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通过一些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初中数学有效教学途径,使学生会得愉快,效果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实践体会 辅助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
一、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民主的教育气氛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教学理论表明,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主意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习者培养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学习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注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实践
(一)组织“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其课堂情景而言,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其同探究的活动。通过这种共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而获得知识,掌握研究问题所必须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的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按照这一要求,我将教学设计成五个程序:引导自学→交流讨论→释疑探究→单元演练→总结提高。
1、引导自学(引发问题,启动思维, 自学探究)。
每个单元开始,教师要精心编写一个简要的自学指导提纲,内容包括:学习目的、自学思考题、指定完成的习题、其他如自学进度、推荐阅读参考书中的有关部分、对个别难点的提示等。
学生的自学可以在课内外结合进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相机诱导,并通过查阅批改的作业和个别询问(可以由小组长和科代表完成情况统计上报)等途径,为下面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收集材料,获取反馈信息。
2、交流讨论(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交流探究)。
在学生自学初探的基础上组织固定分组交流,指导学生围绕自发和教师引发的问题开展议论和研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并得出结论的活动。教师通过巡视,注意捕捉每一个有利时机,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点拨,但没有过多干预学生思维。让学生看解决的问题“希望”和“方向”,感受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钻研和探究的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交流讨论的内容有:对单元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的认识;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自学提纲中思考题的研究体会;对单元知识结构的整理结果等等。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订正,遇到新问题时再结合教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当然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探讨比赛加以激励学生士气。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认识结构,补充自学的不足。
3、释疑探究(创设情景,释疑解难,诱思探究)。
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分组交流,会发现许多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产生若干疑问。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围绕“四点”(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四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知识结构),精心组织释疑探究课,进一步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精讲释疑,“削枝强干”,“画龙点睛”,诱导学生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归纳、探索,适时进行疏导点拨,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提高探究能力,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释疑探究课一般可分为四种课型:
(1)概念型;(2)规律型:(3)問题型:(4)综合型。
4、总结提高(复习总结,完善充实,深化探究)。
结合单元知识复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已学知识整理成网络,实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内容得以再深化。组织单元总结应立足于“串点、理线、看面、解疙瘩”。通常每个单元的总结,由教师先提出要求,指导总结的方法,提供参考书籍和总结提纲,然后由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写成总结报告或小论文,分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优秀的进行全班交流后教师予以点评,使学生对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三、辅助措施
(一)开展学法指导,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为学生的自学、探究、总结等提供方法,指明方向。
(二)指导撰写小论文或总结报告,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知识整理、发表独立见解、交流心得体会等,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作小组的运用。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所以选好一个班数学的领头羊(科代表)和小组长很重要,我的选择标准是(1)基础好(2)理解能力强(3)交流能力(包括两方面与同学与老师)(4)科代表一定要成绩拔尖一般10次考试应8次以上满分(组长不适用这个条件)
小组分组总原则:根据组长特点选择组员。
基本原则:1、同组异质;2、异组同质
(四)三级奖励机制(优先顺序如下):
1、先班集体 2、再小组 3、最后个人
树立没优秀集体哪儿来优秀个人的意识
四、结束语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生生、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建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广东教育综合版,2005年第8期
[2]任小艳,《新课标下数学学习的方式》,2007年第10期
关 键 词: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实践体会 辅助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
一、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民主的教育气氛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教学理论表明,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主意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习者培养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学习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注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实践
(一)组织“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其课堂情景而言,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其同探究的活动。通过这种共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而获得知识,掌握研究问题所必须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的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按照这一要求,我将教学设计成五个程序:引导自学→交流讨论→释疑探究→单元演练→总结提高。
1、引导自学(引发问题,启动思维, 自学探究)。
每个单元开始,教师要精心编写一个简要的自学指导提纲,内容包括:学习目的、自学思考题、指定完成的习题、其他如自学进度、推荐阅读参考书中的有关部分、对个别难点的提示等。
学生的自学可以在课内外结合进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相机诱导,并通过查阅批改的作业和个别询问(可以由小组长和科代表完成情况统计上报)等途径,为下面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收集材料,获取反馈信息。
2、交流讨论(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交流探究)。
在学生自学初探的基础上组织固定分组交流,指导学生围绕自发和教师引发的问题开展议论和研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并得出结论的活动。教师通过巡视,注意捕捉每一个有利时机,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点拨,但没有过多干预学生思维。让学生看解决的问题“希望”和“方向”,感受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钻研和探究的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交流讨论的内容有:对单元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的认识;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自学提纲中思考题的研究体会;对单元知识结构的整理结果等等。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订正,遇到新问题时再结合教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当然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探讨比赛加以激励学生士气。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认识结构,补充自学的不足。
3、释疑探究(创设情景,释疑解难,诱思探究)。
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分组交流,会发现许多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产生若干疑问。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围绕“四点”(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四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知识结构),精心组织释疑探究课,进一步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精讲释疑,“削枝强干”,“画龙点睛”,诱导学生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归纳、探索,适时进行疏导点拨,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提高探究能力,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释疑探究课一般可分为四种课型:
(1)概念型;(2)规律型:(3)問题型:(4)综合型。
4、总结提高(复习总结,完善充实,深化探究)。
结合单元知识复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已学知识整理成网络,实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内容得以再深化。组织单元总结应立足于“串点、理线、看面、解疙瘩”。通常每个单元的总结,由教师先提出要求,指导总结的方法,提供参考书籍和总结提纲,然后由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写成总结报告或小论文,分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优秀的进行全班交流后教师予以点评,使学生对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三、辅助措施
(一)开展学法指导,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为学生的自学、探究、总结等提供方法,指明方向。
(二)指导撰写小论文或总结报告,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知识整理、发表独立见解、交流心得体会等,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作小组的运用。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所以选好一个班数学的领头羊(科代表)和小组长很重要,我的选择标准是(1)基础好(2)理解能力强(3)交流能力(包括两方面与同学与老师)(4)科代表一定要成绩拔尖一般10次考试应8次以上满分(组长不适用这个条件)
小组分组总原则:根据组长特点选择组员。
基本原则:1、同组异质;2、异组同质
(四)三级奖励机制(优先顺序如下):
1、先班集体 2、再小组 3、最后个人
树立没优秀集体哪儿来优秀个人的意识
四、结束语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生生、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建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广东教育综合版,2005年第8期
[2]任小艳,《新课标下数学学习的方式》,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