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f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汉语的短语、小句语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汉语语序的语体角度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运用方面都还显薄弱。
  关键词:短语;小句;语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1、短语--小句语序研究概况
  尽管前贤们在论文、论著中大都谈及“汉语语序”,而很少单独论及“汉语短语语序”、“汉语小句语序”,但我们发现,若非特别说明,语序实质研究的内容基本都是汉语短语及小句的语序特点及规律,而短语和小句内部成分的语序研究更是其中重点研究的对象。就这一百多年来的汉语语序研究史,我们大致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结构描写时期(20世纪80年代前)
  《马氏文通》(1898)作为论述汉语语序的开山之作,其中指出:“盖句读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易也……此句读集字与其所位之大都也。”
  王力先生(1936)在《中國文法学初探》中描写归纳的“九条规律”其实质讲的便是短语的一般语序,即“正常语序”,同时他还注意到了汉语语序中的“倒装”——“目的语、描写语、叙述词等,有时候不居于它们常在的位置。我们把这种变态叫做倒装法。”
  综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 学界对于汉语语序的基本认识停留在区分正常语序和非正常语序, 但普遍侧重对具体语序现象的描写,而缺少理论探索。
  1.2概念的界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初)
  王希杰(1983)认为语序是“语句的顺序,包括复句中各个分句的次序,句群中各个句子的次序,整个讲话或文章中段落的次序。”
  邢福义(2003)则认为“汉语语序是在汉语话语中各个语言单位的互相结合的次序,也就是各个语言单位在言语链条上的排列顺序”。
  综上,目前学界对“语序”和“词序”的界定还存在分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明确并统一“语序”这一语言学范畴的内涵与范围将有助于提高语序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1.3多元研究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3.1结构的深入描写
  关于短语--小句结构的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层级及其句法配列问题上。例如朱德熙(1982) 界定了粘合式定语和组合式定语的概念并归纳了它们的使用规则, 陆丙甫(1988) 则在这个基础上描述了粘合式和组合式定语的递加顺序。
  1.3.2认知功能角度的探索
  戴浩一(1988 )首先提出了“ 时间顺序原则”——“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他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并提出了“ 时间范围原则”作为补充。尽管“ 时间顺序原则”适用范围较广,能解释较多的语序现象,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难以解释, 这些问题引发了袁毓林(1994 )、张赦(1997 )等学者的质疑, 他们的论文也在戴浩一的基础上补充了空间的和信息的规则。
  1.3.3类型学角度的比较
  周刚(2001)比较了汉语、英语和日语三种语言中连词的用法, 并归纳出了连词语序的共性和个性。
  还有学者对现代汉语民族语言进行了共时的比较研究。如田铁(2000)对侗语和汉语的短语及句子的语序作了对比分析,黄平(2012)对汉语、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语的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1.3.4其他角度的认识
  李英哲(1983)从词类及其次类的划分角度,指出“汉语中动词的特征与成分的顺序密切相关,汉语表面的语序都是由这种概念顺序制约的,而这种概念顺序都和动作的特征有关系”。
  范晓(2001)从三个平面角度阐释了语序问题,他指出“句法语序指短语或句子的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的排列次序”;“語义语序指短语或句子的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的排序。语义语序和句法语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语用语序指句子的语用结构中语用成分的排列次序”。
  还有学者综合各个角度对汉语语序展开了总体考察。如张炼强(1997)提出“如果把语法、认知、逻辑、语用、修辞放在一起来作一个完全考察,可以看到他们往往是一致的。”
  2、汉语短语--句子语序的语体角度研究现状
  陆俭明(1980)总结出确定易位句的依据:1.易位句重音一定在前置部分上;2.易位句重心始终在前置成分上,后移成分永远不能成为强调的对象;3.易位后的两个成分可以复位,且意思不变;4.句末语气词一定紧跟在前置部分之后。
  于灵子(2006)比较了科技语体和艺术语体中定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关系,指出“科技语体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语之前,但在艺术语体中,自由的创作空间使艺术语体中的定语既可以位于中心语之前也可以位于中心语之后”,并认为“定语后置是语言使用者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而将定语移出了原来的位置,是一种超常的语用现象”。
  3、汉语短语--小句语序语体角度研究前瞻
  展望未来, 语序的语体角度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似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语体语序在理论研究上应该深化、细化。不同语体间的比较研究目前还仅限于两种语体,而且其中关于短语——小句语序的研究过于粗略,缺乏系统性,有待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并归纳其间的共性与个性。
  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应用研究。归根结底,理论研究要服务于应用研究。同样,我们的语体语序理论研究要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要服务于机器翻译、信息处理以及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边缘学科。因此,学术各界应重视应用研究,加强交流,增强沟通,为实现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朱军.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2(5).
