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鞋与袜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673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乐民先生《唐明皇与杨贵妃》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8月11日第7版“笔会”),以杂文笔法,对杨妃之“恨”做了精到的诠释,颇给人启迪。然在文献史料的理解上,却不尽如人意。
  其曰:“马嵬坡附近的一个老妇存有杨贵妃死时的绣鞋一只,过往行人看上一眼,要付‘百钱’,老妇因此‘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老太太大大地‘发’了一把。”并注出处日,唐李肇撰《唐国史补》。
  《唐国史补》原文为:
  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翫,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锦勒一只”,陈先生释作“绣鞋”,恐不妥。
  “靿”(yào),据《汉语大字典》,乃靴,袜筒儿。《隋书》卷一二《志第七·礼仪七》曰:“长靿韈,畋猎豫游则服之。”此指供狩猎、出游时所穿的长筒靴。五代马缟撰《中华古今注》卷中《袜》曰:“至隋炀帝宫人,织成五色立凤朱锦袜勒。”乃指有筒锦袜。唐代诗人,一般都认为店媪所收乃锦袜。如刘禹锡《马嵬行》诗谓:“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全唐诗》卷三八)后代题咏或著述中,也不乏见,如宋曾原一《赋杨妃韈》、元杨维桢《杨妃袜》等。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五《宝六·奇物》收有《杨妃袜》一条,即据《唐国史补》,也理解为袜。
  宋王桥撰《野客丛书》卷二二《杨妃袜事》则云:
  李肇《国史补》注言:杨妃死于马嵬梨树下,店媪得锦袜一只,过客传玩,每出百钱,由此致富。《玄宗遗录》又载:高力士于妃子临刑,遗一袜取而怀之,后玄宗梦妃子云云,询力士曰:“妃子受祸时遗一袜,汝收乎?”力士因进之。玄宗作《妃子所遗罗袜铭》,有曰:“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二说虽不同,皆言妃子有遗袜事。仆始疑其附会,因读刘禹锡《马嵬行》有曰:“履綦无复有,文组光未灭。……”乃知当时果有是事,甚合《国史补》注之说。
  直至当今专门从事古代服饰研究的学者,也认为“杨贵妃生前就喜欢穿著彩锦之袜”,并引用出土文物证明。“唐代妇女在当时确实穿著锦袜”。(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再说,即使是靴,也不会是绣鞋,古时尚俭,所著之履,无非是以绚、纯、繶饰之。至唐,也不过是“以彩帛缦成高头及平头小花草履”(《唐会要》卷三一《杂录》),女子之履,履头高翘。至于绣花鞋,乃晚近之事。可见,陈氏所云不妥。
其他文献
古代中国是个书文化琳瑯满目的文明国度,且不说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掛书之类的劝学励志成语特别多,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如诗味长”,“读书学习不能懒,天地日月比人忙”一类的联语也非常丰富。于我而言,年逾知天命之岁,体悟最为深刻的,当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这一联了。  虽说这一古联的来历今已失考,但其哲理可谓常思常新。老话说“人无百年寿”,一个
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兼用英语和法语创作的爱尔兰作家,既受益于爱尔兰文艺传统,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辛格(John. M.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叶芝(Jack Yeats)、乔伊斯(James Joyce)等人的创作,也因长期寓居巴黎而受惠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文艺。1969年,他因一系列“荒诞派”小说和戏
2013年,随着人美社办公地址迁至北京东郊的双井桥畔,老社址北总布胡同32号这个与人美社共命运几十载的院落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这个于古朴中透着淡雅与墨香之气的小院,并没有在一片瓦砾与飘尘中堙没,相反,它更以一种充满着怀旧和文艺气息的集体记忆永久地萦绕在“人美社”几个字的背后。  正因为有了人美社,北总布胡同32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狭小的院落,也不单单只是一个寻常的地名,这里
近日,由首都文明办与北京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中华美德故事》(三卷本)丛书正式出版。该丛书分为“古代篇”“近代篇”及“当代篇”,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选取365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华美德故事,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历经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史。365个故事皆为千字短文,并配以25条题解、51条名言警句、188幅彩色插图,能够让少年儿童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感知中华美德。本刊特别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对于多数人来说,国庆是个现代的概念,人们在一年一度的国庆日到来之际为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献礼、为祖国的繁荣美好献上祝福。这是一个表达民族自豪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盛大节庆。而作为民族的盛典,我国的国庆所具有的深厚独特的历史根源往往被人忽视。在繁盛的中国节庆文化与起源研究当中鲜有关于国庆节的讨论,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渊源似乎因为庆祝日期和形式的变更发生了断裂,而国庆所应有的文化内涵也在断裂中失却了历史的纵深。唯
文学经典的丰富、深刻内涵,只有通过创造性阐释才能被正确认识和理解,其价值才能得到肯定和彰显而真正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创造性阐释也就成为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和最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我在研究郭璞《游仙诗》。《游仙诗》是郭璞诗歌的代表作,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诗歌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在游仙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的郭璞《游仙诗》除十首完整的诗歌之外,还有十二则残句。自古至今
郭沫若是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翻译家。我们通过品味《女神》等诗作感受到他作为文学家的浪漫气质,通过观看《屈原》等剧目知道了他作为史剧家的艺术韵味,通过研读《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文章得知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厚底蕴,但是作为翻译家的郭沫若却并不被世人所熟知,他内蕴丰富的翻译世界更是很少有人知晓。郭沫若借助于对国外名篇的译介,为“五四”中国传播了新的文化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
自从决定把司马迁的《史记》作为自己长期耕耘的一个学术园地,我就常想:对《史记》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如果能做一番较为系统的实地访古考察该有多好!这样既能写一本游记之类的小册子,满足一下自己时常“蠢蠢欲动”的文学创作欲望,同时还能切实考索《史记》的人物记述,订正《史记》注释与研究的某些讹误,岂不一举两得!然而二十几年过去了,同我的其他许多构想一样,这一愿望仍停留在计划阶段,成为自己诸多遗憾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茅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现代小说的精神源自“五四”,开创者是鲁迅,那么,随后延续“五四”精神,承继鲁迅创作传统的现代作家则有郁达夫、蒋光慈、茅盾、丁玲、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因而是不可忽略的。而在这个谱系中,茅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概括而言,他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倡导和践行“为人生的文学”最为彻底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社会”的概念。所谓“网络社会”,是区别于人类生存的地方空间的一种网络空间,它由电子交换的回路组成,并由节点和核心连接起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要素。“网络社会”以虚拟空间的形式出现,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新空间。这一新空间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毫无疑问,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