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个人文学史”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潮流是革命。革命话语下的文学,其主体自然是革命。
  新文化运动及其“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走过一百年了。境内外坊间,文学史不知写了多少,大都是先有一个框,然后截取一个维度解读,看似全面,实则蜻蜓点水,泛泛者多。它们大都忽略了鲜活的个体细节,忽略了参与文学活动的人——他们生命的体验过程,他们的所思所想,点点滴滴。这套“文学回忆录”书系,正是基于此,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尽可能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史料。换一种说法,这套书也可以叫作百年“个人文学史”。
  按照最初的设想,主要是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名的这一代作家的回忆录,因为这些作家人生起伏大,遭遇坎坷多,又赶上了革命文学转型期,因此文学现象多元而复杂,极具研究价值。我们的编辑思路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作家,关于文学的反思及其在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均可。体裁可以是回忆性的随笔杂感,也可以是创作谈或访谈之类,如果是一部沉甸甸的文学反思录,当然更好。我们不求每一种体例一致,但求每一种都是唯一的,文字内涵丰富,耐人寻思。我们的目标读者,就是象牙塔里的教授、真正的治學者,尤其是相关作家的研究专家,当然还包括这些作家的“粉丝”以及对文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所以已出版的十来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
  做了第一批后,我们忽然觉得,如果把视域稍稍放大一点看,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整体。于是,我们就把范围扩大,首先扩大到五六十年代写出过有影响作品的这一批作家。虽然这些作家都已作古,但好在他们的晚年,有的写了回忆录,有的写过不少回忆文字,我们就有选择地推出了。我们是有点野心的,先易后难,从当今活跃的这一批作家做起,然后是五六十年代相当活跃的那一批作家,再后就是三四十年代以及北洋时期的那一代作家,这恰好就是百年文学史上的“个人文学史”了。
  如何看这百年文学史?窃以为,文学革命之始,有人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然后有了创新的探索者,再后就引出一大群模仿跟随者。但不可否认,五四之后,知识阶层慢慢分化了,有的走向苏俄,有的趋向欧美;再后就出现了“左联”,出现了左翼文学、抗日文学和国统区文学。左翼文学因为有大批朝气蓬勃的、有才气的青年作家的加入,而成为一时之选。再后来,就只剩下“图解政治”的文学了,直至“四人帮”的阴谋文学。简而言之,左翼文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在这片土地上,几乎一直是属于主流的。直到1978年秋天以后,才出现变化。到了八十年代,文学努力回归本源,才逐渐走向多元,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势头……而今又是四十余年了,其间虽有过波折,但大体上还是按照文学自身的规律发展。
  早就有人提出要“重写文学史”,也有所行动,然而一直没有人做这基础性的史料工作。没有百年的“个人文学史”,百年文学史不就成了无米之炊吗?鉴于目前的书业疲软,我们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只能这样慢慢地去做,待有了一定规模后,看条件是否有所转机。我们会竭尽所能,坚持不懈,等到做上百余种时,那时就蔚为大观啦!
  我们想把“文学回忆录”做成权威的、另类的二十世纪文学史不可或缺的读本,让潜心向学的研究者,案头都有一套这样的书,可随时翻阅。我们正在努力着!
