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四个层面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态度。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广泛,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来看主要有四个层面:
1.对自己负责
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启用他的内在动力,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要承担社会责任感,必须先对自己负责,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2.对家庭、对学校负责
家庭和学校是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两个群体。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一直受父母的关爱、长辈的厚爱,他们承载着父母和长辈的希望。这就需要他们承担起子女应付的责任,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团结,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作为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大学生也应该关爱同学,尊敬师长,热爱学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对国家、对社会负责
这是社会责任感的升华,也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只有对国家、社会负责,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才能获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实现个人价值。首先大学生应具有社会公德责任意识,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其次,大学生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了解国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分析国际形势,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看透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最后,大学生应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把握历史脉搏,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同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4.对世界、对全人类负责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自然也包括对全人类的责任。这就要求广大学生树立全球化和国际化观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人口和能源问题,大学生作为世界的一份子,作为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更应该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承担起为人类长远发展,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重任。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淡化的四方面原因
1.自身认识的偏颇
多数大学生由于没有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功利主义很强。他们把学校看成实现自身利益的跳板,对将来能获得利益的知识加倍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他们将金钱的多少、工作的好坏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而不考虑社会的长远发展,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2.父母的溺爱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能力很差。再加上有些父母奉行分数第一的原则,为孩子创造一切学习条件,过多的承担了本应由学生自己承担的责任,导致他们上大学后无法照顾自己,更谈不上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3.学校教育导向失衡
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强调的“知识”主要是指与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科学知识。所以各高校为了与市场经济接轨,把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了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多数学校受“主知主义”的影响,仅关注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教育。
4.社会价值观的误导
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凸显个人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只关注自己现实利益的实现,而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再加上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他们很难对社会有认同感,更谈不上把个人的抱负同祖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同民族的振兴相结合。
三、从知、情、行三方面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1.从道德认知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教育学生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要强化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他们学习和成才的动力。最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另外我国的优秀文化对于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不良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从道德情感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就是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爱。大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才愿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应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纯朴的民风。另一方面,利用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典型,让广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环境下成长,将爱国主义的情怀上升到更高层次。其次,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关爱。尤其是大学生,教育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国的培育之情。另外学校应组织一些有助于学生与家长同社会沟通的活动,如心连心活动,与家长对话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父母和社会对他的关心,懂得感恩。最后,在情感上尊重大学生,在精神上鼓励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高校德育应强化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在情感上尊重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愿意负更多的责任。
3.从道德实践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因此各高校应重视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同时促进知、情、行的相互转化。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态度。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广泛,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来看主要有四个层面:
1.对自己负责
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启用他的内在动力,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要承担社会责任感,必须先对自己负责,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2.对家庭、对学校负责
家庭和学校是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两个群体。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一直受父母的关爱、长辈的厚爱,他们承载着父母和长辈的希望。这就需要他们承担起子女应付的责任,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团结,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作为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大学生也应该关爱同学,尊敬师长,热爱学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对国家、对社会负责
这是社会责任感的升华,也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只有对国家、社会负责,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才能获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实现个人价值。首先大学生应具有社会公德责任意识,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其次,大学生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了解国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分析国际形势,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看透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最后,大学生应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把握历史脉搏,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同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4.对世界、对全人类负责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自然也包括对全人类的责任。这就要求广大学生树立全球化和国际化观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人口和能源问题,大学生作为世界的一份子,作为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更应该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承担起为人类长远发展,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重任。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淡化的四方面原因
1.自身认识的偏颇
多数大学生由于没有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功利主义很强。他们把学校看成实现自身利益的跳板,对将来能获得利益的知识加倍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他们将金钱的多少、工作的好坏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而不考虑社会的长远发展,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2.父母的溺爱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能力很差。再加上有些父母奉行分数第一的原则,为孩子创造一切学习条件,过多的承担了本应由学生自己承担的责任,导致他们上大学后无法照顾自己,更谈不上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3.学校教育导向失衡
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强调的“知识”主要是指与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科学知识。所以各高校为了与市场经济接轨,把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了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多数学校受“主知主义”的影响,仅关注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教育。
4.社会价值观的误导
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凸显个人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大学生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只关注自己现实利益的实现,而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再加上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他们很难对社会有认同感,更谈不上把个人的抱负同祖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同民族的振兴相结合。
三、从知、情、行三方面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1.从道德认知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教育学生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要强化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他们学习和成才的动力。最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另外我国的优秀文化对于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不良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从道德情感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就是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爱。大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才愿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应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纯朴的民风。另一方面,利用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典型,让广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环境下成长,将爱国主义的情怀上升到更高层次。其次,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关爱。尤其是大学生,教育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祖国的培育之情。另外学校应组织一些有助于学生与家长同社会沟通的活动,如心连心活动,与家长对话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父母和社会对他的关心,懂得感恩。最后,在情感上尊重大学生,在精神上鼓励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高校德育应强化激励机制,正确评价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在情感上尊重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愿意负更多的责任。
3.从道德实践角度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因此各高校应重视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同时促进知、情、行的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