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龙纹盘考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及其他国内外博物馆的明崇祯“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龙纹盘,为崇祯时期王府用瓷之标准纪年器,其盘心龙纹样貌异于其他时代,为崇祯一朝瓷器所仅见.作者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此类盘应为晚明赵王朱慈(懒)向景德镇民窑定烧,部分盘心龙纹之画样或源自《程氏墨苑》与《方氏墨谱》二书.
其他文献
渤海境内的瓷器,均发现于城市遗址,时代集中于9世纪初前后-10世纪初,窑口以越窑、邢窑、长沙窑为主,器形有碗、注壶、罐等.出土瓷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其窑口组合特征鲜明,与同时段新罗、日本出土唐代瓷器相同,代表着东北亚地区贸易陶瓷初兴阶段的基本样貌.唐代南北窑场的产品,似应主要通过朝贡道,以登州为起点,越过渤海海峡输至渤海国境内.由于渤海国与日本存在密切的商业往来,亦不排除唐代瓷器横跨日本海由日本输入渤海国的可能.9-10世纪初环黄、渤海以及环日本海的东北亚区域的陶瓷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环
《骑驴归思图》是唐寅的代表作品,对于此图的创作时间,前人观点不一.本文通过重解图中诗意,并结合传世作品与文献记载,指出该图创作于画家自南昌归乡后,且认为唐寅在会试前并不着意绘事.另外,本文试称唐寅“新创”的皴法为“湿墨游丝皴”,并在对其山水画分类的基础上探究此皴的源流与特点,藉此厘清唐寅山水画的演变脉络.
本文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在文化遗产维度的知识生产过程与特点.作为一个仍然处于定义过程中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历史研究领域丝绸之路概念体系的塑造,并与现实中世界遗产层面的实践操作以及由于地缘背景原因导致的认知差异互相影响.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塑造不仅是一个学术过程,更是文化系统在知识领域构建话语权的过程.“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界定,是国家文化遗产实践者在国际层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海上丝绸之路不应是一个“给定”的概念,其价值在于不断对它进行知识探求乃至对其进行定义和再定义的过程.
2012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310国道建设工程,在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东北发掘一座小型墓葬(编号C8M2249),墓中出土的画像石枕和盘龙石砚盖非常少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出土器物判断墓葬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石砚盖上的盘龙画像具有辟邪与招致钱财的双重意义.
玫瑰椅是自明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种矮靠背扶手椅,本文试对其造型特征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图像和文献,考据其造型是自唐宋的折背样椅发展而来.玫瑰椅的名称来源,众说纷纭,较典型的观点有“鬼子椅说”和“美玉说”两种,作者透过家具命名规律和晚明时尚风俗,推定“玫瑰椅”或为“眉公椅”的读音讹传.
中古墓葬出土的粟特胡商俑,是多元文化的认知符号和标志,作为丝绸之路真实片断的再现,它们也成为探寻隋唐之际国家交往的线索.山西晋东南长治(上党)地区多年来出土的唐代灰陶俑中有着“胡商、女眷、高驼、载物”的鲜明地域特色,与长安、洛阳等唐代京畿地区出土胡俑相比,别有殊样,独炫异彩,甚至不乏令人赞叹的孤品和精品,笔者依据其独特性,将之命名为“上党殊样”或“长治模本”.本文首次对山西长治胡商骑驼俑表现的原生艺术特色进行学术探讨,分析山西从太原到长治、晋城周边地区粟特胡人迁移的踪迹和聚集活动,论证了太行山脉两侧“咽喉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一件孔子屏风,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实证文物,其上所绘是迄今所见最早孔子像.作者通过考辨文献与图像对比,梳理出自两汉至宋元孔子图像的传承脉络与构图结构流变,并确定此图为《汉书》所记《孔子徒人图法》.西汉时期的孔子屏风、《孔子徒人图法》,规范了这类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的大致风格,此时“孔颜相对”,弟子像不过十数人;东汉来年粉本流传于世,学宫中已将弟子像由十数人扩充至七十子,可能已有“孔子行教”一类的孔子像单人.由晋至唐,画家在不改变孔像格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孔子朝向、删掉颜回图像等方式,创
故宫武英殿浴德堂浴室建筑的始建年代和用途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但是相关的讨论多止于该建筑本身及其后部的烧水房、输水管等,而没能关注到在浴德堂浴室正下方的大型铸铁地面导热层,以及导热层下火灶及火炕道.本文立足于该建筑的建材、结构及其独特风格,根据浴室内壁使用的白瓷砖,浴室内部构件显示的从内部关插门闩的装置,烧水的灶、锅和输送热水导管,以及大型铸铁导热层和其下的火炕道,肯定该建筑的始建时代为元代,原始功用为浴室.作者同时对比了古代罗马浴室建筑,以及新疆发现的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罗马风格的浴室资料,论证其建筑技
1899-1928年是甲骨学研究的草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甲骨文字考释文献对后世的甲骨文考释、甲骨文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没有可资借鉴的研究条件下,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开启了甲骨文字考释的先河,随后掀开了甲骨文字考释的历史新篇章,出现了众多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都饱含着丰富的考释精髓,在材料、方法、视角、结论等方面都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影响着后世的甲骨文研究,是整个120年来的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出土晚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显微结构进行鉴别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秘色瓷与同一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秘色瓷釉层中几乎没有原料残余相和晶体生成,胎体中大孔隙少,残余石英小且圆润,表明秘色瓷在原料处理、装烧方法等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和改变.(2)晚唐至五代,普通越窑青瓷釉中草木灰残余相组成和形貌差异明显,推测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釉料配方可熊发生了改变.(3)研究证实了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更为规范、标准,是越窑工匠精益求精地进行工艺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