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维持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期望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实施情境教学,对于达到这一要求而言有着较的可行性。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情境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创设,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情境,如果对教学任务没有帮助,或是偏离了教学的内容,那么,他就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正如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所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这其中的意思,也是凸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性原则。
1.2 趣味性原则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教学情境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1.3 思考性原则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以问题为载体的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问。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1.4 探究性原则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机能。
2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施对策
2.1 积极运用生活化情境,增进学生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沟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敞开心扉,亲身感悟知识的本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学看钟表”这一节课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方案: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游戏活动,比如通过猜谜语的游戏形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注意谜语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小小马儿不停蹄,白天黑夜不停息。滴答滴答响不停,提醒我们争朝夕。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们积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踊跃回答,最终凭借大家的智慧终于猜到了
谜底:钟表。然后教师再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面情境的带动下,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 创设问题化情境,激发联想和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心理品质的发展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在特定情境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保持既激昂又冷静的心理状态,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指设计各种开放性较强或者能够采用多种算法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联想,并能借助自己掌握的数学方法来验证和拓展,最终解决问题,它能够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从未碰到的问题,我们应努力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使他们脱离教材和教师的束缚,积极地开展自主探究和创新性学习活动。比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知识时,我们可设置如下问题:(1)你们能够计算其面积的平面图形有哪些?(2)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3)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形象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白兔和小乌龟比赛谁跳得远,小
白兔给了小乌龟一把米尺,让小乌龟测量自己跳远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小乌龟发现小白兔跳远的距离大于两米小于三米,无法用整数来表示,于是犯起了难。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课本和课桌,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和小乌龟一样的情况,于是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开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智慧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分数,等学完这节课后我们就明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接着导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求知欲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3 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保持对学习数学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条件,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健.小学数学创建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158.
[2] 刘春红.小学数学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1):63.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实施情境教学,对于达到这一要求而言有着较的可行性。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情境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创设,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情境,如果对教学任务没有帮助,或是偏离了教学的内容,那么,他就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正如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所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这其中的意思,也是凸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性原则。
1.2 趣味性原则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教学情境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1.3 思考性原则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以问题为载体的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问。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1.4 探究性原则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机能。
2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施对策
2.1 积极运用生活化情境,增进学生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沟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敞开心扉,亲身感悟知识的本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学看钟表”这一节课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方案:开始讲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游戏活动,比如通过猜谜语的游戏形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注意谜语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小小马儿不停蹄,白天黑夜不停息。滴答滴答响不停,提醒我们争朝夕。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们积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踊跃回答,最终凭借大家的智慧终于猜到了
谜底:钟表。然后教师再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面情境的带动下,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 创设问题化情境,激发联想和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心理品质的发展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在特定情境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保持既激昂又冷静的心理状态,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指设计各种开放性较强或者能够采用多种算法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联想,并能借助自己掌握的数学方法来验证和拓展,最终解决问题,它能够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从未碰到的问题,我们应努力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使他们脱离教材和教师的束缚,积极地开展自主探究和创新性学习活动。比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知识时,我们可设置如下问题:(1)你们能够计算其面积的平面图形有哪些?(2)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3)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形象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白兔和小乌龟比赛谁跳得远,小
白兔给了小乌龟一把米尺,让小乌龟测量自己跳远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小乌龟发现小白兔跳远的距离大于两米小于三米,无法用整数来表示,于是犯起了难。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课本和课桌,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和小乌龟一样的情况,于是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开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这样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智慧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分数,等学完这节课后我们就明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接着导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求知欲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3 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保持对学习数学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条件,将情境教学法灵活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健.小学数学创建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158.
[2] 刘春红.小学数学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