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案例出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材整合”,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提高空间想象、归纳、猜想能力谈些个人的想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教学与学习;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与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 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探究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因此,开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把“探究性教与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笔者结合“新课程”《数学(2)》(人教版A)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就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作有益尝试.
启发、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本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几何体后,初步从实物模型出发,认识了柱、锥、台、球等几何体,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研究的开始. 平面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又是初次涉及用集合符号表示立体几何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难度大. 如果按传统概念课的教学,必将导致内容枯燥、概念不清、课堂乏味的状况. 再者,学生学习了《数学(2)》(人教版A)第一章“空间几何体”,思维正处于知识发生迁移(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导”的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直接给出平面概念、性质变为“引导”学生去观察、抽象、归纳,从而获得结论,获取知识. 始终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抓住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及空间几何体知识的契机去引导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直观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由直线的无限延伸,很自然得到平面的无限延展;类比直线的画法,得到平面的画法;对比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得到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实现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结论的获得很自然,学生易于理解,效果好.
平面的三个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为突出重点,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抽象,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观察现象、归纳结论(规律)的归纳研究法,结合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去探究立体图形,教师把枯燥的“教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归纳、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从点、线、面的学习起始,逐步养成观察实物模型,抽象、归纳获得新知识的良好思维习惯. 利用熟悉而有趣的动画画面,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枯燥的概念课“活”起来.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平面的概念及三个性质的内容,如果仅从实物观察、抽象,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教学就陷入“注入式”的情形,学生被动,教师难教,教学效果差.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把一条直线平移,线动成面,平面的延展性直观地反映出来,此过程形象、具体,学生印象深刻. (如图1)
公理1中,“直线”变“弯线”,“平面”变“曲面”的反例,形象地强化了对公理1的正确掌握. (如图2、图3)
公理2中由两平面的交点到两平面的交线,背景来源于生活,动画形象地反映出平面延展得到交线,公共点与公共直线的位置直观地体现出来,生动、直观,从视觉上给予刺激,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如图4、图5)
再者,引导观察教室的墙面与墙面、门等实物,抽象模型、归纳结论,遵循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如图6、图7).
利用“多媒体”动画,把概念及性质直接给出,变为学生积极观察、探究、抽象、归纳的思维活动,注重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了重点. 结合已有的集合理论基础,把点、线、面抽象为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从直观的位置关系到抽象的符号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突破了难点,教学目的得到落实.
应用“多媒体”把“抽象”化为“直观”,类比教学法体现“新课标”的“教改”精神和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始终贯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摒弃旧的教师表面的“导”实际上是课堂的“包”,真正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归纳,从而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发现知识的成功喜悦中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研究的经历,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学中,学生观察图形、猜想、归纳、指导、充分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 教学中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论”,更重“过程”. 肯定每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的思考得到教师的肯定,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又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教学与学习;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与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 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探究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因此,开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把“探究性教与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笔者结合“新课程”《数学(2)》(人教版A)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就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作有益尝试.
启发、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本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几何体后,初步从实物模型出发,认识了柱、锥、台、球等几何体,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研究的开始. 平面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又是初次涉及用集合符号表示立体几何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难度大. 如果按传统概念课的教学,必将导致内容枯燥、概念不清、课堂乏味的状况. 再者,学生学习了《数学(2)》(人教版A)第一章“空间几何体”,思维正处于知识发生迁移(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导”的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直接给出平面概念、性质变为“引导”学生去观察、抽象、归纳,从而获得结论,获取知识. 始终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抓住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及空间几何体知识的契机去引导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直观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由直线的无限延伸,很自然得到平面的无限延展;类比直线的画法,得到平面的画法;对比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得到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实现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结论的获得很自然,学生易于理解,效果好.
平面的三个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为突出重点,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抽象,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观察现象、归纳结论(规律)的归纳研究法,结合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去探究立体图形,教师把枯燥的“教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归纳、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从点、线、面的学习起始,逐步养成观察实物模型,抽象、归纳获得新知识的良好思维习惯. 利用熟悉而有趣的动画画面,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枯燥的概念课“活”起来.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平面的概念及三个性质的内容,如果仅从实物观察、抽象,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教学就陷入“注入式”的情形,学生被动,教师难教,教学效果差.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把一条直线平移,线动成面,平面的延展性直观地反映出来,此过程形象、具体,学生印象深刻. (如图1)
公理1中,“直线”变“弯线”,“平面”变“曲面”的反例,形象地强化了对公理1的正确掌握. (如图2、图3)
公理2中由两平面的交点到两平面的交线,背景来源于生活,动画形象地反映出平面延展得到交线,公共点与公共直线的位置直观地体现出来,生动、直观,从视觉上给予刺激,印象深刻,容易掌握. (如图4、图5)
再者,引导观察教室的墙面与墙面、门等实物,抽象模型、归纳结论,遵循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如图6、图7).
利用“多媒体”动画,把概念及性质直接给出,变为学生积极观察、探究、抽象、归纳的思维活动,注重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了重点. 结合已有的集合理论基础,把点、线、面抽象为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从直观的位置关系到抽象的符号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突破了难点,教学目的得到落实.
应用“多媒体”把“抽象”化为“直观”,类比教学法体现“新课标”的“教改”精神和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始终贯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摒弃旧的教师表面的“导”实际上是课堂的“包”,真正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归纳,从而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发现知识的成功喜悦中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研究的经历,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学中,学生观察图形、猜想、归纳、指导、充分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 教学中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论”,更重“过程”. 肯定每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的思考得到教师的肯定,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又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