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涟水:开好局、起好步,人才强教开新花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sl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苏东坡这首《蝶恋花》中所描绘的涟水令人向往。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的涟水县,自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现存的咏涟诗词就多达200多首,被誉为“中华诗词之乡”。而这,造就了涟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时至今日,教育仍是涟水在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重要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全县教育事业更是划出了一条“资源扩量提质、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持续向好”的上扬曲线。涟水县委县政府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对教育给予特别关心。仅2020年就投入2.08亿元,完成中小学、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等9个项目。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提升教育现代化、优质均衡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涟水教育高质量发展。”涟水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实现目标,涟水县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路径。首先,要在保障教育公平上下功夫。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全面完成,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显著缩小,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优质协调发展。其次,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质量兴校”意识得到全面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每年中考优生数、高考一本达线率显著增加。再次,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师德师能”实现双提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得到全面践行。同时,不断彰显教育品牌。“三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集团化”改革全面推开,各学段打造出一批社会认可、百姓信任的市县级名校,让涟水的教育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此外,教育生态持续向优。教育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落实,办学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学校管理更科学、规范、精细,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抓好教师队伍就抓住了教育发展的“牛鼻子”。涟水县立足“三名工程”深化开展,实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多元化。一方面,完善“三名工程”实施办法,加大跟岗学习力度,从2021年起每年常态化遴选有潜力、有能力、有理想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和教师赴市内外名校跟岗学习;另一方面,建立起“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培养梯队,重点培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并将在大学科上培养出一批省市知名的教育团队,在各学段打造1~2所社会认可、百姓信任的市县级名校。
  教育的公平发展可以说是头等民生大事,其突出表现在既要为老百姓提供足够的优质学位,还要不断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这就要求更要在教育人才上下深功夫。为此,涟水县坚持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教体局遵循“数量够用、结构合理”的原则,统筹配置城乡中小学教师,并根据相关要求适度向农村边远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倾斜。
  “为解决乡村学校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我县采取了加大乡村教师招聘数量、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等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涟水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涟水县在2019年招聘的190名编制教师中,乡村教师达到了146人;2020年招聘的346名编制教师中,乡村教师也超过半数。2019年以来累计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200人,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近100名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选派2名中层以上领导到乡村学校担任校级领导,从乡村学校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为更大限度留住教师,涟水还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乡村教师乡镇补贴政策,对边远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50元,使乡村学校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同级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
  夢想如长风,鼓起船帆;目标如灯塔,引领征程。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涟水教育人士气昂扬,整装待发,为奋力谱写涟水教育新篇章努力着、探索着、实践着。他们深知,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深入淮安市涟水县,与不同学校校长、教师深度对话,记录好校长的好思想、好老师的好故事,看他们的辛勤与汗水,如何耕耘出一朵朵灿烂的教育之花。
其他文献
刘文萱,中国共产党党员,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她品学兼优,学分绩点一直保持在3.9以上,曾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苏州大学“政学者”“美德学生”奖学金等荣誉。她竞赛成果丰硕,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她热心公益活动,平时积极参加志愿公益活动,曾获2017年苏州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荣
“知识改变命运。”坊间传闻出自培根之口。其实,培根的原话是:“ipsa scientia protestas est”,译为英文,即“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漂洋过海,以讹传讹,就成了“知识改变命运”。黄景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很多人引用这句话,调侃读书无用,殊不知,那是黄景仁的自嘲,他恰恰觉得书生有用,认为把书读透的书生会思辨。  网络时代,信息驳杂
编者按  在2015年中共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鏖战阶段,鼙鼓声声急,兵马战犹酣。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部署,以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为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其他部委制定
广东一考生  吵闹的教室里,几十张椅子到处乱摆着。在一群嬉闹的人中,我静静地坐在一旁,手举着萨克斯认真地看着前面的乐谱。一旁,是一个一脸冷漠,同样举着萨克斯的马尾女孩,就叫她伍子吧。  八年级,我因爱好萨克斯,加入了学校的管乐团。我加入后不久,伍子作为最后一名成员加了进来,并当上了声部长。我十分不服气,凭什么她就能当上声部长?  伍子的座位在我旁边,当她装好乐器后,我有些不屑地看着她,她似乎知道我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题10分)  1.(1)当窗理云鬓,□□□□□。(《木兰诗》)(1分)  (2)□□□□□□□,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1分)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分)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叹国家兴亡与百姓苦难的名句是:□,□□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人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
宋代魏野的诗是这样咏啄木鸟的:  爪利嘴還刚.残阳啄更忙。  千林蠹如尽,一腹喂何妨?  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  岂能同燕雀,惟解占高梁。  啄木鸟终日辛劳,乐在林间啄食蠹虫的献身精神,令梁间燕雀黯然失色。这首五律,是一首生动形象的啄木鸟颂歌。  宋代马道所写的一首五律,则借吟咏啄木鸟,讥讽贪官污吏:  翠翎迎目动,红嘴响烟萝。  不顾泥丸及,惟贪食得多。  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技。  吴楚园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長期回不了家,没有如今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人联系只能依靠家信,所以,古代官员的“家书”成为教育其在老家子弟的一种重要形式。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产业上
【真题再现】   在生活中,告别会猝不及防就来到我们身边。小时候的乳牙脱落,让我们在告别中体会成长的滋味;从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我们从告别中知道了眼泪也会成为追梦路上的勋章;面对一个不友好的人,我们从告别中懂得了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每年毕业季,校园里的男孩女孩们都会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或洒脱或失落……每一次告别,都有故事。每一次告别,都有感触。   请以“告别”
(续上期)  (八)愚公移山  列 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