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回顾“十二五”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建设实绩,借助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性的研究结论,深入分析和研究甘肃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十三五”发展中,就如何科学贯彻与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机能,以及通过“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挺进的跨越式发展“双建”任务的研究。
关键词 城镇化 甘肃 农村 产业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D070,课题名称:甘肃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簡介:张小东,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和思政教育;俞子泓,兰州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079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是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发展途径。因此回顾“十二五”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与建设实绩,有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十三五”甘肃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科学贯彻与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问题。
一、关于“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认识
(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物”的城镇化是手段,而“人”的城镇化才是发展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二)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016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但甘肃是一个农业占经济比重较大的内陆欠发达省。因此,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是因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其基本要求。新型城镇化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农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关于“城镇化”建设实质的相关认识
什么是城镇化?夏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认为,用经济术语讲,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
2016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以及60多篇相关论文和10几项专题研究成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就是指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历史任务以及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可持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相关的研究。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甘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落实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方案》和《20 15年甘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学术研究和政策显示,在“十三五”发展之际,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突出“双建”任务,既要加强试点城镇(15个县(市)、30个镇(乡),数据来源:甘政发〔2014〕51号)的建设实效,以此来带动区域性中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我造血机能,同时还需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由脱贫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跨越式发展。
三、产业转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双建”任务之一
(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传统城镇化在向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存在着突出的产业发展问题,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所以,“片面地追求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粗放式的城镇化而忽视农业现代化,不仅加剧了环境、资源的承载重负,还会造成农业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等一系列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发展期。因此,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就是以“三农”问题为抓手,结合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对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图1
(来源:《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甘肃地处大西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属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重工业过“重”。如轻重工业比重为27.5:72.5,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与传统产业动辄70%以上的占比相比,甘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存在起步较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水平”理论模型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是衡量地区发展的综合性标尺,也是解释地区发展差异的基本指标。”(如图1所示)
导致甘肃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工业总产值偏低,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经验与理论分析证明,城镇化过慢,工业化将缺乏市场需求的支撑而失去动力;工业化过慢,城镇化就会缺乏足够的产能供给,城镇化也将失去依托。这一结论,还可以通过“工业化率”的发展指标,进行对照验证。 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甘肃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8%;这意味着2015甘肃省工业化率达到36.4亿元。2015年城镇化率是43.19%。数据说明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所以说,振兴甘肃经济,关键在工业,难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推动是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的助推器
“十三五”发展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促使民营企业向小城鎮集中;引导农村非农产业集中于小城镇,形成小城镇产业群。”特别是在“一群两带”建设中,突出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并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继续坚持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表2:“一群两带”基本情况(《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
四、“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项“双建”任务
(一)城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产物
托达罗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劳动力流动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结合起来考虑。其中,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显示,就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时,不能单纯通过劳动力的城乡间转移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而是将农业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目标,同时承载着社会使命,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所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城镇化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方面的机制建设认识,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度”研究上也得到了科学验证。如图:
图2: “三化”综合发展指数
图3:“三化”协调度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显示,农业现代化地发展商机:适度规模农业、休闲生态农业、电商农业、农业地产。抓住四大商机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农业现代化中的产业化发展。
(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挺进的跨越式发展
“甘肃是最早开始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区域性扶贫、异地搬迁式扶贫的地方,也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方之一,……甘肃的贫困主要在于过度依赖农业和区域发展滞后,表现为农业性贫困和区域性贫困两大特征。”
就区域统筹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作为甘肃特色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因此,“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有力于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从总体上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回事,但是仍是有交集,是互相促进的。”
所以说,通过“精准扶贫”,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甘肃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扶贫经济学的核心是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
优化扶贫资源投入属于“供给侧”,如何扩大脱贫产出成果就是“需求侧”。从社会价值角度分析,“精准扶贫”也是社会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做“脱贫加法、致贫减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调节社会各阶层机会水平、收入水平、共享水平的均衡性,有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因此,就“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转型上,甘肃应通过“互联网 ”方式,加强“旅游产业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的再认识。充分挖掘旅游大省的潜在资源。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了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其中就谈到“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有力地带动了消费,也拉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高浩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问题,路径.城市论坛.2013(12).
[2]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求是.2015(2).
[3]吉亚辉、崔雯.甘肃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动态分析.区域经济.20 14(23).
[4]王伟、黄梅兰、刘德光.甘肃省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甘肃农业.2014(6).
[5]王小霞、刘慧、程小旭.重工业过“重”,制约甘肃转型发展,企业经营出现困难.[2015- 12-25] http://www.caijing.com.cn/财经网.
[6]冯丽.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浅析.北方经济.2016(3).
[7]刘雅杰、董平、查祥德. 甘肃区域经济实力比较研究.2011-06-10.http://www.gstj.go v.cn/www/HdClsContentDisp.asp?Id=19989甘肃省统计局综合处).
[8]张小东.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生产力研究.2010(8).
[9]许峰.拓达罗基本模型的启示、发展和运用.财经研究.1999(6).
[10]唐兴和.从贫困到跨越的战略抉择——甘肃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1]张小东.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镇民主建设中的甘肃村民自治现实结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夏斌.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是加快中国改革.[2013-07-08].http://finance.qq.com/a/01 4195.htm.
