阅读能力。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手拿红笔,边看边圈、点、划、评,做到“五到”,尽量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设置坡度,让学生带着具有坡度的问题进入阅读状态,目标明确,阅读的专注力也更集中。
  四、探究性
  培养学生探究性品质,需要教师认真把好推荐阅读书目关。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我在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对《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等科普文章进行探究式教学,针对青少年好奇、富于幻想的特点,发动学生课前通过上网、阅读科普杂志等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重视过程、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我还通过比较阅读,加强学生探究性品质的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朱自清散文《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写春的文章,着眼于大自然的春之美景;而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想像春之来临的自然界变化,猜测“春”这一季节名称的来由。同是春这一题材,因落笔角度不同,而使文章风格迥异。推荐给学生阅读品味,可以培养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探究意识,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文章,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并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学校应努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搭建广阔的表现舞台,让学生在乐园、家园、花园式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大部分是校园,影响他们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也大部分来自校园,要使他们成为现代文明人,首先必须使校园充满健康、活泼、多样、现代的文化气息。致力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
教育者要想培养“优生”,必须深入调查了解、仔细分析,弄清楚“优生”的两重性。那么怎样加强“优生”的教育工作呢?  一、树立远大志向  一般来说,“优生”智商比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学习成绩也能名列前茅,大都能考上大学。这就导致有相当部分的“优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当然,仅仅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升学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仅以升学为目标,那么对
封开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我们组织力量对全县德育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将思想性较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陆续
目前,知识迁移成了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的课题,甚至有人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现在的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
加强学习型教师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海岛学校办学水平的瓶颈所在。  一、原因分析  生活环境不如人意。学校地处淇澳岛,交通不便利,生活环境较差。我校14位教师,有12位教师居住在香洲、新香洲等地,上班路途较远,每天早出晚归,生活压力较大。面对如此状况,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追求,放弃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工作中,许多教师遇到问题不去深入思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快,面对一些新的老龄问题和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需求,河北港口集团离退中心结合实际,就如何打造既符合老人心态,又符合老人习惯的文化养老方式进行了有
摘 要:在建筑工程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影响建筑工程使用寿命与使用性能的关键性因素。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存的情况下,研究分析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非常具有必要性。本文就简单分析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相关情况,进而对增强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探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给人们的
摘 要:路基质量对于公路的实用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常见公路问题,如路面不平、纵向裂缝或路面沉陷均与路基施工质量有一定联系,提高路基施工技术,如路基填充技术、压实技术、排水技术等,加强路基施工管理,可有效提升路基修建质量,保障公路投入使用后能顺利畅通。  关键词:路基沉陷;纵向裂缝;路基填土;路基压实  0 引言  路基是公路的基础,承载着路面传递下来的所有重量。公路路基的施工具有工程量大、
摘要:中职生特殊的成长环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道路,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迎来职业教育阳光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中职生 来源 管理 对策 心理  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生源的多样化、复杂化更加重了中职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着“不愿学”、“不想学”等现象
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一定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否能够取得它作为一门新课程的成效,关键还是要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学习活动,重视主体探究活动环节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努力使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发挥最大的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