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单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本人在实践探索中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挖掘学生潜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是何等重要的。教师要运用艺术的手段去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主动的发展。新课程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自由探索;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 2 3 …… 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三、问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x2 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 ,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问题情景。
变式1.若圆的方程变为(x-a)2 (y-b)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2.已知M(x0,y0)为圆x2 y2=r2外的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变式3.若圆的方程变为(x-a)2 (y-b)2=r2,求经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4.已知M(x0,y0)为圆x2 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0x 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时时获得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所以我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了新课程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按新课程的设计进行教学,同时又考虑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出一些趣味、简单的数学题,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几件立体图形到学校,并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制作“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四棱锥”模型制作比赛,要求他们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泥和牙签或包装盒、硬纸片等)来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学生对“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四棱锥”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以致用,化书面知识为活动,调动全体积极性,连全班最差的同学也做了三个模型,只差四棱柱的模型未能完成。学生拿出作品之后,我让他们研究各个模型的优点,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出它们优点,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各组进行评比,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教学上的压力,也给学生创造了积极参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机会,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在教学实践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处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诚然,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将继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挖掘学生潜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是何等重要的。教师要运用艺术的手段去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主动的发展。新课程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自由探索;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 2 3 …… 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三、问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x2 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 ,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问题情景。
变式1.若圆的方程变为(x-a)2 (y-b)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2.已知M(x0,y0)为圆x2 y2=r2外的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变式3.若圆的方程变为(x-a)2 (y-b)2=r2,求经过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4.已知M(x0,y0)为圆x2 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0x 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时时获得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所以我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了新课程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按新课程的设计进行教学,同时又考虑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出一些趣味、简单的数学题,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几件立体图形到学校,并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制作“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四棱锥”模型制作比赛,要求他们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泥和牙签或包装盒、硬纸片等)来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学生对“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四棱锥”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以致用,化书面知识为活动,调动全体积极性,连全班最差的同学也做了三个模型,只差四棱柱的模型未能完成。学生拿出作品之后,我让他们研究各个模型的优点,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出它们优点,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各组进行评比,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教学上的压力,也给学生创造了积极参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机会,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在教学实践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处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诚然,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将继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