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职业中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由于学校的生源问题,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好高骛远、缺乏自信,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不好理解,如果教师再没有一定的教学策略,一定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兴趣,甚至会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因此,如何能把学生留在课堂、自愿参与课堂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直是我们德育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温馨、精彩的情境创设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课时,我首先播放音乐视频《春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1)歌词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有一位老人”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本课要学习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在讲解《我国的政党制度》时,引用MT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悲壮的音乐,简洁明快的画面,展现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场面,从而激活了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利用一句名言俗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恰当的比喻,一段有趣的视频,一幅夸张、具有讽刺意义的漫畫,或者是大家都在关心的热门话题、热点时政作为情境来引入课题,让学生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欲罢不忍的感觉。
二、改进教法,提高实效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定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职业中学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制订好教学方法的前提。尽管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性格开朗、活泼,对有趣的东西,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快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改进教法,让德育课堂变得鲜活、真实和高效。
1、恰当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教材为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相关案例出现。针对学生特点,利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对应点,选择、分析案例,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找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提高分析效率。比如在企业经营这一节,可以利用文中案例“海尔集团是如何制定其经营战略”的,让学生来发现企业是如何经营成功的。因为中职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知识点上,可以通过案例当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系列数字变化和城乡对比,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在讲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查,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了解政府是怎样服务于民众。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让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2、认真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实践表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并启发学生讨论。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积极引导,明确其主人翁地位,让他们产生责任感。要求学生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从案例分析中表现自己,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也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丽的奥运火炬手等典型事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又如,在讲授“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时,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的了解更加深入。
3、补充时政,拓展内容
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有局限性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新闻时事,补充一些案例,拓展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体现职中德育课教学的时政性。教材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补充时事政治的内容,生动形象、开阔视野。比如第一课中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蒜你很”、“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在讲解“价格与价值规律”这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调查所在地区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近期变动情况,再说明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为什么会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可以结合国家是如何处理问题胶囊和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进行分析。第十二课关注改善民生,可以根据党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领导人的讲话,分析现实生活当中与学生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三、开展实践,巩固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率。要提高学生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经济、政治和社会,把纯理论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便于学生接受。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社会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必须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温馨、精彩的情境创设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课时,我首先播放音乐视频《春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1)歌词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有一位老人”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本课要学习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在讲解《我国的政党制度》时,引用MT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悲壮的音乐,简洁明快的画面,展现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场面,从而激活了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利用一句名言俗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恰当的比喻,一段有趣的视频,一幅夸张、具有讽刺意义的漫畫,或者是大家都在关心的热门话题、热点时政作为情境来引入课题,让学生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欲罢不忍的感觉。
二、改进教法,提高实效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定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职业中学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是制订好教学方法的前提。尽管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性格开朗、活泼,对有趣的东西,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快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改进教法,让德育课堂变得鲜活、真实和高效。
1、恰当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教材为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相关案例出现。针对学生特点,利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对应点,选择、分析案例,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找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提高分析效率。比如在企业经营这一节,可以利用文中案例“海尔集团是如何制定其经营战略”的,让学生来发现企业是如何经营成功的。因为中职生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知识点上,可以通过案例当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系列数字变化和城乡对比,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在讲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查,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了解政府是怎样服务于民众。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让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2、认真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实践表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并启发学生讨论。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积极引导,明确其主人翁地位,让他们产生责任感。要求学生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从案例分析中表现自己,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也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丽的奥运火炬手等典型事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又如,在讲授“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时,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的了解更加深入。
3、补充时政,拓展内容
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有局限性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新闻时事,补充一些案例,拓展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体现职中德育课教学的时政性。教材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补充时事政治的内容,生动形象、开阔视野。比如第一课中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蒜你很”、“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在讲解“价格与价值规律”这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调查所在地区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近期变动情况,再说明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为什么会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可以结合国家是如何处理问题胶囊和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进行分析。第十二课关注改善民生,可以根据党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领导人的讲话,分析现实生活当中与学生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三、开展实践,巩固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率。要提高学生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经济、政治和社会,把纯理论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便于学生接受。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社会需求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必须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讲究教法艺术,发挥导向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