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时敏师承董其昌,师法黄公望。他总结前人的技法,画当时山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深品位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其艺术风格影响了整个清朝画坛。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的“仿古”思想上。今天重新解读王时敏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对如何继承传统有着以史为鉴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绘画;仿古;王时敏
清朝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因此,全面的复古主义极盛一时。在绘画上,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画派仿古、摹古风格,深得皇室贵族的支持而被奉为“正统”。其中以王时敏的影响最为广泛,其开创的“娄东画派”,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国画坛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天重新解读王时敏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王时敏艺术风格的梳理
王时敏(1592-1680),江苏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另号西庐老人。王氏为太仓望族,家族不仅拥有良田美宅,而且所藏图书字画插架千卷。王时敏自幼便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十二岁时拜董其昌为师,董其昌的仿古思想对王时敏影响巨大。王时敏的艺术风格也以仿古为主,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他在《西庐画跋》中反复强调作画要和古人同出气、共思绪,“于古人同鼻孔出气,下笔自然契合”。他还多次提到“力追古法”,“一树一石皆有原本”,“识古法源委”等。王时敏化古人的笔墨技巧而成自己的面貌。
王时敏早、中、晚各时期的山水画构图、笔法虽然没有很大差异,但在风神气格、功力意度方面却不可同日而语。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到晚年时则独尊黄公望。早、中期的画风工细清秀,34岁时所作《山水图》扇页,以润秀之笔墨写清幽之秋景,用笔娴静秀脱,构图繁简得宜。37岁作《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到了晚年,则以黄公望的笔法为宗,兼取宋元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意趣。
二、对王时敏绘画理论的争议
“四王“画派统治了中国画坛几百年,在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历史背景下,其“画家正脉”、“古法”为上、鄙薄“自出新意”的思想,非常适应清王朝统治的需要,整个清朝画坛可以说被“王画”一统天下。但随着清王朝的没落,以及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对中国画坛的冲击,“四王”画派在清朝末期慢慢走向衰落,王时敏主张的“画家正脉”思想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艺术界内部的革新派和传统派对他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主张。
革新派的批判态度最激烈,主要代表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革新派多是留学海外的画家,受到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看到西方绘画的百家争鸣,他们想改变“四王”画风影响下的中国画坛,主张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因此,他们首先要批判的就是影响了中国画坛三百多年的王时敏的仿古思想。他们的绘画风格,摆脱中国画传统框架的束缚,把西方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画风与中国画结合,可以说这种创新是对中国绘画的革命性发展。但是革新派的全盘否定、标新立异,不利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继承。
而另一派别,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等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糠,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作出辩证的看待。尽管年轻时他们对千篇一律的仿古之风多为不满,但随着自身的艺术进入化境,逐步对董其昌和“四王”本身艺术成就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内里行家、具体入微的体会,对王时敏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三、从美术史的角度评价王时敏的功绩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王时敏绘画理论研究的深入,对其艺术理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认为:王时敏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画家,他认真整理、总结我国十世纪以来的南宗山水画,留下了很有价值的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应该给他记上一笔。他的艺术理论被后人视为正统,其绘画技法为后人所瞻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王时敏达到了董其昌倡导的“集其大成,自出机杼”的境界。
历史曾把王时敏推向顶峰,也曾把他贬为糟粕。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重新审视王时敏的艺术,不得不佩服其功力之扎实,其笔墨之精炼。而观今之画坛,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冲击,传统主题尽失,绘画语言湮没,急功近利之风盛传。不再追求功力,不再研究古人,甚至出现画家下笔不知所画为何的局面。
