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藤编,古老技艺再现青春色彩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夏皆宜的藤编坐椅,清新自然的藤编家具,田园气息的藤编工艺品……一根根山藤和老竹子从深山里砍来后,削成细条,晒干处理,再编成各种各样精美的藤艺器物——这就是陕南汉中的藤编技艺。千回百折间,独一无二的纹路肌理缠绕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陈良顺就是这样一位藤编手艺人,他悉心挖掘古老的藤编技艺,让它在新时代重焕色彩。
村民在做藤编
陈良顺为村民做示范

  “一把椅子想要坐着舒服,做起来就要精细,先要做好骨架,然后造型编织,最后还得细心打磨、上漆晾晒才能完成。”一根柔软的青藤,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变得灵巧起来,他一边研究一边双手飞快地轮番缠绕着柔软的藤条,手指娴熟地游走在藤条间,上下翻飞,如织毛衣一般,一会是挑一会是压,来回往复绞缠,一根根“蹦来蹦去”的藤条,不一会就被规矩地牢牢固定椅架上。
  陈良顺在编织的同时还耐心地给小徒弟们讲解着,一点也不延误手中的活,看起来早已是熟中生巧,“藤编的花样有30多种,你看这一个椅子,就有好几种编法:靠背上面,用的是鱼鳞编法;椅背下面是平编;扶手包边的花纹用的是三根藤编法;坐椅承重面为了坐上去舒服受力匀称,要用席编;椅围要美观,如果想编个孔雀开屏的图案,要用藤子组合编。”当编织椅背时,他不时用手指压一压来检查藤芯是否收紧,看一看图案的编织是否整齐,这双因为常年与藤条“打交道”磨出老茧的手,不失灵活,一根根藤条在手指间飞舞,幻化出美丽的图案。一个上午的时间,一把新式藤椅在陈良顺的手中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再加上编辫、平编、绞编、串接、串连、缠扣、盘结编花……便闪亮登场。
  精湛的藤椅充满了岁月年轮的印记,古色生香更显出质朴的田园风光。藤编独有的颜色透出浓浓乡村韵味,朴实的气质让人发自内心感到惬意,表达着简约的美感和精致的设计感。这些古朴的材质,在藤编艺人手中,几经轮回后,带着现代时尚感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最美的家居元素。
各式藤编产品

编织产业链,打造藤艺品牌


  藤编技艺在南郑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用料青藤和木竹均产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一代代勤劳、聪慧的能工巧匠,使南郑很早便成了闻名遐迩的“藤编之乡”。
  在人们最初的印象里,说起藤编,就是一些老藤椅,然而在陈良顺的手中,藤编品种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不仅有座椅类、家庭套装类,还有时尚的现代工艺品类,细数起来有近二百种。光是椅子,就有办公椅、咖啡椅、摇椅、躺椅等几十个品种,无论是置于室内或庭院,都能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清淡雅致的情趣;家庭套装类,有全套的客厅、书房家具以及花架、书架等,一改过去简陋、粗笨的制作,线条流畅柔和、造型华贵舒适,不失纯朴自然又清新爽快,颇有豪迈典雅的气派;除了传统的椅、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蓝、盒、箱以及藤编吊灯、藤编手提箱等各种设计新颖的时尚产品,件件古雅而不乏新意,色泽素净,光洁凉爽,轻巧灵便。每一件藤艺产品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既保持了大自然原有的天然纹路,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可谓是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让手中的藤编工艺产品更有销路,陈良顺开始走出家乡找市场,“那时候,宝鸡、西安等地都有我们的经销商,我就办起了家庭式的作坊,把附近的20多个村民请到家里来,慢慢形成了产业。”起了步,有了销售的渠道,然而向前发展时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作坊式的藤编家具产品单一又没有品牌,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了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去,2007年9月,陈良顺成立了公司,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对藤编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理,还从外地专门请来技师做产品设计造型,将藤编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入正规化的公司运营模式。
  那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认为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力,最终都要被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所替代,没有发展前景。可陈良顺并不那样认为,他觉得只要打开销路让它良性循环,不断创新就可以永葆生命力。慢慢地,随着“汉中藤编技艺”成功申请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良顺的藤编家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8年,陈良顺组织成立了藤编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青藤种植基地,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椅架和藤条,派出技术人员到各个藤编家庭给予现场指导,农户在家就可以完成产品编织,之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购。到目前为止,黄官镇的水井、朝阳、桂花、双喜等村从事藤编生产的近2000人,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多达1800户。
藤椅藤几成品

