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病情”的讨论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本刊今天第3期(5~6月号)开展“你希望医生告诉你真实病情吗?”的讨论以来,不少读者纷纷来信发表自己的观点。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来信摘登如下。
  卢雅芬(教师):我不欢迎“伟大的谎言”
  我认为,在治疗活动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病人应该尊重医生的意见,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也应该尊重病人的选择。医生不是神,也会犯错误。病人要求了解真实病情并参与治疗,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失误。
  我希望医生告诉我真实病情,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应当直面人生,包括疾病乃至死亡。如果我患了不治之症,在了解真实病情后可以把有限的生命安排好,以免带着遗憾告别人世。因此,我珍惜自己作为病人的权利,我不欢迎“伟大的谎言”。
  陈文(干部):两者并不矛盾
  医生既要尊重病人的权利,将真实病情告诉他们,又要对病人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为了尊重病人的权利,医生应当告诉病人真实病情,并耐心地说明所选择的治疗方案的利弊。但在这同时也要贯彻医疗保护原则,不要使病人受到过大的刺激,更不能在知情同意的过程中给病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总之,要掌握好“度”以使病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明智地作出选择。
  给病人以生的希望,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应在这一前提下采取最有利于病人的做法,使尊重病人权利与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王纳伟(大学生):不应该指贵医生
  除了所谓“大彻大悟”的人,谁能在听到自己患有晚期癌症时,面不改色心不跳呢?许多病人常常因此而心理崩溃,并加速了自己的死亡。因此,医生采取暂时隐瞒病情的手段,是有利于病情转归的。医生并没有侵犯病人的权利,而是对病人饱含着爱心。
  如果我患了病,医生没有告诉我真实的病情,我想我是会理解医生的。反之,如果医生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向我通报一个极其严重的病情,我在心理上一定难以承受,说不定还会对医生产生一种怨恨甚至敌对的情绪。因此,对好心的医生不应指责。
  付志英(技术人员):从我的亲身经历说起
  我自幼体弱多病,数十年来不断和医生打交道。每当我走进医院大门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希望医生查清病情后及时告诉我,以便我配合医生战胜疾病。实际生活中,多数医生是能满足我的要求的。
  1987年初,我因腹痛、胃肠痉挛、腹胀如鼓,从太原转诊到北京。看到医生们个个面有难色,我断定碰到麻烦了。于是,便鼓励医生把真实病情告知于我。医生告诉我惠了白塞氏综合征,腹内肠外壁可能有溃疡。该病的显著特点是伤口不易愈合,如果肠壁破溃将没有手术的机会。我得知这一情况,心情极其难受。但我想,我还年轻,两个孩子尚未成年,要做的事情还很,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我认为这无异于生死关头的考验,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受住了这般严峻的考验,、那么此刻爆发出的拼搏力是惊人的。我以如临战场的精神状态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病。在专家们的精心医治下,我的身体逐渐好转。目前虽未痊愈,但不知内情的人已看不出我是病人了。
  我认为,医生应当把真实病情如实地告诉病人。如果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而周围的人又不断送来怜悯、同情的目光,一旦真相大白,病人所受的打击将是极其沉重的。况且,现在医药知识十分普及,病人往往会“对号入座”,医生们的“伟大的谎言”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江长金(营业员):说一则古代小故事
  我听说过这样一则古代小故事:有一个人患了黄肿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前去就诊时,医生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你患的是黄肿病。”病人听后大为吃惊,随后就整日闷闷不乐,病情也急剧恶化。后来,又找了另一位医生来诊治。这位医生则婉转地说:“你有点黄、有点肿、有点病。”病人听后情绪好转,病情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两位医生诊断一致,但讲述病情时表达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截然两样。
  医生自然应该告诉病人真实病情,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格、文化状况、经济水准等诸多因素,从而采取最适当的方式。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了。
其他文献
