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难飞(九)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期问,德国的空中力量都创造过辉煌的时刻,两次大战的头号空战王牌均出自德国就证明了这一点,出色的机型设计和精良的制造技术自然功不可没。不过在形形色色的“德国造”机群当中,也混杂着臃肿笨拙之辈,尤其是那些步履蹒跚的“巨兽”一族。
  照猫画虎成“白象”
  一战的爆发让新生不久的飞机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不仅是前线的大兵们,连后方的平民也很快闻到了死神从天而降的恐怖气息。在这方面,倒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沙皇俄国领先了一步。早在1913年底,由伊戈尔·西科尔斯基设计的“伊里亚·穆罗梅茨”四发双翼机就试飞成功。开战后这种大型飞机频频进行远程侦察和空袭活动,一时间称霸东线的天空。这让德国人很是“羡慕妒忌恨”,做梦也想获得能与之匹敌的机型。
  这时候,一个叫维勒哈德·福斯曼的瑞典人冒了出来。他曾经在俄国搞过飞艇,后来加入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宣称可以打造出同样的轰炸机还以颜色。福斯曼的方法很简单——直接仿照对手的设计,只是把发动机换成4台功率为82千瓦的梅赛德斯D.III,因此没花多长时间就在1915年初完成了一架样机。可惜福斯曼不是西科斯基那样的天才,他的山寨机动力不足、结构强度差、难以操控,连重量的分布都不合理,结果只能在地面上蹦趾几下。
  由于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西门子公司把福斯曼炒了鱿鱼,但又心疼前期的投入,就换上另一位设计师哈拉德·沃尔夫来收拾残局。后者倒是下了一番功夫,将机身改成更具流线形,把内侧的两台发动机换成大功率的164千瓦梅赛德斯D.Iv,并提高了结构强度和动力效率。可是经过提心吊胆的地面测试后,原先的飞行员说什么也不玩了,公司只好联系军方选出一位立过战功的中尉在1915年9月进行试飞。然而当天飞机只来了一次三级跳,就兜头扎到地面摔成了残废。
  西门子公司还不死心,一方面继续改进和重建飞机,另一方面打出降价牌,总算让军方答应只要这架飞机能带着一吨的载荷在30分钟内升到2000米高度,就会下定单。公司高层还找上著名飞行员布鲁诺·斯特芬,许诺将该机销售收入的10%作为试飞酬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尽管包括他兄弟在内的很多人都提出警告,而且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军方代表都不愿奉陪,布鲁诺仍决定单独驾机试飞。一个月后,凭借过人的胆量和技术,他终于在限定时间内将飞机带上预定高度,并在4台发动机先后熄火的状况下安全降落。布鲁诺的个人表现大受军方赞赏,而这架被称为“白象”(意指昂贵而无用之物)的飞机则被轻描淡写地列为训练用机,后来在一次地面动力测试中震断了机身,再也没有升空的机会,这倒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疾病缠身的“大头鱼”
  福斯曼的“白象”倒下了,德国人对巨型轰炸机的追求可没有止步。此后还有多家厂商研制过一系列R级机型(R为德文“巨型飞机”的首字母),但最终能投产服役的屈指可数,徒有其表的倒有不少。其中,原本以制造轨道机车起家的林克一霍夫曼公司到1916年才开始转产飞机,没多久也参和到研制R级机的队伍当中。为此他们专门请来德国通用电力公司飞机部门的前总工程师保罗·斯通普夫主持设计,还拉上了德国航空研究所提供技术协助。
  别看这队人马是临时拼凑的,他们在设计理念上倒是不落俗套。为了能避开防空火力,轰炸机的隐身性被放到了第一位,机身就弄成高而窄的形状,活像一条大头鱼。内部分为三层,最上为驾驶舱,最下为炸弹舱,中间安装4台194千瓦的梅赛德斯D.IVa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左右两具螺旋桨,使双层机翼结构变得简洁。更绝的是,后机身蒙皮用的不是常见的帆布,而是透明的赛璐珞(就是制作胶片和乒乓球的传统材料)!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可视面积。
  这架造型奇异的飞机编号定为R.1(8/15),从1917年1月开始试飞,但麻烦也接踵而来。先是钢制机轮在滑跑中破裂必须更换,接着发现机翼强度不足需要加固,好容易飞起来了又不够稳定,而且高高在上的飞行员在降落时还很难判断着陆状况,终于在5月10日发生从低空坠地的事故。此外,赛璐珞蒙皮在阳光下会产生明亮的反光,简直像UFO那样引人注目。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还使得透明蒙皮变黄发皱,不仅不耐用,所谓的隐身性更是笑话,难怪会被飞行员狂喷:“这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种病态!”