其他文献
无数次想象  你出生小屋的模样  念想牵着我的脚步  呼吸也变得急促  如此简陋的小屋  那一声  婴儿嘹亮的啼哭  惊醒沉睡的扎龙夜空  守护仙鹤的女神  大爱无疆,蕙质兰心  你的脚印沉睡了30年  任凭,无数双脚印不停地呼唤  芦苇青了又黄  仙鹤的鸣叫,唤醒一轮又一轮朝阳  真實的故事  依然在蓝天碧水间回荡  屹立不倒的茅草屋  成为重点保护建筑  层层芦苇护着泥墙  就像你护着仙鹤的臂
母亲走了  母亲匆忙地走了  母亲用半生的光阴  走完了一生的路  母亲带走了被夕阳漂染的红布衫  和裤脚边开花的黑泥巴  带走了被苦难压弯的脊梁  却还要拖着豆角秧一样的牵挂  是那待命在墻角边一把弯镰的叹息  以及任由她支配的一把锄头的孤独  母亲也带走了只有深夜半睡中不小心喊出的疼痛  和初冬时每一天都会探望她的薄霜  母亲空手而来  就这样富有地走了  只留下我  扔在了一个春风不度的村庄
你是巍峨的大山  我是大山上的小樹  你我相逢于某年某月  命运将你我相牵相绊  我脱去夏日的着装  为你抵抗严寒来袭  你将血液注进我的躯膛  我把情丝延入你的心脏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狂奔在爱的旅途上  成就了你我的坚贞  你我相依相守  共度爱的漩涡
课题项目:本文为益阳市社科联课题“论市场经济对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解构与重塑——以方方、阎真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  摘 要:一直以来,方方的创作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生活和命运的深切关注。2013年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仍然延续了这个主题。小说书写了新世纪浪潮下年轻一代的知识者涂自强的个人奋斗史。笔者认为,造成涂自强悲剧的原因是: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钱权思想当道的恶劣风气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够
摘 要: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兄弟因寻找父亲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西部奇景中穿越千里的故事。该影片以甘肃张掖为地域定点,以普通话、甘肃方言以及裕固族语言混合为主要语言特征,同时融合了大量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镜头,大大提升了该电影的神秘感和原始寓意。该影片的叙述手法和镜头背后的深层含义使其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西部片类的楷模。  关键词:《家在水草风貌的地方》;叙述手段;文化寻
汨水泱泱,挟我魂魄罗水汤汤  裹我形体我佩香草,携诗卷  涉水而来  汨罗江畔,我和你  只隔着一江水的距离  江水不知疲倦  流了整整两千三百年  荡涤你忠贞之质  折射你清洁之性  你浮游于尘埃之外  烛照于凡俗之上  你让诗歌  逸响伟辞卓绝成一世独唱  你让节操,天地共鉴  足以与日月争光  虽遭谗不志,却忍而不舍  怀沙自沉,与故国同殇  年年五月初五日  龙舟竞渡,是为快快划去救你投粽
是一颗石子沉入春水  睡莲就醒了  是一大片白云被扯成了帆  阳光就在低处亮了  它们都经过我  我匍匐前行的人生就有了用處  水中筑巢,用醒来的睡莲  这慈悲的植物有着朴素的根  “子非鱼”,更不是夏天的鱼  从茫然到无知  身体里那半截藤萝  忘记了荒芜,悲凉和恐惧  这一生都沾着尘土,那么漫长  自从阳光在水面生出皱纹  我就有了一扇彻夜敞开的门  在哪活着就在哪咬断肝肠  采莲子的人捧出莲
扎龙秋色  极目秋高万顷间,  风摇碧草水连天。  晴空放鹤追云语,  白露为霜抱苇欢。  纵有伊人曾顾我,  今無昨日却牵缘。  渔翁望处多欣钓,  已逐流波甩远竿。  丹顶鹤  仙姿信步引秋塘,  曼舞高风夺日光。  挥羽白消千岁雪,  放声清涤九皋霜。  砂虽渥顶由心染,  影自超凡纵骨香。  寿比南山多鹤发,  通神太乙每闻长。  江桥  横桥尽望满江痕,  号炮听无欲摄魂。  裂地犹贞家
摘 要:《大酺》为吟咏春雨之作,写于词人谪官赴任的旅途中,内容上不仅细致工巧地描写了春雨带来的室内与室外的变化,还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春雨寄托词人仕宦沉浮、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在艺术手法上,可见周邦彦勾勒笔法的浑厚,全篇纵横结构并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从多感官角度来吟咏春雨,可谓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关键词:《大酺》;春雨;身世之感;笔法  作者简介:陶映竹(1990-),女,汉,江苏
漆黑的世界  藏着关于生命的梦想  蛰伏源于与未来的约定  于是沉睡便成了  韬光养晦  覺醒。一刹那  隐隐地感受蚯蚓的慵懒  迫不及待地  喘气,呐喊,挣扎  声嘶力竭地作别  坚硬寒冷的泥土赋予的压抑  吐一口气。光  遇见,一生一世的眷恋  刹那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