上述种种,原因在于思想上认为古人的绘画过与拘泥,所以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画几千年来传统的艺术精髓不能丢,否则就会丢失中国画的神韵。在中国画走出国门之时,我们更应该研习古人留下的艺术财富。最后以王时敏在《题玄照仿梅花道人山水》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画道至今日,正极盛、极衰之时,遍观天下不敢妄为许可。盖由盘礴家竞习时趋,谬种流传,妄谓自开堂户,遂与古人日远。”
关键词:绘画;仿古;王时敏
清朝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因此,全面的复古主义极盛一时。在绘画上,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画派仿古、摹古风格,深得皇室贵族的支持而被奉为“正统”。其中以王时敏的影响最为广泛,其开创的“娄东画派”,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国画坛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天重新解读王时敏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王时敏艺术风格的梳理
王时敏(1592-1680),江苏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另号西庐老人。王氏为太仓望族,家族不仅拥有良田美宅,而且所藏图书字画插架千卷。王时敏自幼便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十二岁时拜董其昌为师,董其昌的仿古思想对王时敏影响巨大。王时敏的艺术风格也以仿古为主,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他在《西庐画跋》中反复强调作画要和古人同出气、共思绪,“于古人同鼻孔出气,下笔自然契合”。他还多次提到“力追古法”,“一树一石皆有原本”,“识古法源委”等。王时敏化古人的笔墨技巧而成自己的面貌。
王时敏早、中、晚各时期的山水画构图、笔法虽然没有很大差异,但在风神气格、功力意度方面却不可同日而语。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到晚年时则独尊黄公望。早、中期的画风工细清秀,34岁时所作《山水图》扇页,以润秀之笔墨写清幽之秋景,用笔娴静秀脱,构图繁简得宜。37岁作《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到了晚年,则以黄公望的笔法为宗,兼取宋元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意趣。
二、对王时敏绘画理论的争议
“四王“画派统治了中国画坛几百年,在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历史背景下,其“画家正脉”、“古法”为上、鄙薄“自出新意”的思想,非常适应清王朝统治的需要,整个清朝画坛可以说被“王画”一统天下。但随着清王朝的没落,以及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对中国画坛的冲击,“四王”画派在清朝末期慢慢走向衰落,王时敏主张的“画家正脉”思想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艺术界内部的革新派和传统派对他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主张。
革新派的批判态度最激烈,主要代表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革新派多是留学海外的画家,受到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看到西方绘画的百家争鸣,他们想改变“四王”画风影响下的中国画坛,主张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因此,他们首先要批判的就是影响了中国画坛三百多年的王时敏的仿古思想。他们的绘画风格,摆脱中国画传统框架的束缚,把西方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画风与中国画结合,可以说这种创新是对中国绘画的革命性发展。但是革新派的全盘否定、标新立异,不利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继承。
而另一派别,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等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糠,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作出辩证的看待。尽管年轻时他们对千篇一律的仿古之风多为不满,但随着自身的艺术进入化境,逐步对董其昌和“四王”本身艺术成就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内里行家、具体入微的体会,对王时敏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三、从美术史的角度评价王时敏的功绩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王时敏绘画理论研究的深入,对其艺术理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认为:王时敏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画家,他认真整理、总结我国十世纪以来的南宗山水画,留下了很有价值的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应该给他记上一笔。他的艺术理论被后人视为正统,其绘画技法为后人所瞻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王时敏达到了董其昌倡导的“集其大成,自出机杼”的境界。
历史曾把王时敏推向顶峰,也曾把他贬为糟粕。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重新审视王时敏的艺术,不得不佩服其功力之扎实,其笔墨之精炼。而观今之画坛,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冲击,传统主题尽失,绘画语言湮没,急功近利之风盛传。不再追求功力,不再研究古人,甚至出现画家下笔不知所画为何的局面。
上述种种,原因在于思想上认为古人的绘画过与拘泥,所以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画几千年来传统的艺术精髓不能丢,否则就会丢失中国画的神韵。在中国画走出国门之时,我们更应该研习古人留下的艺术财富。最后以王时敏在《题玄照仿梅花道人山水》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画道至今日,正极盛、极衰之时,遍观天下不敢妄为许可。盖由盘礴家竞习时趋,谬种流传,妄谓自开堂户,遂与古人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