  (“文学回忆录”系列丛书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
其他文献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美国纽约州西北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奇观,从伊利湖奔涌而来的河水,以每小时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冲下落差高达五十米的悬崖,形成宽度超过一千米的巨大水帘,激起数十丈的雨雾,飞沫四溅,白绫悬空,天光云影,七色缤纷,彩虹贯日,横亘其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度假。  “尼亚加拉”一词的读音来自印第安人,意为“雷神之水”,崇拜和敬畏大自然神力的印第安人将瀑
1931年,衡山聂氏出《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年谱主人崇德老人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曾纪芬生于咸丰二年(1852),这部年谱是她的八十岁自述,也是一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名门女性视角下社会生活礼俗变迁的口述实录。文中记载了曾国藩规定子女婚嫁资费限二百金之事,被当时人据以赞誉文正公“持躬之俭、治家之严”。1932年,《兴华》及《纺织周刊》等先后刊载的曾纪芬《廉俭救国说》,更为详细记录了二百金奁资使用情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生于1077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1148年。年七十二。官至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文学造诣了得,其晚年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卞山石林谷,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叶梦得的先祖曾任吴越国刑部侍郎,曾叔祖叶清臣也是北宋一代名臣,母亲晁氏为“苏
随着明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自由商人)的扩大,手工业工人及雇佣关系的出现,到了明中叶,思想上开始开明、活跃,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如汤显祖(1550—1616)及其“玉茗堂四梦”、徐霞客(1587—1641)及其游记(也是地理学著作)、宋应星(1587—约1666)及其《天工开物》、徐光启(1562—1633)及其《农政全书》。其中,李时珍(1518—1
就算你走遍天下,见过各种姿态和脾性的虎,也不可能与一头爱喝酒的虎偶然交集。他不在山林出没,只在人世悠游;他未曾遭遇过好汉武松的拳打脚踢,却历练过比死亡更可怕的残酷和冷漠;他的风雅从不追求脱俗的效果,俗世的声色犬马居然无法将他的虎气消磨。  这头虎,绘画吟诗时不可无酒,呼朋唤友时不可无酒,止痛疗伤时不可无酒,寻欢作乐时不可无酒。琼浆玉液源源不竭,激活了他的天才,救赎了他的灵魂,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新見刘文典(1889-1958)致吴宓信札一通。对研究刘氏生平及刘、吴二人交往事迹颇有助益,值得深入探研。为便于考述,笔者酌加整理。转录信札全文如下:  雨僧先生左右:  久不晤,念甚。忆往岁在清华园时,承询樊山《彩云曲》“郎主空嗔梁玉清”之出典,当时深愧读书太少,未能奉答。近来昆明。无故书雅记可读,唯以翻检短书杂记假日销忧。偶见前人作诗亦用此故事,乃知其概要与出处,谨摘录如下,文繁,不能全钞也。
我的外祖父去世三十多年了,我每每回到家乡,都要回到有着一百一十五年沧桑历史的母校——贵州都匀一中走走看看,看到外祖父那辈人当年留下的校训,看到校史室里外祖父的旧照、用过的辞典和墨宝,再想到我家几代人多与都匀一中渊源至深,心中便生无限感慨。夜灯下读着外祖父留下的日记,便会想起小时候他老人家第一次指点我读诗的情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他老人家教我读的第一首诗。  外
一  降及近世,中国遭遇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文化之自信跌至谷底,一大批有识之士逢此巨变,进退失据,乃纷纷以西学启蒙为职志,对传统文化疾之已甚,必欲灭之而后快。1912年1月19日,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同年2月8日,上任伊始的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宣称“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以此为废除读经辩护及
谷林原名劳祖德,大半生从事会计工作,晚年写作自娱,著述不多,但颇为识者所赏。有论者由谷林想到了曾做过会计的英国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对此,谷林倒是有一番特别的自嘲:“兰姆当了三十六年的小职员,他牢骚满腹地说,他生平的伟大著作,都已被锁藏进东印度公司的账桌抽屉里。世上以会计工作终其身,直至退休的男男女女,只恐怕不止成千上万,但像查尔斯那般发牢骚动人听闻的有几个呢?”谷林自认为“不敢去盲目与之攀比”,
我父亲刘再复非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黎明即起”,每天早晨五点便进入写作状态,从五点到九点,这是他的黄金时段、创造时刻。数十年的“一以贯之”,使他著作等身,仅中文书籍就出版了一百二十五种(五十多种原著,七十多种选本、增订本、再版本)。我从读北大开始,就喜欢他的片断性思想札记,那时札记发表的并不多,但因我是“近水楼台”,所以还是读了一些,比如《雨丝集》。出国之后,他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竟然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