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教学的体会,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以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兴趣;教学
一、营造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静电感应”一课的开始,我们可以将一个有绝缘柄的带电导体慢慢地靠近验电器的小金属球,而带电导体与小金属球不接触,验电器的箔片却渐渐张开,教师自语:“听说空气是绝缘体,带电导体与小球没有接触,带电导体上的电荷怎么就跑到验电器上去了呢?”然后又慢慢地移开带电导体,验电器上的箔片又渐渐合拢,教师又困惑到:“难道验电器上的电荷又回到带电导体上了吗?”,学生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在讲动量的概念时,教师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传看,将其中一粒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射击: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实际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举枪指向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即已作出或抵挡或躲避的防御反应.教师提问: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刚才传看弹丸时为什么不躲不闪?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作出防御反应?一系列问题,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自然过渡到动量的教学.
二、精心设计好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灵魂,缺少“灵魂”的物理学是枯燥无味的,缺少了“灵魂”的物理学也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其实一个精彩而准确的演示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物理教师上好课的强有力的工具.如在讲电动势这一节内容时提到短路问题,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个问题,笔者编了二个实验:一是将两只小灯泡,一个安培表与一个保险丝串联接入电路,两灯都亮.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中一只灯泡短路,这个灯不亮了,另一个灯泡亮度增加,这个实验说明短路后电流不经过该用电器的事实,二是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两只灯泡都短路,火光闪处,保险丝“啪”一声,同时安培表指针迅速右偏(说明短路电流较大)后恢复至零,两灯都熄了,移去短路导体,重接保险丝,灯泡又亮了.简单的材料,明显的现象.学生观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又轻松掌握了短路的知识及保险丝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再如:电流间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按教材的装置,现象不太明显,所以一般教师往往“以讲代做”,学生印象不深,我改进了其实验:将两根细漆包线(两端绕成弹簧状,以便它们在受力时改变形状)用接线柱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上,再把玻璃板放置在投影仪上放大观看,这样效果相当明显,然后再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之所以然.
三、 用趣味化的语言,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物理课程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能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浅显一点,形象一点,学生学习就容易的多了.例如,对于内接法和外接法测电阻的知识,在讲授完新课,最后归纳时可概括为“大内小外”,其中“大电阻宜用内接法,内接法测量结果偏大”概括为“大内”,而“小电阻宜用外接法和测量结果偏小”概括为“小外”.而“大内”可由“大内高手”想起,学生在一片欢愉的笑声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再如,学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后,学生在具体问题时还是不能决定用左手还是右手,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发现“左”字里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而“右”字里有“口”字,“感”字里也有“口”字,所以右手定则是用来判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这种趣味化的语言使学生津津乐道,终生难忘.
四、 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激发兴趣
在讲授完平抛运动的规律后,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测试:将一彩色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轻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这个米尺你能测出这个粉笔头沿平台飞出的速度吗?诱导学生运用平抛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我请学生说清下面的道理:在农村露天用木锨扬场时,往往把谷物迎风扬出,可以使谷物和杂物落在不用的位置.使谷物与杂物分离,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诚然,激发学生物理兴趣的手段还很多.例如讲述物理史上的趣闻逸事、物理学家的幽默故事、介绍当今的科技成果等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物理就不再那么难学了.
参考文献:
[1]邓志文.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探究.物理教学,2001(1).
[2] 杨治良,等.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兴趣;教学
一、营造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静电感应”一课的开始,我们可以将一个有绝缘柄的带电导体慢慢地靠近验电器的小金属球,而带电导体与小金属球不接触,验电器的箔片却渐渐张开,教师自语:“听说空气是绝缘体,带电导体与小球没有接触,带电导体上的电荷怎么就跑到验电器上去了呢?”然后又慢慢地移开带电导体,验电器上的箔片又渐渐合拢,教师又困惑到:“难道验电器上的电荷又回到带电导体上了吗?”,学生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在讲动量的概念时,教师取几颗弹丸,分发给学生传看,将其中一粒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射击: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实际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举枪指向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即已作出或抵挡或躲避的防御反应.教师提问: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刚才传看弹丸时为什么不躲不闪?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作出防御反应?一系列问题,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自然过渡到动量的教学.
二、精心设计好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灵魂,缺少“灵魂”的物理学是枯燥无味的,缺少了“灵魂”的物理学也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其实一个精彩而准确的演示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物理教师上好课的强有力的工具.如在讲电动势这一节内容时提到短路问题,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个问题,笔者编了二个实验:一是将两只小灯泡,一个安培表与一个保险丝串联接入电路,两灯都亮.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中一只灯泡短路,这个灯不亮了,另一个灯泡亮度增加,这个实验说明短路后电流不经过该用电器的事实,二是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两只灯泡都短路,火光闪处,保险丝“啪”一声,同时安培表指针迅速右偏(说明短路电流较大)后恢复至零,两灯都熄了,移去短路导体,重接保险丝,灯泡又亮了.简单的材料,明显的现象.学生观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又轻松掌握了短路的知识及保险丝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再如:电流间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按教材的装置,现象不太明显,所以一般教师往往“以讲代做”,学生印象不深,我改进了其实验:将两根细漆包线(两端绕成弹簧状,以便它们在受力时改变形状)用接线柱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上,再把玻璃板放置在投影仪上放大观看,这样效果相当明显,然后再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之所以然.
三、 用趣味化的语言,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物理课程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能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浅显一点,形象一点,学生学习就容易的多了.例如,对于内接法和外接法测电阻的知识,在讲授完新课,最后归纳时可概括为“大内小外”,其中“大电阻宜用内接法,内接法测量结果偏大”概括为“大内”,而“小电阻宜用外接法和测量结果偏小”概括为“小外”.而“大内”可由“大内高手”想起,学生在一片欢愉的笑声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再如,学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后,学生在具体问题时还是不能决定用左手还是右手,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发现“左”字里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而“右”字里有“口”字,“感”字里也有“口”字,所以右手定则是用来判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这种趣味化的语言使学生津津乐道,终生难忘.
四、 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激发兴趣
在讲授完平抛运动的规律后,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测试:将一彩色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轻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这个米尺你能测出这个粉笔头沿平台飞出的速度吗?诱导学生运用平抛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我请学生说清下面的道理:在农村露天用木锨扬场时,往往把谷物迎风扬出,可以使谷物和杂物落在不用的位置.使谷物与杂物分离,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诚然,激发学生物理兴趣的手段还很多.例如讲述物理史上的趣闻逸事、物理学家的幽默故事、介绍当今的科技成果等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物理就不再那么难学了.
参考文献:
[1]邓志文.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探究.物理教学,2001(1).
[2] 杨治良,等.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