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生气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观察与研究,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需要未得到满足、同伴交往中的冲突以及成人的批评。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经验比较缺乏,因此识别、理解、表达、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培养。
  生气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上的负面情绪之一,为了帮助小班幼儿提升应对这一负面情绪的能力,我们结合儿童情绪管理丛书中《我不想生气》一书,借助小兔子的角色,和幼儿共同解读、讨论人物遭遇的情绪事件和情绪反应,以帮助幼儿提升识别、理解、调节“生气”这一负面情绪的能力。
  一、识别和表达“生气”
  首先,我们给绘本的主人公小兔子取名为奇奇,然后通过活动“奇奇怎么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1和图12,尤其是关注奇奇五官、表情的变化,从而发现奇奇生气时脸部的表情是严肃的,眼神是冷冷的,眉毛是皱着的,脸是涨红的等典型特征。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在交往时关注他人的脸部表情、五官的细微变化,从而在事件发生时正确、快速地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
  在识别“生气”情绪的基础上。学会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们引导幼儿猜想和讨论绘本封面上主人公奇奇的情绪,如“奇奇生气了,它可能会怎么说”。幼儿纷纷表达:“我真的很生气!”“我心中的小火球马上就要爆发了!”……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到生气也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如“我有点生气了”“我真的生气了”“我实在是太生气了”等,以帮助幼儿在遭遇“生气”情绪事件时能正确表达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二、觉察和理解“生气”
  小班幼儿的情感采择能力较弱,表现为在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心情出发看问题,很少关注到他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更无法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因此,我们有意截取绘本《我不想生气》中小兔子奇奇三个生气事件的画面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讨论,使之明白自己生气的时候,别人可能是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等。幼儿只有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当幼儿能够觉察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领幼儿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1.观察、讨论图6(场景一):在表演“拔萝卜”的节目时,奇奇扮演的是一个大萝卜,看见旁边的伙伴在笑,奇奇觉得伙伴可能在嘲笑她,所以生气了。
  师:在“拔萝卜”的演出中,奇奇扮演了什么?
  师:旁边的伙伴表情怎么样?奇奇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奇奇生气了?(伙伴在笑/奇奇生气了,因为她觉得伙伴在嘲笑她。)
  师:她的伙伴真的是在嘲笑她吗?也许她的伙伴不是在嘲笑她,而是另外的感觉。可能是什么感觉呢?(也可能伙伴觉得奇奇扮演一个大萝卜很有趣。)
  师:原来伙伴可能是因为觉得奇奇扮演的大萝卜很有趣才笑的,那奇奇还要不要生气呢?(不要生气。)
  2.观察、讨论图6(场景二):奇奇正在建造沙丘城堡,她的伙伴拿着游泳圈开心地想去游泳。经过的时候没有看见,踩坏了沙丘城堡,奇奇生气了。
  师:奇奇搭了一座城堡,她的伙伴要去干什么?
  师:她的伙伴从哪里走的?结果怎么样?
  师:奇奇的表情怎么样?她的心情可能怎么样?(生气了。)
  师:她的伙伴表情怎么样?心情会怎么样?
  师:你们看,她的伙伴走路时是一直向前看的,有没有看见奇奇的城堡?(没有看见。)
  师:伙伴不是故意踩坏奇奇的城堡的。我们请奇奇原谅她的伙伴,不要生气,好吗?
  3.观察、讨论图7(场景三):房间的墙上和地板上被画得一塌糊涂,兔妈妈正在批评奇奇,奇奇表情生气,而妹妹则躲在妈妈身后。
  师:房间的墙上和地板上怎么样了?妈妈心情怎么样了?正在干什么?
  师:奇奇被妈妈批评了,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她会生气?妹妹为什么躲到妈妈身后?
  师:原来是妹妹把墙和地板画脏的,妈妈却批评了奇奇,怪不得奇奇会生气。
  师:不过妹妹那么小,还很不懂事。奇奇是不是可以原谅妹妹,不生气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观察、分析、讨论,幼儿能够初步知道面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控制和调节“生气”
  小班幼儿思考问题主要从自身出发,一旦遇到与同伴争执、被成人批评或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等情绪事件时,常常会大哭大闹,缺乏初步的情绪控制能力。为此,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分析奇奇生气时的各种行为是否合适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讨论、分享控制和调节“生气”的办法。
  1.讨论生气时的行为表现
  2.分享让自己不生气的好办法
  在讨论奇奇控制和调节“生气”时的好办法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回想实际生活中自己使用过的好办法,并说说使用这些好办法的好处。有的幼儿说:“深呼吸会让我心里的火球慢慢变小。”有的幼儿说:“告诉我的好朋友,我会开心一点。”
  “向他人倾诉”是一个排解负面情绪的良好途径。特别是有些幼儿性格内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容易生闷气,不善于表达。于是,我们特别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图11:奇奇把自己生气和为什么生气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倾诉后的奇奇觉得生气不见了,快乐又回来了。鼓励他们多向好朋友倾诉,及时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四、回归实际生活
  幼儿情绪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认知水平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当自身面对负面情绪时能够应用好办法进行调节。因此,在完整解读《我不想生气》一书后,我们捕捉了班级中三个实际发生的情绪事件(录像和照片),引发幼儿讨论可以使用哪些好办法来控制和调节负面情绪。
  ●事件一(需要未得到满足):餐前猜谜语活动,教师说了谜面后,很多人举起了手。教师请了两个刚才还没被叫到过的幼儿来回答。海海见状,马上收回举着的手,跺脚大叫:“干吗不请我?我还想回答!”教师微笑着说:“你刚才回答过了,现在把机会给别人,好吗?”海海仍旧大叫:“哼,我明天不上幼儿园了!”
