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渗透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必要将生态德育纳入学校德育,对学校德育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而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渗透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生态生态德育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64-02
  
  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人和自然的生态矛盾,已成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中国人和中国的自然环境、资源等具体的生态矛盾及其解决,是决定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外,还有必要提出和实施生态德育。
  所谓生态德育,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生态德育是在传统的人际德育的基础上,把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指导人们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生态系统中的正确位置。它旨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以生态伦理为学理依据,运用新的“生态道德规范”,诱发和唤醒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生态德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寻求一种合适的关系模式,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济的道德目标。而在教育教学中生态德育并不单纯是某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生态德育的重任。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内容,生态德育教育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有着充实的教育素材。比如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与生态德育相关的有:有关自然抒情的有《赤壁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蜀道难》、《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归去来兮辞》,有关自然哲理的有《沁园春•长沙》、《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归园田居》、《滕王阁序》、《逍遥游》等;这些教材内容都是活生生的生态德育实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和谐发展。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包含了以下生态德育教育内容:
  第一类:描写自然美,赞美自然,抒发自己热爱自然,渴望和自然亲近的感情。
  第二类:以环境保护和科学普及的内容为主,使学生了解自然,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问题的生态观念,激发学生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揭开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类:阐发自然中所蕴含的哲理,启迪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哲理品格。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态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环保意识,使学生热爱自然;激发道德观念,提升思想境界,使学生热爱社会;建构精神家园,完善人格世界,使学生热爱自我。有意识的生态观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一、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环保意识。
  
  比如初中课文《盘古开天辟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毗。”在这里,人与自然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生态观教育中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和我们的受教育者才能跨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世界,才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二、教育学生尊重自然,按照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合作平衡的生态意识。
  
  课文《敬畏自然》在最后说道: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是我们的征服对象……敬畏它们(宇宙的其他部分),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教材中还有形形色色的环保内容的课文,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崭新的生态观的教育,教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摒弃功利性对待自然的看法,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追求生态性的开发与追求,是新的环保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激发道德观念,提升思想境界。
  
  现在的学生,对所在的大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上间接获取的,通过文字、符号所表露的信息,渗透进自己的悟解,从而对现实的大自然进行带有个体色彩的诠释。我们应以自然为师,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帮助,感受、欣赏和学习自然,从而激发自己的道德感、理智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建立崭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以启发学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自然的尊敬与仰慕。《岳阳楼记》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滕王阁序》表达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登泰山记》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观沧海》则融入了诗人囊括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抱负,可使学生受到心胸开阔、志向高远之美的陶冶。
  生态德育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其核心是返璞归真,将学生拉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体验和谐,还教育以人文。
  
  参考文献
  1 刘惊铎、王 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教育评论,1998(5):36~37
  2 张 亮、邢 福等.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生态观教育之必要性与实施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12.21
  3 陈正汝.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态观的教育.山东师范大学,2007.8:14~15
其他文献
在民用建筑当中机电工程还是一个很人的概念,具有很人的通用性,只有加强民用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管理就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中间,我们的民用建筑施工管理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当前水泥混凝土中使用砂石材料的现状,对砂石材料对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砂石材料;水泥混凝土;耐久性;影响  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决定公路、桥梁和楼房等建筑或构造物的使用寿命,并且我国的公路现在大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国家对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相关研究也在增加。这不仅关系着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及人身安全问
A公司作为国内知名企业,在了解到自身在国外遭受假冒侵权后,第一时间向执法监管部门举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C公司被处以139571.7元罚
期刊
合肥高新区家电配套产业基地项目一、项目所在地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园二、项目背景近年来长三角家电基地正在向中东部转移,合肥在家电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快速放大,在合肥投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和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了国际外包的飞速发展,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分别从总体生产率、外包的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三个角度对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国际外包 生产率溢出效应 异质性外包 异质性行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作为国际分工的产物—国际外包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如意观音”“如意观意”长34cm、宽13cm、高43cm、重12.8公斤。该玉雕摆件系采用辽宁省岫岩县出产的重57公斤整块“闪石”玉仔料精雕细琢而成,其玉质细腻、温润(呈黄白色,
期刊
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监督起步较建筑业晚,从规范性的管理上要落后建筑业,加上市政公用工程最初的建设项目多以道路为主,涉及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类别相对较少,使得长期以来在工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本文将在分析建筑行业现状的基础上,阐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创新方式方法。  【关键词】青年员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  对于我们建筑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才能稳固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地位,而作为公司中流砥柱后备
5月16日,东莞清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一周年,黄埔海关以支持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为契机,着眼产业链供应和转型升级需求,大力推动保税物流中心发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开放性。     一、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1.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