  林克一霍夫曼公司当然很想把“病”治好,建造第二架R.1(40/16)时大加改进,包括强化机翼和机身结构、调整动力系统和重新设计起落架等,赛璐珞材料也被全部换成常规蒙布。然而整体上“换汤不换药”导致顽疾难除,二号机在1917年底的试飞中又摔了一个倒栽葱,连修复的价值都没有,已经完成的第三和第四号机也沦为地面上的摆设。
  “猛犸”与“巨人”之争
  到了二战初期,自负满满的德国空军虽然没有着力发展重型远程轰炸机,但为了实施入侵英国和苏联的宏大计划,也提出装备大型滑翔机以快速投送人员和武器的设想,要求每架至少能装运一辆中型坦克或200名士兵。之所以选择结构相对简单的无动力滑翔机,一是想减少研制时间和生产成本,二是要发起“无声的突防”。1940年底,容克斯和梅塞施密特两家德国航空业巨头都提交了各自的设计方案,并获准展开试制工作。
  容克斯公司的方案定名为Ju 322“猛犸”(Mammut),从减轻自身重量和不占用金属资源的考虑,采用了全木质的构造,而且扁平的机身与机翼融合成一个翼展达62米的巨大飞翼,机头设有舱门便于人员和车辆进出。由于所用木材强度不足,在装载坦克的试验中就把机舱地板压坏了,只好把设计载重量从20吨一路降到11吨。1941年4月第一架原型机Ju322V1在一架Ju 90运输机的牵引下进行首次试飞,笨重的身躯几乎到了跑道的尽头才被拉起。而离地后装有4台发动机的Ju 90费了吃奶的劲也没能爬升到预定高度,身后这个“累赘”的飞行姿态还很不稳定。等两者终于脱钩后,Ju 322V1好歹完成了滑降着陆,但把它拖回起飞机场就花了两周的时间。
  尽管容克斯公司又做了一些改进,不过德国空军已经对这头“大象”死心了,把希望寄托在稍早亮相的梅塞施密特Me 321“巨人”(Gigant)身上。这种滑翔机采用常规的上单翼布局,粗大的机身为金属骨架加木制构件,内部按火车货运车厢的标准设计,载重量达23吨,也是在机头开设舱门。1941年2月25日,Me321 V1同样在Ju 90的拖拽下进行处女航。虽说试飞还算顺利,但除了飞行员操作吃力外,起飞困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德国空军后改用3架Bf 110双发战斗机作为牵引机,但同时协调飞行的难度很大,曾发生过4架一组的飞机相撞坠毁、120多人遇难的严重事故。此后,还尝试过给Me321安装助推火箭,又把两架He 111双发轰炸机拼接起来并多加一台发动机,构成特殊的He 111z连体牵引机,才得以把“巨人”送上战场。
  Me 321共生产了200架,由于在地面移动不便、牵引麻烦、空中机动性差,其实用价值远不如它的块头那么显著。对此,1942年后梅塞施密特公司着手将“巨人”动力化,先是在机翼上安装4台发动机,后又增加到6台,主要采用单台功率868千瓦的法国“土地神一罗纳”14N发动机,还加装了机翼支撑杆和固定起落架。虽然从最大的滑翔机变成了最大的运输机Me 323,“巨人”仍然难有作为。不仅载重量降低到10~12吨,使用和维护要求高,显眼的体形和缓慢的速度也使它在敌机的拦截下损失惨重,随着奄奄一息的纳粹德国走到了末日。
其他文献
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日本占据优势,海运方便,所以不太看重空运,往往是用少量战前研制的老式运输机将劫掠来的金银珍宝运回国内,或是一些高级军官在赶时间时坐一下。直到1944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潜艇和飞机的封锁,海运越来越不安全,日本才开始重视便捷高效的空运,大量组建专业的运输机部队。但日军从内心并不重视运输机部队,二战期间日本部队的番号位数多少能够代表这支部队的重要程度或是成立的时间,像日本陆军常设精锐
2016年3月3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在法国北部城市亚眠举行的英法首脑峰会上联合宣布,两国将分别出资7.5亿英镑,联合启动一项价值15亿英镑(约合21亿美元)的未来空中系统(FCAS)计划,用于研制和试飞一架全尺寸原型机。此举表明,英国和法国已经从此前的独立计划延伸到目前的合作计划,预示着双方朝着打造一种具有纯正欧洲血统的无人驾驶作战平台迈出了重要一步。  FCAS项目
太空运输  太空运输,是为空间站、飞船、卫星、月球、火星、小行星等航天器和星球,以及载人飞行的运输活动。太空运输的运载器分为运载火箭、航天飞机、货运飞船,以及未来的太空飞机等。太空运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航天飞机运人也运货,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货运飞船是太空运输的一种运载器。世界上著名货运飞船有:苏/俄的“进步”号,欧洲航天局的自动货运飞船(ATV),日本的“东方白鹤”号,美国的“龙”号、“天鹅座
