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用案例驱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案例驱动;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54-02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由早期的dBASE数据库系统发展而来,随后是更强功能的Foxbase。在Windows系统普及以后,教学内容转向基于Windows平台的Foxpro2.5,目前仍有不少高校讲授Visual Foxpro 6.0。随着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流行,很多院校开始转向Office系列中的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定的课程之一,也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文科类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
一、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所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在实际应用时也就无从下手。在教授《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及教材内容陈旧。前些年的《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材主要以关系数据库Visual FoxPro为例,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及数据库编程,由于教材编写时间相对较早,其中的许多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被采纳,另一方面,教材中过多数据库操作和程序设计命令对没有计算机编程基础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内容不全面、并且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应用性和创造性。用于课程设计的时间短,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大多仿照教材和相应参考书上的实例,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互相拷贝修改,没有亲身经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如:系统调查与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测试等环节。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课程设计(大作业)。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考试不管是卷面形式还是机试,都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课程设计或大作业一般只上交系统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开发的应用系统,这种方式难以避免学生相互复制、滥竽充数。
二、课程改革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侧重数据库理论,另一种偏向数据库基本应用。前一种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数据库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本末倒置”之嫌;后一种虽然着眼于“学以致用”,但要么教学过程以比较陈旧的实例作为素材,要么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和费解。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长期从事《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重新编写了新的教材。教材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教学示例软件,用案例驱动的方法组织编写,全书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案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通过一个个操作实例,详细介绍Access数据库对象的操作方法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整过程。
2.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择对于案例驱动教学的效果很关键。教师设计案例时,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从教授学生基础和所学专业出发,尽量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难度适中的案例。案例设计贯穿前后教学内容,讲授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扩展。案例教学中引入学生的成果,挑选出历年学生设计的优秀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演示过程时分析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从而引出该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采用的数据库技术,启发学生对别人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教学,编写配套实验教材。《数据库应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提高实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编写了配套实验指导教材,内容包括与主教材各章节配套的实验和习题,每个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及实验步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每个实验后面还有实验练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各占一半,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动态地调节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还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分组课程设计,每组3~4人。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互相取长补短。课程设计题目可以由教师推荐,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的范围不限,可以结合专业或兴趣及学习生活的需要。为了避免学生互相拷贝、不劳而获,同时也为了让每位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要求每组题目不准重复。学生根据课程设计要求,组长分配任务,按照各自具体的任务进度独立完成,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主导者。任务完成后,以组为单位,每组一位同学进行项目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最后上交已测试可运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课程设计说明书。根据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项目答辩情况等综合给学生打分。
5.完善考核制度,重视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熟练运用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传统的卷面考试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与该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全面测试学生的能力,我们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采用机考和通过教学平台上交实验作业的考核方式;针对课程设计采用项目答辩的考核方式;以上两个方面按照5∶5的比例,给出最终评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实施以后,学生那种临时应付和投机取巧的现象减少了,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实现了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课外教学的统一设计,明确了教师的责任由“教”变为“导”,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华,陈振,张波.案例驱动的ACCESS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2)26-29.
[2]王丽娜,杜玫芳,冯烟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ACCESS课程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2,(20)44-46.
[3]孙开岩.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105-108.
作者简介:徐效美(1971-),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现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与研究。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案例驱动;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54-02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由早期的dBASE数据库系统发展而来,随后是更强功能的Foxbase。在Windows系统普及以后,教学内容转向基于Windows平台的Foxpro2.5,目前仍有不少高校讲授Visual Foxpro 6.0。随着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流行,很多院校开始转向Office系列中的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定的课程之一,也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文科类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
一、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所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在实际应用时也就无从下手。在教授《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及教材内容陈旧。前些年的《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材主要以关系数据库Visual FoxPro为例,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及数据库编程,由于教材编写时间相对较早,其中的许多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被采纳,另一方面,教材中过多数据库操作和程序设计命令对没有计算机编程基础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内容不全面、并且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应用性和创造性。用于课程设计的时间短,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大多仿照教材和相应参考书上的实例,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互相拷贝修改,没有亲身经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如:系统调查与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测试等环节。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课程设计(大作业)。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考试不管是卷面形式还是机试,都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课程设计或大作业一般只上交系统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开发的应用系统,这种方式难以避免学生相互复制、滥竽充数。
二、课程改革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侧重数据库理论,另一种偏向数据库基本应用。前一种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数据库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本末倒置”之嫌;后一种虽然着眼于“学以致用”,但要么教学过程以比较陈旧的实例作为素材,要么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和费解。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长期从事《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重新编写了新的教材。教材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教学示例软件,用案例驱动的方法组织编写,全书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案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通过一个个操作实例,详细介绍Access数据库对象的操作方法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整过程。
2.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择对于案例驱动教学的效果很关键。教师设计案例时,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从教授学生基础和所学专业出发,尽量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难度适中的案例。案例设计贯穿前后教学内容,讲授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扩展。案例教学中引入学生的成果,挑选出历年学生设计的优秀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演示过程时分析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从而引出该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采用的数据库技术,启发学生对别人项目进行完善和扩展,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教学,编写配套实验教材。《数据库应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提高实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编写了配套实验指导教材,内容包括与主教材各章节配套的实验和习题,每个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及实验步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每个实验后面还有实验练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各占一半,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动态地调节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还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分组课程设计,每组3~4人。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互相取长补短。课程设计题目可以由教师推荐,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的范围不限,可以结合专业或兴趣及学习生活的需要。为了避免学生互相拷贝、不劳而获,同时也为了让每位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要求每组题目不准重复。学生根据课程设计要求,组长分配任务,按照各自具体的任务进度独立完成,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主导者。任务完成后,以组为单位,每组一位同学进行项目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最后上交已测试可运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课程设计说明书。根据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项目答辩情况等综合给学生打分。
5.完善考核制度,重视能力培养。《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熟练运用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传统的卷面考试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与该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全面测试学生的能力,我们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采用机考和通过教学平台上交实验作业的考核方式;针对课程设计采用项目答辩的考核方式;以上两个方面按照5∶5的比例,给出最终评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实施以后,学生那种临时应付和投机取巧的现象减少了,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实现了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课外教学的统一设计,明确了教师的责任由“教”变为“导”,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华,陈振,张波.案例驱动的ACCESS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2)26-29.
[2]王丽娜,杜玫芳,冯烟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ACCESS课程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2,(20)44-46.
[3]孙开岩.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105-108.
作者简介:徐效美(1971-),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现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