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更要通过阅读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一、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
兴趣来源于对成功喜悦的体验和对未来成功的企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试找几个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从中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对故事性强、描写生动的文章兴趣较浓,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 斑羚飞渡》《孔乙己》等。每次新学年开始时,我给学生两三节课时间在堂上进行阅读,让他们了解本册书的编排和内容。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先上哪些课文,选择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调控。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教学民主的氛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尊重,让学生感受到学知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提供引导和帮助。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在激发兴趣过程中一点点渗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必需品。我的具体做法是:从创设阅读环境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注重班级的阅读环境建设,打造书香班级。在开学初由课代表牵头号召学生订阅《广州日报》《读者》或《意林》等。鼓励学生去学校或校外图书馆办理借书卡,每个月至少借读一本文学作品或杂志,一周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号召家长协助建设家庭阅读环境,营造书香家庭。呼吁家长积极配合培养学生乐读的习惯,经常为学生购买一些有意义的书报,把书报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不断刺激其眼球,引起阅读兴趣,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筛选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筛选呢?我认为主要应考虑作品与个人的年龄、兴趣爱好、终身发展的关系。考虑阅读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即哪些书是学生必须要读的,读后能对他产生终生影响;考虑阅读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定向作用,即哪些书对学生特别重要,读后可以使他获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进而改变一生命运。
教师有必要引导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思想进步的书报。例如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鲁宾逊漂流记》《成功者就是我:中小学生走向成功的42个关键点》的名人传记以及通讯报道等,使其从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中感悟人生,让书中英雄志士来感染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面提及的书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初中的后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影响青少年的十个人物》《我的信念》《朝花夕拾》等,这些书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读后可以使他们获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指引人生。
三、专注性
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专注意味着效率,专注也是一种习惯。阅读专注性品质的培养,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十分重要。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周一、三、五的课前5分钟,我进行“美文”朗读。选择优美的诗文,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这是一个使学生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能使学生注意力逐步提高,增强理解能力。每周二、四的课上,进行“美文”钢笔字书写训练,使学生净心修炼。学生练习书写,通过不断书写美文佳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提高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卫生习惯:直背端坐,不指读。开展限时阅读活动,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中学生每分钟500字阅读速度,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培养学生限时阅读能力。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手拿红笔,边看边圈、点、划、评,做到“五到”,尽量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设置坡度,让学生带着具有坡度的问题进入阅读状态,目标明确,阅读的专注力也更集中。
四、探究性
培养学生探究性品质,需要教师认真把好推荐阅读书目关。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我在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对《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等科普文章进行探究式教学,针对青少年好奇、富于幻想的特点,发动学生课前通过上网、阅读科普杂志等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重视过程、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我还通过比较阅读,加强学生探究性品质的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朱自清散文《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写春的文章,着眼于大自然的春之美景;而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想像春之来临的自然界变化,猜测“春”这一季节名称的来由。同是春这一题材,因落笔角度不同,而使文章风格迥异。推荐给学生阅读品味,可以培养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探究意识,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文章,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责任编辑邱丽
一、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
兴趣来源于对成功喜悦的体验和对未来成功的企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试找几个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从中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对故事性强、描写生动的文章兴趣较浓,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 斑羚飞渡》《孔乙己》等。每次新学年开始时,我给学生两三节课时间在堂上进行阅读,让他们了解本册书的编排和内容。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先上哪些课文,选择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调控。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教学民主的氛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尊重,让学生感受到学知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提供引导和帮助。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在激发兴趣过程中一点点渗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必需品。我的具体做法是:从创设阅读环境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注重班级的阅读环境建设,打造书香班级。在开学初由课代表牵头号召学生订阅《广州日报》《读者》或《意林》等。鼓励学生去学校或校外图书馆办理借书卡,每个月至少借读一本文学作品或杂志,一周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号召家长协助建设家庭阅读环境,营造书香家庭。呼吁家长积极配合培养学生乐读的习惯,经常为学生购买一些有意义的书报,把书报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不断刺激其眼球,引起阅读兴趣,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二、筛选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筛选呢?我认为主要应考虑作品与个人的年龄、兴趣爱好、终身发展的关系。考虑阅读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即哪些书是学生必须要读的,读后能对他产生终生影响;考虑阅读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定向作用,即哪些书对学生特别重要,读后可以使他获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进而改变一生命运。
教师有必要引导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思想进步的书报。例如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鲁宾逊漂流记》《成功者就是我:中小学生走向成功的42个关键点》的名人传记以及通讯报道等,使其从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中感悟人生,让书中英雄志士来感染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面提及的书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初中的后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影响青少年的十个人物》《我的信念》《朝花夕拾》等,这些书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读后可以使他们获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指引人生。
三、专注性
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专注意味着效率,专注也是一种习惯。阅读专注性品质的培养,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十分重要。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周一、三、五的课前5分钟,我进行“美文”朗读。选择优美的诗文,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这是一个使学生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能使学生注意力逐步提高,增强理解能力。每周二、四的课上,进行“美文”钢笔字书写训练,使学生净心修炼。学生练习书写,通过不断书写美文佳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提高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卫生习惯:直背端坐,不指读。开展限时阅读活动,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中学生每分钟500字阅读速度,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培养学生限时阅读能力。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手拿红笔,边看边圈、点、划、评,做到“五到”,尽量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设置坡度,让学生带着具有坡度的问题进入阅读状态,目标明确,阅读的专注力也更集中。
四、探究性
培养学生探究性品质,需要教师认真把好推荐阅读书目关。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我在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对《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等科普文章进行探究式教学,针对青少年好奇、富于幻想的特点,发动学生课前通过上网、阅读科普杂志等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重视过程、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我还通过比较阅读,加强学生探究性品质的培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朱自清散文《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写春的文章,着眼于大自然的春之美景;而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想像春之来临的自然界变化,猜测“春”这一季节名称的来由。同是春这一题材,因落笔角度不同,而使文章风格迥异。推荐给学生阅读品味,可以培养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探究意识,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文章,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