一、要早开奶。国内外一些研究资料证明,开奶宜早。最好在婴儿出生后1~2小时就进行哺乳。因为通过婴儿吸吮,刺激乳房,能增加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充盈。产后2~8天乳汁就会大量分泌。如果这时失去哺乳的机会,乳房将明显胀大、变硬,并有胀痛感,正如俗话所说,“奶给憋回去了”,乳汁就会越来越少。目前,有不少医院产后不抱奶,而喂牛奶,认为这样既省事,又省力,还可避免交叉感染。其实,这样做,对增加母乳是不利的。 
看到上面的题目,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难道人尿也能治病?然而古今中外的医学实践告诉我们,人尿确实是良药。    “饮尿疗法”例奇迹    报载,日本有位名叫官松宏至的摄影记者,几年来每天坚持喝一杯新鲜尿液,结果治好了他已患多年的慢性病。为伺世人介绍饮尿的好处,他写了一本书,名叫《从早上饮一杯尿开始》,极力推荐“饮尿疗法”。  20年来的腰痛和原因不明的偏头痛,使官松宏至的右手举不过肩,痛苦不堪。他虽
在去年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女子400米栏的决赛中,澳大利亚选手戴比·弗林托、夫(1982年联邦运动会400米栏冠军),首先冲过终点夺魁。当冲过终点后15米娃,她突然停了下来,两脚开立,上体向前平屈,低头收颌,两手撑扶在双膝上,保持一种静止的姿态(见图)。约一分钟左右后,她直起上体,起步。许多人都认为,剧烈运动后突然停下,是一种错误和“反常”的现象,应以不停地向前走动为宜。但弗林托夫在各项径赛中,不
六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一位老农背一只旧背篓,篓里装着一个小女孩。她头搁篓沿上,病奄奄地趴着,苍白的脸上,一对大眼睛呆呆地瞅着我。(见图1)  “我孙女儿,3岁多了。”老农忧戚地说,“5月8日,在她外婆家跌了一跤,右脚不能动了,4天后就周身软得像坨稀泥。医生们都说是小儿麻痹后遗症,他们医不好。”  我曾治愈此疾者多人,于是我答应为这小女孩治病。  我隔天一次,医了20次,小女孩能拿轻物件,腰能坐直,能
没有电,没有油,机器就不能转动;电和油是机器转动的能源。生命不息,心跳不止,心脏这台“永动机”又是靠什么做能源的呢?生理学家告诉我们:它主要依靠在有氧的条件下,氧化糖和脂肪所产生的能量——心脏活动所需能量的2/3以上来自它们。可以说,没有糖和脂肪的氧化能源,就没有心脏的不停跳动。而氧化是离不开氧气的,氧气又需血液来携带,因此,氧和血对心脏显得特别重要。  人在安静时,心脏每分钟约需300毫升血流通
寒假春节,许多人都免不了要饮点酒,以示庆贺。这里要提醒患慢性病而且常服一些药物的同志,许多药物是不宜与酒一起服用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各种酒内均含有不同浓度的酒精(化学名为乙醇)。如啤酒约含乙醇3~5%,糯米甜酒含7%,葡萄酒含10~15%,酒或绍兴酒含12~17%,白兰地、威士忌含45~55%,白酒含50~60%。饮酒可刺激或抑制人体肝脏中的酶系统而加速或减弱药物的代谢,所以,饮酒前后服药,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激烈生存竞争的环境里。在每个人周围,几乎都有成千上万个细菌和病毒在每时每刻的侵犯人体。人所以能够健康地生活,是因为自己有着一个完整的有力保卫系统,即免疫系统。免疫系统里配备着各种负责保卫工作的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以及抗体和补体等大分子化合物。它们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抵御人体最凶恶的敌人一细菌和病毒的免疫任务。  疯狂的巨噬细胞 在免疫保卫系统中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它的好发年龄是在孩子出生后3个月~1岁。长期以来,它的防治,一直受到家长和儿童保健工作者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儿童保健四病防治中的一种。但是,根据全国佝偻病的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并不低,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如黑龙江、河北、内蒙等地发病率达56.17%~87.1%;广东、江苏、武汉等地发病率虽比北方地区低,但也在16.18~26.61%,说明在佝偻病的防治
自从本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发现人之一克瑞科(Crick)提出了从DNA到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之后,分子生物学就宣告诞生了。在此基础上,70年代又发展起一门新型技术——基因工程,人们利用这一技术可扩增DNA、探测某些基因、制造生物新品种和生产蛋白质等。这一技术的兴起,给医学发展带来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为世人瞩目。但是,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关系到生物遗传性质的改变,特别是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存和遗
厨房的布置与清洁卫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目前,我们的居住水平还不高,厨房的面积也不大,要创造一个既清洁整齐又经济实用的备餐环境,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厨房布置方法及有关卫生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合理布置平面,特别是面积小的厨房,布置更要紧凑。厨房中的灶具、用品和食品很多,瓶瓶罐罐,如稍不注意,就会把厨房搞得很乱,不但不利于清扫和整理,而且容易招致害虫繁殖和对食品的污染。在平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