  从自己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跑渠道,到坐在家中就能接到来自全球的订单,陈良顺深切感受到线上平台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赋能。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儿子陈凌凯带回的实习课题说起——2016年,学习市场营销的儿子要完成实习任务,于是让自家的藤编“上网”成了他给自己找的实习课题。很快,陈凌凯开设了网店,在悉心经营下当年就有了可观的盈利。
  儿子的成功“试水”给了陈良顺极大的信心,在儿子大学毕业后,陈良顺积极鼓励他搭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以前一直想着怎么把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网店一开,海外的订单好像自然而然就来了。”陈良顺很是欣慰,他看到了与自己早年间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互联网让藤编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了更大的生机。“我跟藤编有深厚的感情,把藤编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给乡亲们带来幸福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除此之外,陈良顺还有个心愿,他希望能和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取得联系,看能否为藤编技艺制定专门的标准教材,“藤编技艺现在还没一个标准,我会的这些技法,现在做没问题,可是只有制定了教材,以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据陈良顺了解,诸如羌绣、苗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教材的,他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为藤编也制定一套这样的教材,将巴山人口耳相传、世代相承的藤编技艺系统地记录在册,“这样不论多少年过去了,后人还是可以知道我们的藤编是多么的神奇。而且有了教材,大家学习藤编也会更加容易。”
  (编辑 鲍琦)
其他文献
广东一考生  吵闹的教室里,几十张椅子到处乱摆着。在一群嬉闹的人中,我静静地坐在一旁,手举着萨克斯认真地看着前面的乐谱。一旁,是一个一脸冷漠,同样举着萨克斯的马尾女孩,就叫她伍子吧。  八年级,我因爱好萨克斯,加入了学校的管乐团。我加入后不久,伍子作为最后一名成员加了进来,并当上了声部长。我十分不服气,凭什么她就能当上声部长?  伍子的座位在我旁边,当她装好乐器后,我有些不屑地看着她,她似乎知道我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题10分)  1.(1)当窗理云鬓,□□□□□。(《木兰诗》)(1分)  (2)□□□□□□□,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1分)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分)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叹国家兴亡与百姓苦难的名句是:□,□□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人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
宋代魏野的诗是这样咏啄木鸟的:  爪利嘴還刚.残阳啄更忙。  千林蠹如尽,一腹喂何妨?  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  岂能同燕雀,惟解占高梁。  啄木鸟终日辛劳,乐在林间啄食蠹虫的献身精神,令梁间燕雀黯然失色。这首五律,是一首生动形象的啄木鸟颂歌。  宋代马道所写的一首五律,则借吟咏啄木鸟,讥讽贪官污吏:  翠翎迎目动,红嘴响烟萝。  不顾泥丸及,惟贪食得多。  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技。  吴楚园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長期回不了家,没有如今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只能依靠家信,所以,古代官员的“家书”成为教育其在老家子弟的一种重要形式。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产业上
【真题再现】   在生活中,告别会猝不及防就来到我们身边。小时候的乳牙脱落,让我们在告别中体会成长的滋味;从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我们从告别中知道了眼泪也会成为追梦路上的勋章;面对一个不友好的人,我们从告别中懂得了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每年毕业季,校园里的男孩女孩们都会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或洒脱或失落……每一次告别,都有故事。每一次告别,都有感触。   请以“告别”
(续上期)  (八)愚公移山  列 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苏东坡这首《蝶恋花》中所描绘的涟水令人向往。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的涟水县,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现存的咏涟诗词就多达200多首,被誉为“中华诗词之乡”。而这,造就了涟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时至今日,教育仍是涟水在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重要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全县教育事业更是划出了一条“资源扩量提质
为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12月23日,由《中国卫生》杂志社主办的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及多位医疗行业政策权威研究专家、三地医药行业管理者及媒体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区域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医保异地就医政策、新时期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发展趋势、医联体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医疗健康产
1926年4月,15岁的陈省身在扶轮中学的校刊上,发表了一首新诗,题目是《纸鸢》:  纸鸢啊纸鸢!  我羡你高举空中,  可是你为什么东吹西荡的不自在?  莫非是上受微风的吹动,  下受麻线的牵扯,  所以不能平青云而直上,  向平陽而直下。  但是可怜的你!  为什么这样的不自由呢?  原来你没有自动的能力,  才落得这样的苦恼。  “诗言志”,这首小诗道出了陈省身少年时代胸怀的大志,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