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腔内超声指导复杂型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一例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incha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圆孔未闭(PFO)与隐源性卒中有明显相关性,通过介入封堵可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大部分PFO采用常规操作可以完成介入治疗,极少数复杂型PFO需要应用穿刺房间隔的方法。该文报道一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证实为复杂型PFO的患者,应用心腔内超声(ICE)指导房间隔穿刺,实时监测与指导PFO封堵过程、封堵伞释放后位置及形态,通过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判断有无残余分流。ICE实时指导房间隔穿刺成功,清晰监测PFO封堵伞释放过程,封堵伞对周边结构无影响,术后无残余分流。

其他文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心血管领域迎来了革命性突破的契机,但目前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尚未完全融入临床工作流程中。本期内容分享了我国心血管医生在人工智能辅助心血管疾病诊治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良好尝试和初步成效,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与心血管领域的深度融合,造福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
该文回顾了作者从探索“双心医学”到“五大处方”综合服务模式的持续思考和临床实践历程。针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病,结合祖国传统医学整体观认知和现代医学模式向精神心理-生物-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作者在1995年率先提出“双心医学”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近年来,为遏制心血管病流行,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修补被动、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作者不遗余力地推动以“五大处方”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全程心血管预防康
主动脉夹层(AD)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具有极高病死率。AD的生存率与早期诊断、危险因素控制、术后评估及预后预测等密切相关。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并且在AD早期筛查、影像诊断、风险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将对人工智能在AD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对该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目的探讨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瓣修复腕背和手背部创面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瓣修复腕和手背部创面9例,其中手背缺损6例,腕背缺损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4 cm~3 cm×3 cm;合并掌骨骨折3例,指骨骨折1例,肌腱断裂1例。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大小:20 cm×5 cm~12 cm×3
细胞外囊泡(EV)是细胞分泌的具有介导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的囊泡状物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蛋白质修饰对EV的产生、性质和生物学效应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中EV的改变、作用以及相关的蛋白质修饰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对EV及其相关的蛋白质修饰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局限性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期刊
目的基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4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前后疼痛数值评价量表(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矢状位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LASSO-lo
人工智能(AI)是指能够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技术或系统,经过65年的发展,AI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近10年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是突飞猛进。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心血管疾病领域对AI的需求与应用已经涉及多个方面,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自动诊断、危险分层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该文就AI辅助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中均采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观察术后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囊的横径和矢状径的改变,评估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