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盖耶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教师要善待“错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来丰富对教学的多向选择,来厚实教学的实践趣味,最终实现“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希冀。
一、“错误理论”,改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解释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滚烫的茶壶“烫着”后,就从内心深处建立了“滚烫的东西是不能碰”的认识;当我们在某处跌倒时,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行至某处时要小心翼翼”的想法……当我们亲身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错误后,也就有可能获得一些别人无法获得的智慧,这种现象印证了古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内涵,也给我们敞开了对教学真谛探求的另一个角度。
在传统的认知体系里,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学习全在《国家课程》的规划下,在教材编写者的选择下,在教师意识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呈现,任何僭越这条红线,都有可能招来“无妄之灾”。然而“错误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对教学内涵的另一解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并不一定在《国家课程》的规划下,在教材编写者的选择下,在教师意识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呈现,它既可以在学生的错误基础上进行,又可以将学生带到错误的区域让其自主探索,从而找出真理之路。
二、“错误资源”,丰富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嗤之以鼻,这种做法,既使得我们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又使得学生的错误难以彻底解决。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时,直面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原点,让学生在与这些错误的碰撞中,让学生在这些错误的思辨中,领略到数学的实质内涵,我想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当我们将“3.0”写成“3”后,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它的取值范围就是“2.5”至“3.4”之间,显然这与“3.0”的取值范围是不一样的——“3.0”的取值范围是“2.95”至“ 3.04”之间。当我们引导学生直面错误,并将其扩大、显化,学生定会在错误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定会在错误中寻找到自己失误的根源。
三、“错误实践”,还原我们对教学真谛的追求
错误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个体进行自我建构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比较、分析,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达到对数学真谛的追求。
例如“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真谛的意识,我在教学时刻意地引领学生进行错误实践,让他们在错误实践中比较、分析、反思,从而找到数学的真谛。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并在每组的桌上放置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然后分头实验;接着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有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说“四分之一”,有的说“五分之一”……此时,教室沸腾了,面对学生的争论,我故意取出一组大小不一的圆锥和圆柱,当学生的面做起实验,结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面对这个结果,学生议论纷纷,在议论与争吵中,学生终于发现,要想证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的条件就是“等底等高”。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走一点弯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体验才会更真。
总之,教师应摒弃“功利”思想,静下心来,循着学生成长的轨迹,慢慢捋出学生在成长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其打磨,使之变成一种宝贵的财富。
(责编 金 铃)
一、“错误理论”,改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解释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滚烫的茶壶“烫着”后,就从内心深处建立了“滚烫的东西是不能碰”的认识;当我们在某处跌倒时,就会在潜意识里产生“行至某处时要小心翼翼”的想法……当我们亲身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错误后,也就有可能获得一些别人无法获得的智慧,这种现象印证了古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内涵,也给我们敞开了对教学真谛探求的另一个角度。
在传统的认知体系里,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学习全在《国家课程》的规划下,在教材编写者的选择下,在教师意识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呈现,任何僭越这条红线,都有可能招来“无妄之灾”。然而“错误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对教学内涵的另一解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并不一定在《国家课程》的规划下,在教材编写者的选择下,在教师意识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呈现,它既可以在学生的错误基础上进行,又可以将学生带到错误的区域让其自主探索,从而找出真理之路。
二、“错误资源”,丰富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嗤之以鼻,这种做法,既使得我们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又使得学生的错误难以彻底解决。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时,直面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原点,让学生在与这些错误的碰撞中,让学生在这些错误的思辨中,领略到数学的实质内涵,我想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当我们将“3.0”写成“3”后,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它的取值范围就是“2.5”至“3.4”之间,显然这与“3.0”的取值范围是不一样的——“3.0”的取值范围是“2.95”至“ 3.04”之间。当我们引导学生直面错误,并将其扩大、显化,学生定会在错误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定会在错误中寻找到自己失误的根源。
三、“错误实践”,还原我们对教学真谛的追求
错误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个体进行自我建构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比较、分析,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达到对数学真谛的追求。
例如“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真谛的意识,我在教学时刻意地引领学生进行错误实践,让他们在错误实践中比较、分析、反思,从而找到数学的真谛。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并在每组的桌上放置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然后分头实验;接着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有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说“四分之一”,有的说“五分之一”……此时,教室沸腾了,面对学生的争论,我故意取出一组大小不一的圆锥和圆柱,当学生的面做起实验,结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面对这个结果,学生议论纷纷,在议论与争吵中,学生终于发现,要想证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的条件就是“等底等高”。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走一点弯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体验才会更真。
总之,教师应摒弃“功利”思想,静下心来,循着学生成长的轨迹,慢慢捋出学生在成长过程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其打磨,使之变成一种宝贵的财富。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