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江南文化新的形质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每个地域都有每个地域的文化,并由此构成了特定地域的意识导向和精神风貌,而这一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叠加起来,经过积淀、融汇和升华,便成为这个地域的核心价值观和强大创造力。江南这片丰饶沃土和富庶地域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经过岁月淘洗和历史遴选,江南文化逐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质素,成为“长三角”乃至江南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等撰写的《江南文化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立足于探究江南文化的特殊地位,厘清文化脉络、阐释江南文化结构、阐发江南文化当下价值。
  江南文化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优质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典范意义和标本功能。对此,著名哲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原初蓬勃的生命力在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已逐漸提炼为江南地区的慧心与灵气,有助于中华文化高瞻远瞩的愿景建构与系统设计。”成先生将“慧心”与“灵气”作为江南文化的根本表征,并把江南文化价值上升为中华文化战略发展层面予以考量,这与《江南文化理论》一书中的“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这一核心观点异曲同工,表明“江南文化精神不仅只是一种地方认同,而且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感,甚至连结着更大共同体的思想含义”。教化有根,斯文有脉。绵延久远的江南文化滋濡了江南地区的人杰地灵,瑰丽多姿的江南文化涵育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钟灵毓秀,含佩衔玉的江南文化铸塑着大上海的锦绣辉煌。有鉴于此,近年来江南文化研究日趋炽盛,正在隆起为一门显学,许多学者将研究江南文化视为一种责任和担当,让才华与耐力为伍、智慧与静穆结盟、学养与寂寞牵手,力求为“长三角”发展乃至整个江南城市群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理论点化和思想内曜。刘士林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一直以来朝着中国发展最前沿的地方注目,向着中华文化最耀眼的地方探寻。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着先鞭,倾力介入江南文化研究,广摄博采,深耕细作,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撰写出版了《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江南文化理论》、《江南城市群文化研究》等专著和大量文章,这部著作是对上述学术成果的拓展、深化和升华。全书胪列十二章作为基本架构,思路开阔,视野宏大,彰显江南文化的绚丽气象和深彻底蕴,每章围绕一个专题进行陈述和阐发,宏微有致,巨细洞明,赋予了江南文化新的形质和意态。
  江南文化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且经过不断嬗变和逐步演化呈现出当下状貌。《江南文化理论》一书以明清江南“八府一州”现存的文化形态为基准,辅之以大量出土文献资料作为“二重证据”综合加以考辨,将江南文化内在结构和传承过程剖解得颇为深透和精细,推演出的结论也非常公允和中肯。作为一种诗意文化形态,江南文化基脉绵长、内涵丰厚,不同历史时期均释放出一定的思想力量和观念能量,始终表达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主张和期许。书中第三章《江南文化精神与江南生活方式》,通过辨析南、北方文化理念差异、考察江南社会生活风尚演化、甄别南、北方审美态度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江南文化洒脱自由的诗性本质和澄明空灵的审美基调有了更细微了解和更深刻认知。书中第七章《江南文化小传统》,通过对创新求变、兼容并蓄、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流变过程的简要回顾,使人们找到了上海由小渔村聚变为现代东亚第一大都市的内在文化根源。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用“地方性知识”指涉地域特色文化,认为一些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随着时间推移将逐步由侧翼走向主流。循着格尔茨的这一思路,笔者认为《江南文化理论》一书所开辟的文化意义在于,江南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形成的优质地方性知识资源,更多的是指“长三角”城市群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城市群,其根本原因在于江南文化的优渥性和超拔性。
其他文献
谷林原名劳祖德,大半生从事会计工作,晚年写作自娱,著述不多,但颇为识者所赏。有论者由谷林想到了曾做过会计的英国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对此,谷林倒是有一番特别的自嘲:“兰姆当了三十六年的小职员,他牢骚满腹地说,他生平的伟大著作,都已被锁藏进东印度公司的账桌抽屉里。世上以会计工作终其身,直至退休的男男女女,只恐怕不止成千上万,但像查尔斯那般发牢骚动人听闻的有几个呢?”谷林自认为“不敢去盲目与之攀比”,