提问人  高子涵 12岁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五年级九班  答:喷气式飞机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巡航速度能否超越音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突破音障。在噴气式飞机问世之初,突破音障还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挑战。后来,航空专家们发现,喷气式发动机的尾喷气流中,有大量的氧气并没有燃尽。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向尾喷气流再加注燃料使其再燃烧一次,那么尾焰的温度会进一步增加,使向后喷气的速度更快,从而使发动机的
4月19日,美国空军4架A-10C“雷电II”攻击机和2架HH-60G“铺路鹰”特种作战直升机飞入了中国黄岩岛附近空域,在所谓“国际空域”执行了飞行任务。时隔3天,美国空军太平洋司令部在官方网站上表示,此次行动是为推动国际海域与空域行动的透明度与安全,显示美方遵守对盟邦伙伴与亚太区域长期稳定的承诺。  对于这次有预谋的飞行巡逻,中国政府严正指出,这充分反映出了美国仍然坚持一种“冷战思维”。中国外交
2017年1月13日,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美国水兵和海军人员正在检查一枚MK-48操雷  一位美国后勤官员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海军的武器研发人员正在研发一种高科技、更长的射程和更致命的潜射重型Mk 48。这种鱼雷可以更好地摧毁敌方舰只、潜艇和小船。  美国海军升级MK48鱼雷最新版本洛-马公司已获研究合同  目前该项目已向业界发出新邀请,向业界征集升级的Mk 48鱼雷控制系统、制导系统以及
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带动了民用无人机时代的来临,一个“天空遍布传感器”的人类社会或许即将出现宗教与生命奥义——无人机技术的隐喻  无人机技术本质上是机器人技术向空中的延伸,而对机器人技术的渴望却是一个古老的、神秘的人类诉求,隐含于人类对生命奥义的探求之中,以至于可以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前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追溯。  中国古籍《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偃师向周穆王敬献“能倡者”,“趣步俯仰,信人也”,“千变万
PAK-FA最重要的作战用航电系统称为MIRES(多用途整合式无线电系统),意即包括雷达、无线电预警、电子战、通信、敌我识别等在内的所有无线电系统在一开始就被视为单一的复杂系统而进行研发,而不是将独立的系统加以整合,如此一来各无线电系统的兼容性更高,能够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各系统可使用通用技术,甚至能加以整合(例如同一天线兼具探测与识别功能等),从而降低重量与成本。  探测、火控与电子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而这场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空军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参战数量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战果之显著、所起作用之大,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空军辉煌战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航空工业的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到二战爆发时,世界各工业强国的航空工业科研与生产水平都已达到空前高度。以美国为例,其在二战期间共生产各型飞机30余万架,而其他
空中战略投送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战略空运能力的无不是超级大国,也只有超级大国有这样的实力和气魄。谈到空中战略投送,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气势磅礴的驼峰航线、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柏林空运、海湾战争前夕的战略空运,这些奇迹的缔造者就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然而很多人郜有意无意地遗忘了曾经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事实上,前苏联依仗着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强大组织能力,打造了一支颇具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