关键词 城镇化 甘肃 农村 产业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D070,课题名称:甘肃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簡介:张小东,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和思政教育;俞子泓,兰州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079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是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发展途径。因此回顾“十二五”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与建设实绩,有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十三五”甘肃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科学贯彻与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问题。
一、关于“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认识
(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物”的城镇化是手段,而“人”的城镇化才是发展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二)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016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但甘肃是一个农业占经济比重较大的内陆欠发达省。因此,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是因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其基本要求。新型城镇化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农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关于“城镇化”建设实质的相关认识
什么是城镇化?夏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认为,用经济术语讲,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
2016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以及60多篇相关论文和10几项专题研究成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就是指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历史任务以及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可持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相关的研究。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甘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落实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方案》和《20 15年甘肃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学术研究和政策显示,在“十三五”发展之际,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突出“双建”任务,既要加强试点城镇(15个县(市)、30个镇(乡),数据来源:甘政发〔2014〕51号)的建设实效,以此来带动区域性中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我造血机能,同时还需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由脱贫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跨越式发展。
三、产业转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双建”任务之一
(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传统城镇化在向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存在着突出的产业发展问题,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所以,“片面地追求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粗放式的城镇化而忽视农业现代化,不仅加剧了环境、资源的承载重负,还会造成农业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等一系列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发展期。因此,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就是以“三农”问题为抓手,结合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对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图1
(来源:《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甘肃地处大西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属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重工业过“重”。如轻重工业比重为27.5:72.5,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与传统产业动辄70%以上的占比相比,甘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存在起步较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水平”理论模型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是衡量地区发展的综合性标尺,也是解释地区发展差异的基本指标。”(如图1所示)
导致甘肃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工业总产值偏低,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经验与理论分析证明,城镇化过慢,工业化将缺乏市场需求的支撑而失去动力;工业化过慢,城镇化就会缺乏足够的产能供给,城镇化也将失去依托。这一结论,还可以通过“工业化率”的发展指标,进行对照验证。 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甘肃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8%;这意味着2015甘肃省工业化率达到36.4亿元。2015年城镇化率是43.19%。数据说明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加速发展阶段。所以说,振兴甘肃经济,关键在工业,难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推动是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的助推器
“十三五”发展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促使民营企业向小城鎮集中;引导农村非农产业集中于小城镇,形成小城镇产业群。”特别是在“一群两带”建设中,突出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并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继续坚持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表2:“一群两带”基本情况(《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
四、“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项“双建”任务
(一)城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产物
托达罗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劳动力流动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结合起来考虑。其中,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显示,就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时,不能单纯通过劳动力的城乡间转移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而是将农业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目标,同时承载着社会使命,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所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城镇化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方面的机制建设认识,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度”研究上也得到了科学验证。如图:
图2: “三化”综合发展指数
图3:“三化”协调度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显示,农业现代化地发展商机:适度规模农业、休闲生态农业、电商农业、农业地产。抓住四大商机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农业现代化中的产业化发展。
(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挺进的跨越式发展
“甘肃是最早开始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区域性扶贫、异地搬迁式扶贫的地方,也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方之一,……甘肃的贫困主要在于过度依赖农业和区域发展滞后,表现为农业性贫困和区域性贫困两大特征。”
就区域统筹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作为甘肃特色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因此,“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有力于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从总体上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回事,但是仍是有交集,是互相促进的。”
所以说,通过“精准扶贫”,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甘肃实现由脱贫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扶贫经济学的核心是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
优化扶贫资源投入属于“供给侧”,如何扩大脱贫产出成果就是“需求侧”。从社会价值角度分析,“精准扶贫”也是社会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做“脱贫加法、致贫减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调节社会各阶层机会水平、收入水平、共享水平的均衡性,有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因此,就“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转型上,甘肃应通过“互联网 ”方式,加强“旅游产业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的再认识。充分挖掘旅游大省的潜在资源。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了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其中就谈到“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有力地带动了消费,也拉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高浩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问题,路径.城市论坛.2013(12).
[2]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求是.2015(2).
[3]吉亚辉、崔雯.甘肃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动态分析.区域经济.20 14(23).
[4]王伟、黄梅兰、刘德光.甘肃省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甘肃农业.2014(6).
[5]王小霞、刘慧、程小旭.重工业过“重”,制约甘肃转型发展,企业经营出现困难.[2015- 12-25] http://www.caijing.com.cn/财经网.
[6]冯丽.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浅析.北方经济.2016(3).
[7]刘雅杰、董平、查祥德. 甘肃区域经济实力比较研究.2011-06-10.http://www.gstj.go v.cn/www/HdClsContentDisp.asp?Id=19989甘肃省统计局综合处).
[8]张小东.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生产力研究.2010(8).
[9]许峰.拓达罗基本模型的启示、发展和运用.财经研究.1999(6).
[10]唐兴和.从贫困到跨越的战略抉择——甘肃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1]张小东.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镇民主建设中的甘肃村民自治现实结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夏斌.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是加快中国改革.[2013-07-08].http://finance.qq.com/a/01 4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