我父亲刘再复非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黎明即起”,每天早晨五点便进入写作状态,从五点到九点,这是他的黄金时段、创造时刻。数十年的“一以贯之”,使他著作等身,仅中文书籍就出版了一百二十五种(五十多种原著,七十多种选本、增订本、再版本)。我从读北大开始,就喜欢他的片断性思想札记,那时札记发表的并不多,但因我是“近水楼台”,所以还是读了一些,比如《雨丝集》。出国之后,他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竟然写
也许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潮流是革命。革命话语下的文学,其主体自然是革命。  新文化运动及其“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走过一百年了。境内外坊间,文学史不知写了多少,大都是先有一个框,然后截取一个维度解读,看似全面,实则蜻蜓点水,泛泛者多。它们大都忽略了鲜活的个体细节,忽略了参与文学活动的人——他们生命的体验过程,他们的所思所想,点点滴滴。这套“文学回忆录”书系,正是基于此,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
左手与右手在外形上看几乎是双胞胎,但从他们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命运便注定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刚出生时,左手与右手一样细嫩,一样不灵活,什么事也干不好。右手就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将来做好多好多事情。于是,他开始学写字,从“一、二、三”练起;他开始学画画,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他开始学本领,练习使用筷子挑拣那些细碎的物品……他每天都很刻苦,可是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每天都觉得自己离
战争很残酷,令人畏避。孙武说: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但谍战剧很好玩,人人爱看。我看过谍战剧,也读过不少涉及谍战的书。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一位美国的密码大师。这人就是赫伯特·雅德礼,美国军情八处及美国密室创始人。  雅德礼1938年11月赴华,1940年7月回国,历时近两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班佛称赞说:“在沉闷的密码与破译世界里,雅德礼绝对是一个色彩鲜明、活力十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猖狂肆虐,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1918年全球性大流感的暴发蔓延,那场恣肆嚣张的大流感至少造成五千万人死亡。美国医学研究者杰米里·布朗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假如把1918年的流感病毒(N1H1)放在当今美国,至少也会有两百多万人被病魔吞噬。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经全球医学界执着努力和不懈奋斗,但流感依然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是人类最强劲的对手和最具杀伤力的天敌。可以说
1932年12月,徐梵澄在给留德友人朱偰的旅欧札记《行云流水》所作的序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光未免有些寂寞,也仍然是很好的。各自有着颇严重的‘盛业’,然有共同的精神方面的娱乐与调和。”  半年前,他们都还在德国。6月14日,这些年轻人相聚在柏林冯至住处的花园里,庆祝朱偰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朱偰在同日的日记中如是写道:赴君培处,朱自清、慰堂、季海、若渠、忠寰等先后至,共坐花园茶点。日影迷离,风
一  2月22日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生日,也是传统的联邦假日,但是不同年份的这一天,往往并不总是临近周末,美国人又不习惯专门调休,在某一周中间单独放假一天,常常造成诸多不便。为了让民众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缅怀这位“国父”,同时繁荣美国的旅游消费与假日经济,从1971年开始,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将每年2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总统日”,全国放假一天,与当月第二个星期的周末两天连在一起,
1934年4月5日,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问世。创刊号上刊出了林语堂撰写的《发刊词》,开头就宣称“十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创刊号打头的是周作人的《五秩自寿诗》,此外,还有蔡元培、郁达夫、丰子恺、朱光潜、刘大杰等人的文章,阵容可谓空前。在这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际,林語堂创办《人间世》极力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自然引起了文坛一些人的不满,对林语堂以及《人间
近世以降,由于西方文明于欧西崛起,后横扫寰宇,舶至东亚,彼时的中国人疲于应命,无力他顾,一心解决“西学东渐”的时代变局之大问题,忽略了雪山之南的印度,就当时情境,尚有理由可说。而如今,国力日益昌盛,民心遍觅善道,西学之典册轨模既具,古时之学问亦亹亹复兴。但是,一旦检点自家藏备的文化府库时,却发现我们对印度之陌生,实在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复环视世界,辄看到了于西方之文化格局里面,印度的典籍却是一枝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