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动,体会现代诗歌的“美”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ox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一、诵读,品咂语言之美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代诗歌的分行,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分行对于诗歌节奏感的体现有什么影响,尝试思索要如何在诵读的过程中体现诗歌的节奏感。
  《让我们荡起双桨》有着轻快的旋律,非常富有节奏感,能让人感受到童年的欢乐,懂得珍惜并热爱美好的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歌中的词句,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句子中的“荡”和“推”有什么好处,能否用其他词汇来代替。在“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个句子中,要如何诵读才能表现出小船轻柔漂荡的情境。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尝试说说这首诗歌一共分成几个小节,每一节都说了什么内容,理解分节有什么好处,能否将这三个小节都连在一起。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倾听和这首诗歌有关的歌曲,并尝试跟着歌曲的节奏来哼唱并背诵这首诗歌,体会一下“红领巾”是怀着怎样愉快的心情的。
  二、赏析,探究思维之美
  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学讲”的方式说出自己阅读诗歌的整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适当梳理,将内隐的阅读过程转换成外显的过程,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韵味,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走,我们植树去》是一篇优秀的诗歌,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植树的重要性,认识到要用实际行动来让祖国变成绿洲,从而使小学生建立起环保意识。在教授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尝试在赏析中探究思维之美。可以先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同时说说每一段都讲述的是什么意思,随后可以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一些问题,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会说一棵树就好像是一座绿色的工厂,每一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呢?感受为什么说森林就是一个“绿色的宝库”,除了盖房子、铺路等以外,人们还能够用树木做什么事情呢?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诗歌中的精彩句子来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对植树的感想。
  三、交流,分享个性之美
  当学生已经掌握现代诗歌的阅读策略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在互动探讨中分享对诗歌的个性化感受,而教师则可从旁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独特韵味。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它赞颂了祖国的富饶和美丽,赞颂了祖国的光辉历史,并且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教授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搜集一下其他赞颂祖国的文学作品,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诗词、对联等。在收集完了之后,学生可以自主诵读这些作品,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和其他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共同感受这些作品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尝试创作爱国诗歌,并和其他的同学分享;也可以围绕文本的内容进行知识扩展,论述是否有和诗歌中提到的桂林、西湖、庐山、长江等著名景区相关的诗句,并给其他同学诵读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诗篇。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学生彰显了自己的个性。
  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时候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有所感悟,却也不能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传授学生诗歌阅读的策略,要让学生在多元联动中诵读诗歌,在赏析和探究中逐步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三渣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事情发生在1937年8月28日上午的上海火车站。  这是一个小男孩儿,他正坐在一片废墟里大哭,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一个小时前说起。在一个小时前,这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的爸爸妈妈带着他来到火车站,打算逃到外地去。突然,几颗炸弹从天而降,男孩儿的爸爸妈妈一看,飞快地把孩子抱住了。“轰!”的一声巨响,整个车站顿时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个小男孩儿很幸运,没有被炸伤,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为了保护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重在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地袒露胸襟,学生欣赏起来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涉及的内容宽泛,表露的情感较为隐晦,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的表达形式及特征,才能深入体味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人即景写情,因景生情,此时的景物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意趣迁移到所见之景上,眼中的各种意象就被感染上了作者的情愫,情和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及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展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朴实自然的戏剧语言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节选的第二幕作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大部分高中语文教材选人重点研读篇目,人们对此所作的研讨文章汗牛充栋,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正如歌德所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笔者在指导学
期刊
有效设计是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有效性体现在发展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提高上,即学生在获得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如何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  科学认识:说明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的特征,教学须以知识的理解为主,如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但过分地包揽也会成为学生的负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表达,教师就兀自打断;学生回答得已经尽如人意,教师还不断补充。这种“满堂灌”“满满当当”的课堂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放一下权利,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成长一个空间,给语文课堂注入一份活力。  一、预习留白,给思维一双飞翔的翅膀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初中语文古诗文、尝试完成赏析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点,学会如何表达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成绩。  一、前后勾连,知人论世  学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该诗文时的特定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各种知识前后勾连,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如《赤壁》这首诗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着很大的抱负,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国
将统计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引入到图书管理领域,以1993年至2005年之间的十二个学年度的读者总指数为自变量,以对应十二个学年度的借阅量为相依变量,得出回归方程,进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