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央国家机关,有这样一位离休干部,她经历丰富,在抗日烽火中入党,在解放战争中立功,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做贡献;她对党忠贞,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出生入死不顾个人安危,“文革”中被隔离挨批斗依然信念坚定;她情操高尚,严格要求自己并教育子女,晚年爱人生病住院,在医院陪护6年寸步不离。她就是原轻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朱慧。
“民运部长”、“县委副书记”、“市委秘书长”,工业生产,行政研究,党的建设,她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有一点永远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的职务多次升迁,有一条永远不动,那就是政治面貌后面的“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她一笔一画,用一生认认真真地书写,书写得端端正正。
坚贞:战争岁月的写照
朱慧于1920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长清县第一高小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学校被迫停课,全校爱国师生自发组织起来抗日救亡。朱慧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母校同学会,带领学生游行要求政府抗日,并发动群众。在斗争形势越来越严酷时,学校的进步组织与社会上的抗日力量组成了抗日武装自卫团,后编入八路军十支队,朱慧在二团政治部担任民运干事。由于朱慧工作能力出色,1938年泰西专区成立时,她被任命为区妇救会会长。她组织十几位妇女进行三个月的培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教育,培训结束后分到各区协助工作。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鬼子回师华北“清剿”抗日武装,根据地处境急剧恶化,朱慧和同志们只能晚上出来安排工作,夏天睡在庄稼地里,冬天住在山洞里。泰西妇救会在泰安、肥城一带组织群众对敌斗争,朱慧经常穿上农家妇女的衣服进村子里活动,曾经3次遇险被日本鬼子堵在屋里,都是在群众的掩护下化险为夷的。
1939年冬天,朱慧在泰安县开展工作。地委组织开会,朱慧和与会代表被安排在镇上的百姓家里,她装成老大娘儿媳的妹妹。正巧鬼子来“扫荡”,情急之下,老大娘给她脸上抺了锅底灰。大娘的儿媳被闯进家门的鬼子强行按在炕上,老大娘赶紧抓鸡捡鸡蛋,想把鬼子哄走。好在此时村里响起枪声,鬼子慌忙出门。朱慧趁机换上老大娘儿媳的绣花鞋,抱着一个百姓家的孩子做掩护才得以安全脱险。
抗日烽火中,朱慧和战友们一样随时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她也因此失去了第一个孩子。
1943年9月28日,日寇包围了鲁西南军分区司令部和专员公署,在激烈的战斗中,军分区司令员和地区专员都牺牲了。敌人向根据地中心区围攻,与敌人顽强作战的部队只好把伤病员留在百姓家。朱慧分娩在即,被安排的这户人家认为孩子生在自己家里不吉利,怎么商量都不同意。朱慧只好转到村边的一个磨棚里,孩子就生在磨道上,脐带只能用高粱秆割断。因感染,四天后孩子就死了,朱慧也患上了严重的盆腔炎。村子里没有大夫,几经周折,找来了一位兽医,给朱慧开了中药。村里的老大娘煎了,朱慧喝了,高烧竟奇迹般地退了。老大娘说:“你们八路军的命真大!”
失去了孩子,身体又受到伤害,尽管朱慧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很痛苦,可是,火热的斗争召唤着她。高烧一退,她就谢绝了老大娘的挽留,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信念:磨难之中的支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当时,朱慧任曹县县委宣传部长,后来,又调到范县,进行土改、扩军、动员群众支前。解放后,朱慧曾任新乡市副市长兼工业局局长,“文革”开始时,任河北轻化厅党组代书记、副厅长。
朱慧和爱人张承先是在抗日烽火中结为革命伴侣的,他们曾经一起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然而,一场“文革”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灾难。张承先和朱慧下放到不同的地方劳动,挨批斗,几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面,那时,他们最小的孩子才10岁。
他们都是忠诚的共产党员。朱慧1938年入党,张承先1936年入党。战争年代不顾生命安危奔波于枪林弹雨之中,建设时期不分昼夜忘我于工作之上,凭的是革命理想,靠的是坚定信念。他们彼此失去音信,但他们却没失去信心,坚信党会做出正确结论。
1971年秋,毛泽东同志视察大江南北,到了石家庄问起张承先的情况,说张承先是可以出来工作的。从此,夫妻两人恢复了工作。“文革”结束后,张承先调到教育部任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朱慧调到轻工业部工作,先任生产技术司负责人,后任机关党委书记。
在机关党委书记岗位上,朱慧面临困难很多,轻工部由三个部门新合并组成,党组织尚未建立健全。朱慧一抓学习,统一大家思想,二抓组织建设,各司局恢复建立党支部,由司局长兼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建设促进了思想建设,思想统一促进了业务工作,朱慧领导的机关党建工作很有成效。接下来任务更加繁重的是始于1983年底的整党工作。朱慧广泛调查深入分析,将轻工部当时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归纳成两个,一是派性问题,二是部分干部的历史问题。朱慧抓住主要矛盾,组织各支部查找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措施,上报机关党委,机关党委研究后向部党组汇报,经同意由各支部逐一解决。整党后的轻工部各司局消除了派性,增强了团结,进一步端正了党风,加强了纪律。
