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吗?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bo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机构,包括大多数研究团体,依然忠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哲学。到目前为止,即使是那些对狭隘的系统提出过挑战的人也没能够松开教育机构对儿童教育方式的束缚。
  当前的教育更注重传输“答案”,而不是学习“答案”。学习“答案”即发现“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反复尝试(其间又会产生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重在传递大量的信息和事实,教师通常把经过处理的、精炼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而省略了学习的自然步骤,即出错(感到困惑)、改错(克服挫折)、解构错误(变得沮丧)、重新开始(带着希望,甚至激情)。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伴有失败以及大量的与之相关联的情绪反应,但当前的教育教学却缺乏这些要素。
  再定位、再设计教育教学是一项重要任务,以往的研究都已过时。为了澄清我们的观点,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殖民地时期,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学校则看重学生的“提取能力”。然而,时代的变化要求新世纪的学生理解他们当前的知识水平,并能够不断地增进、提高,恰当地运用知识。总之,今天的社会期望是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终其一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应该具备“自适应”能力。因此,思想界把学习视为一个人根据他们已知的知识来建立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反思(实际上是“递推”)和原认知进行基于模式的推理的能力。这也正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但学校似乎仍在老路上运行。教育领域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挑战与期望同在。重新设计教育时,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这一变化,因为新目标需要学习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
  然而,当前的学习理论“并不会为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列一个简单的处方”“学习环境的一般特点需要重新审视”。
  该模式作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础,致力于培养基于模式的思考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辨识并理解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状态,更应以恰当的方式做出响应(例如,调整学习的步调、方向、复杂度)。与此同时,教育教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这一目标应该是获取并使用信息。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传统的学习模式(图1),然后提出新模式(图2)。
  
  “资料”是未被问及的问题的答案;“信息”则是已被问及的问题的答案。从“资料”到“信息”,人们必须找出成对的问题—答案,以便把每一个“趣闻”或“资料”与相对应的问题连接起来。“信息”(成对的问题——答案)就像未被组装起来的拼图玩具的板块,“知识”则像已被组装起来的图板。“信息”被组织成一个结构,新问题按照逻辑顺序从结构中顺次产生出来。该结构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苏格拉底问答法。
  “知识”(组装起来的图板)显露出一幅图画,看出这幅图画被称之为“洞察”。知识图板就像一块挂毯,许多隐藏的、以前未发现的故事都被编织在里面。
  “智慧”就是看出并提取被织入知识挂毯的故事的能力。所以,从“智慧”中我们获得了编故事的艺术。古人精心编造了神话,神话是文化的原型故事,故事则是从文化中掘取的趣闻模式。
  “洞察”是看出已组装起来的“知识拼图”里的图画。从“知识”到“智慧”,价值系统(道德罗盘)以在场的方式参与其中,尤其是学习者的目的、意愿。
  
  英语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单词代表学的艺术?韦伯斯特说,教学意指教的艺术。“学”却缺少一个相应的单词。在教育学院中,关于教的艺术的课程只是在列举“方法”。任何人都明白,教育中重要的方法是教的方法——人们认为这些方法是成为一名熟练的教师所需要的,这些课就是在供应此类方法。但是,学的方法呢?
  我们正遭遇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机会令很多人受益匪浅。我们不能只是改造教育,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能够发明教育,我们也能够推动它在学校里的有效运行,我们还能够影响孩子,他们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学会如何去学习”的教育,而成为一项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译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其他文献
我在与一年级的小朋友聊天时问到:“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几岁?”结果得到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老师今年99岁。”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完全是乱猜的吗?还是在他的小脑袋里存在自己猜测的标准?在经过仔细的了解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老师比他妈妈高好多,妈妈30岁,那老师就应该有99岁了。天啊!什么时候身高跟年龄那么密切了,原来他们想“长高了就是大人了。”我又问道:“可是老师都还没有小孩,你妈妈
在新课程体系中,活动课程和学一科课程是其一个整体中的两大板块。“活动”与“学科”紧密相联,它们的目标均指向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科知识的准备,是活动课开展的基础,而活动课则是学科课程的深入和拓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学科课程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活动课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科课程知识专一,结构体系比较
前些日子,某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忙碌于筛选汇集自己在小学期间的作文,并录入电脑、排版、自拟“书号”和“出版社”,印刷装订成书。我很好奇小学毕业生“出版”自己的文集,就询问了小学生小笛的家长小吴对自己孩子出文集的看法。小吴开心地告诉我,小学毕业这段时间,自己的女儿忙碌得很,把小学期间的作文进行筛选,每天用一些时间把选出的作文录入电脑进行排版,现在已经按“书”的规格编辑印刷成册,交给学校用于毕业展览。小吴
“南山”与“秋色”看似不可此拟,实则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首先应该是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的。但是在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并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可以殊途同归。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可以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唐代诗人杜牧在《长安秋望》诗
顿悟就是忽然开朗,恍然大悟。  语文是用文字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环境的手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能通过各种技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引起学生与作者“跨时空”的共鸣,是最为关键之所在。因此“顿悟”是升华语文的永远的主题。    入情入境,体会文本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课中,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有一
翻转课堂诞生于美国,基于视频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在中国的风靡而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对象。而与MOOCS的结盟,又使其如虎添翼。在目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面组织的慕课联盟C20(小学、初中、高中)中,学校所践行的就是翻转课堂。然而,从文化学来说,基于异质文化的事物总有适应性的问题,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产生适应性的“翻转课堂”是我们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国学大师吴宓,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述和体会他在清华学堂,接受外国老师指导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的——“外国教员其教法纯用质问,与中人异。其授课也,只言明日须预备至若干页。明日上课则呼学生起立,令之诵读,令之讲解,并设为问题令为答出。或以一字为题,令作一句,包含此字于其中。一人答而不合,则问第二人,则问第三人,问至多人不知,始将此一句为之解明。于是质问之间而铃已鸣,则又言明日须预备至第若干页,遂即下堂。其教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进多种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拓展性教学——拓展已经成为语文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凡公开课就必有拓展,每文必拓,每课必拓。本来,适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借助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文化积淀,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理所当然。但现在课堂中充斥的拓展现状却让人担忧,语文课堂成了说说笑笑、唱唱跳跳的场所,俨然是满汉全席的大餐,语文的味道越来越淡。审视当前这些拓展,笔者发现
应该说每一个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经常会听到班主任说,要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事,学品如人品等等。同时,也经常听到班主任的种种抱怨。比如说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每天都要应对学校繁琐的检查,科任老师总是在喋喋不休地数落学生,还有家长在学生教育上不配合而要求却很多等等。结果就是每天都是在烦闷、焦虑中与学生周旋,身心俱疲。就此我想结合个人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我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
近三百年来,德国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以赫尔曼(F.Herrmann)教授为首的开发团队以寻找一种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新的物理教学方法为宗旨。基于不同水平的物理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结构的观点,找一条简约的路。使学生不再被繁琐的物理概念所累,开发出了一套新的中学物理教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这套教材的开发在二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并在德国的许多学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