  教师提问引导:“海海怎么了?他为什么生气?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其他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又询问海海:“要是下次老师还没有请你回答,你会学习奇奇的哪些好办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启发下,海海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我小时候没有耐心,现在有耐心了,我会学奇奇深呼吸。”
  ●事件二(同伴冲突):幼儿A和幼儿B同时想要建构区的水管玩具,两人争执起来:“我先看到的!”“是我先拿到的!”幼儿A力气大,一把抢了过来。幼儿B大叫,伸出拳头准备打过去。
  教师提问引导:“他们怎么了?为什么生气?你觉得B打A合适吗?如果是你,可以用奇奇的哪些好办法?”孩子们纷纷说:“他们抢玩具,B没抢到生气了,要打A。”“大家都是好朋友,可以一起玩。”“我要是A,我不会抢,会把玩具让给B。”“我是B,我就会把这件事情告诉好朋友,因为我真的生气了。”
  ●事件三(被成人批评):亲子活动时,晨晨和浩浩在搭积木,晨晨不小心碰倒了浩浩建好的高楼。没等晨晨说话。浩浩妈妈便说:“这回是你的不对。你要跟浩浩道教。”晨晨一时有些尴尬。浩浩妈妈继续严肃地对晨晨说:“难道你不想跟浩浩道歉吗?”晨晨变得有些恼怒。浩浩妈妈仍不依不饶。晨晨愤怒地叫着:“我讨厌你!”
  教师提问引导:“晨晨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生气?如果你是晨晨,你会怎么做?可不可以学学奇奇的好办法?”幼儿的表达是:“晨晨是不小心的,浩浩妈妈太凶了。”“我要是晨晨,我会马上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
  从以上幼儿的回答来看,幼儿已经能够识别当事人的情绪,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并能迁移运用所学到的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当然,幼儿学习自我调节负面情绪的过程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并结合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引导。
其他文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一些幼儿园的中班开始要求小朋友用筷子吃饭,不然就挨饿。这则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具有科学道理,就是按照我们一般对儿童成长习惯的认知来看,似乎也有点操之过急。虽然不能得知是否出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考虑,但和现在片面的以特色取向的教改导向不无关系。  由于行政化的特色办学导向,使得不少办学机构,首先不是考虑办学的规律,而是以特色为指向办学,这种办学导向导
编者按:阅读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上海普陀区宜川一村幼儿园尝试对阅读材料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挖掘,从情感美、童趣美、文化美、语言美等方面入手组织开展“审美性”阅读活动,关注幼儿对美的感知、理解、想象和创造,从而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活动重认知、重结果的倾向,他们的探索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阅读活动“搬过来,搬过去”中,我尝试用审美的眼光去
上一期本刊推出了汶川地震幼教援助活动十周年纪念专辑,本期继续刊登上海、重庆、青岛团队的志愿者工作回顾以及关于今年的志愿者团队回访活动的报道。汶川地震灾区“流动幼儿园”项目结束于2008年9月,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那时起,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组织和带领下,更多的幼教工作者开启了志愿者生涯,他们参与了由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其他一些公益组织举办的幼教公益活动,赴欠发达地区支教,助力那些地
这样的挑战合适吗  读者观点  正确理解“从高处往下跳”的含义  跳跃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双脚跳、单脚跳、纵跳、行进向前跳、侧跳、立定跳远、从高处往下跳、助跑跨跳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包含准备、蹬地、跃起、落地等几个阶段。幼儿跳跃动作的基本要领是:蹬地动作要有力,落地动作要有缓冲;轻轻落地,动作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腿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弹跳力、爆发力以及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对2235名在职中小学教师开展的一项学习力测评显示,教师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愿景、教学发展愿景以及学生发展愿景,但教师的发展需求更多的是源于上级教育部门要求、晋升加薪、减轻工作压力等外部期待,缺乏与内在自我发展一致的需求,学习内在动力与直接兴趣不足。有56.04% 表示能够清晰地概括出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有60.74%表示为了成为理想的教师,制定了详细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有58
我们为什么要解放儿童  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因为儿童身上有人的天性资源,它们是一切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的源头。从孟子的赤子之心到李贽的童心,从耶稣所宣称的“进入天国的都是像小孩子一样的人”,到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无一不有孩童般的心。古今中外不少人士发现,儿童自身的天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人的天性是天之予人者。人的天性资源遭受抑制、破坏和浪费,是最大的暴殄天物,是个人、民族、国家、人类最宝贵的天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有关数概念的教育是一个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所进行的教学活动。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怎样帮助幼儿掌握有关数概念的知识,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呢?其实,从幼儿的表征能力就能看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多元表征能力需要幼儿对数概念有深入与全面的掌握。4~6岁幼儿已基本具备初步的数的多元表征能力,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不同表征形式
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和课改要求的深化,幼儿园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着各种问题与挑战。如,如何应对职初教师比例逐步增加的师资队伍现状?如何促进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引领教师更好地理解与落实课程理念和办园理念,强化课程意识与行为反思,提高与课程方案相匹配的课程领导力?为此,我园抓住“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契机,开展了“优化教研模式,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整体发展全局和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在积极进行着面向未来的新思考与设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奠基阶段,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和满足民生重大需求的重点领域,我国学前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时代挑战,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回答中长期发展方向与道路。  加快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随着对学前教育价值认识的日益深入,经济生活水平的不
要解答案例中教师纠结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饲养的小动物。如果我们仅仅把兔子看作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那么兔子的死活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这一价值取向其实是很功利的。如果我们把兔子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体,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动物朋友,那么我们就会关心它的健康、关注它的生活質量,一切活动的开展都会以保障它的健康成长为前提。饲养活动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在饲养活动中,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最基本的价值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