舍己:永不褪色的情操
朱慧和张承先作为党的干部,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刚到北京工作时,组织上临时给安排了一个二层小楼,张承先不同意。负责安排的同志解释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说服他们暂时住下。朱慧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的决定,坚决要求调房,最后调了五间平房,现在,朱慧还生活在这个平房小院里。
朱慧和张承先不但要求自己严格,对子女也是如此。他们有三个子女,只有最小的儿子在北京。刚到北京时,在天津的两个子女也想随父母调到北京。张承先说,外地调京领导干部,中央规定只许身边有一个子女。朱慧说,我们不能违反中央规定!于是,两人意见十分一致地拒绝了子女的请求。
张承先直到85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朱慧从轻工部政治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任上离休时,也已经77岁。可以说,他们为党和人民工作了一辈子。
张承先晚年两次中风,最终不得不住院治疗,6年的时间,5年半卧床不起。朱慧不顾年迈体弱和子女劝阻,6年的时间,始终在病房陪护。没有陪护用床,朱慧就睡在沙发上,一睡就是四年,后两年经有关领导与院方协调才配备了陪护用床。
一位年过85岁的老人,在医院守护着病床上年过90岁的老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朱慧说:“我和张承先是夫妻,也是同志和战友,生活上照顾和精神上支持都是我的责任。在医院的6年,确实吃不好睡不安,况且我年纪大了,也有腰病腿病。可是,我觉得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我在他身边,帮护理人员照顾他生活,观察记录病情,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一次,张承先出现神经方面的症状,大夫诊治后开的药见效。两年后,张承先又出现同样症状,医院却一时查不到两年前的用药记录。朱慧找出一本台历,一页一页地翻,查到了当时所用的药。原来,朱慧每天记录张承先心律、体温、病情和治疗情况。6年时间,她记了厚厚的6本。这6本记录饱含着雨雪风霜七十年的夫妻之情、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坚贞不移的同志之情!
2011年1月26日,张承先逝世,享年96岁。朱慧写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
七十年携手奋斗,战线虽异,风霜与共
两千天病榻相守,深情一片,永世相随
而今,朱慧已经93岁了,虽然行走不便,但她精神矍铄,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每天看三个小时的报纸。接受采访时,她强调稿件要与十八大精神相符。这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民运部长”、“县委副书记”、“市委秘书长”,工业生产,行政研究,党的建设,她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有一点永远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的职务多次升迁,有一条永远不动,那就是政治面貌后面的“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她一笔一画,用一生认认真真地书写,书写得端端正正。
坚贞:战争岁月的写照
朱慧于1920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长清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长清县第一高小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学校被迫停课,全校爱国师生自发组织起来抗日救亡。朱慧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母校同学会,带领学生游行要求政府抗日,并发动群众。在斗争形势越来越严酷时,学校的进步组织与社会上的抗日力量组成了抗日武装自卫团,后编入八路军十支队,朱慧在二团政治部担任民运干事。由于朱慧工作能力出色,1938年泰西专区成立时,她被任命为区妇救会会长。她组织十几位妇女进行三个月的培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教育,培训结束后分到各区协助工作。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鬼子回师华北“清剿”抗日武装,根据地处境急剧恶化,朱慧和同志们只能晚上出来安排工作,夏天睡在庄稼地里,冬天住在山洞里。泰西妇救会在泰安、肥城一带组织群众对敌斗争,朱慧经常穿上农家妇女的衣服进村子里活动,曾经3次遇险被日本鬼子堵在屋里,都是在群众的掩护下化险为夷的。
1939年冬天,朱慧在泰安县开展工作。地委组织开会,朱慧和与会代表被安排在镇上的百姓家里,她装成老大娘儿媳的妹妹。正巧鬼子来“扫荡”,情急之下,老大娘给她脸上抺了锅底灰。大娘的儿媳被闯进家门的鬼子强行按在炕上,老大娘赶紧抓鸡捡鸡蛋,想把鬼子哄走。好在此时村里响起枪声,鬼子慌忙出门。朱慧趁机换上老大娘儿媳的绣花鞋,抱着一个百姓家的孩子做掩护才得以安全脱险。
抗日烽火中,朱慧和战友们一样随时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她也因此失去了第一个孩子。
1943年9月28日,日寇包围了鲁西南军分区司令部和专员公署,在激烈的战斗中,军分区司令员和地区专员都牺牲了。敌人向根据地中心区围攻,与敌人顽强作战的部队只好把伤病员留在百姓家。朱慧分娩在即,被安排的这户人家认为孩子生在自己家里不吉利,怎么商量都不同意。朱慧只好转到村边的一个磨棚里,孩子就生在磨道上,脐带只能用高粱秆割断。因感染,四天后孩子就死了,朱慧也患上了严重的盆腔炎。村子里没有大夫,几经周折,找来了一位兽医,给朱慧开了中药。村里的老大娘煎了,朱慧喝了,高烧竟奇迹般地退了。老大娘说:“你们八路军的命真大!”
失去了孩子,身体又受到伤害,尽管朱慧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很痛苦,可是,火热的斗争召唤着她。高烧一退,她就谢绝了老大娘的挽留,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信念:磨难之中的支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当时,朱慧任曹县县委宣传部长,后来,又调到范县,进行土改、扩军、动员群众支前。解放后,朱慧曾任新乡市副市长兼工业局局长,“文革”开始时,任河北轻化厅党组代书记、副厅长。
朱慧和爱人张承先是在抗日烽火中结为革命伴侣的,他们曾经一起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然而,一场“文革”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灾难。张承先和朱慧下放到不同的地方劳动,挨批斗,几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面,那时,他们最小的孩子才10岁。
他们都是忠诚的共产党员。朱慧1938年入党,张承先1936年入党。战争年代不顾生命安危奔波于枪林弹雨之中,建设时期不分昼夜忘我于工作之上,凭的是革命理想,靠的是坚定信念。他们彼此失去音信,但他们却没失去信心,坚信党会做出正确结论。
1971年秋,毛泽东同志视察大江南北,到了石家庄问起张承先的情况,说张承先是可以出来工作的。从此,夫妻两人恢复了工作。“文革”结束后,张承先调到教育部任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朱慧调到轻工业部工作,先任生产技术司负责人,后任机关党委书记。
在机关党委书记岗位上,朱慧面临困难很多,轻工部由三个部门新合并组成,党组织尚未建立健全。朱慧一抓学习,统一大家思想,二抓组织建设,各司局恢复建立党支部,由司局长兼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建设促进了思想建设,思想统一促进了业务工作,朱慧领导的机关党建工作很有成效。接下来任务更加繁重的是始于1983年底的整党工作。朱慧广泛调查深入分析,将轻工部当时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归纳成两个,一是派性问题,二是部分干部的历史问题。朱慧抓住主要矛盾,组织各支部查找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措施,上报机关党委,机关党委研究后向部党组汇报,经同意由各支部逐一解决。整党后的轻工部各司局消除了派性,增强了团结,进一步端正了党风,加强了纪律。
舍己:永不褪色的情操
朱慧和张承先作为党的干部,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刚到北京工作时,组织上临时给安排了一个二层小楼,张承先不同意。负责安排的同志解释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说服他们暂时住下。朱慧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的决定,坚决要求调房,最后调了五间平房,现在,朱慧还生活在这个平房小院里。
朱慧和张承先不但要求自己严格,对子女也是如此。他们有三个子女,只有最小的儿子在北京。刚到北京时,在天津的两个子女也想随父母调到北京。张承先说,外地调京领导干部,中央规定只许身边有一个子女。朱慧说,我们不能违反中央规定!于是,两人意见十分一致地拒绝了子女的请求。
张承先直到85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朱慧从轻工部政治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任上离休时,也已经77岁。可以说,他们为党和人民工作了一辈子。
张承先晚年两次中风,最终不得不住院治疗,6年的时间,5年半卧床不起。朱慧不顾年迈体弱和子女劝阻,6年的时间,始终在病房陪护。没有陪护用床,朱慧就睡在沙发上,一睡就是四年,后两年经有关领导与院方协调才配备了陪护用床。
一位年过85岁的老人,在医院守护着病床上年过90岁的老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朱慧说:“我和张承先是夫妻,也是同志和战友,生活上照顾和精神上支持都是我的责任。在医院的6年,确实吃不好睡不安,况且我年纪大了,也有腰病腿病。可是,我觉得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我在他身边,帮护理人员照顾他生活,观察记录病情,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一次,张承先出现神经方面的症状,大夫诊治后开的药见效。两年后,张承先又出现同样症状,医院却一时查不到两年前的用药记录。朱慧找出一本台历,一页一页地翻,查到了当时所用的药。原来,朱慧每天记录张承先心律、体温、病情和治疗情况。6年时间,她记了厚厚的6本。这6本记录饱含着雨雪风霜七十年的夫妻之情、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坚贞不移的同志之情!
2011年1月26日,张承先逝世,享年96岁。朱慧写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
七十年携手奋斗,战线虽异,风霜与共
两千天病榻相守,深情一片,永世相随
而今,朱慧已经93岁了,虽然行走不便,但她精神矍铄,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每天看三个小时的报纸。接受采访时,她强调稿件要与十八大精神相符。这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