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1-01
教学情境是为学习者创设的,能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映的客观环境。教学情境来源于此,它是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教育理论之一。许多新课程的理念都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的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教学情境创设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评价一堂课上得好坏的重要标准。
现就几种情境的设计讨论如下:
1 设置问题情境,以“疑”激趣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阀门”。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其思维的敏捷性。
2 新课程开始设置问题情境
于课堂教学初始设置问题,作为新课的引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讲述“海陆的变迁”一节前,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5.12”汶川地震,也不会不了解以后在青海玉树以及智利、海地等地发生的地震,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
3 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身心疲惫时,巧设问题情境,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时,突然发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学生听了先是一愣,既而开始七嘴八舌说起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教学结尾设置问题情境
教学结尾设置问题情境,可作为课堂总结、知识延伸以及下一节课内容的良好铺垫。例如:学习完河流的水文特征后,我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下去搜集资料,了解本县的河流——党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开发利用,下一节课前进行交流。这样既督促和引导学生的课下复习,又使学生对课上的知识做延伸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5 设置生活情境,以“事”激趣
实际生活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而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课堂中适时、适当地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学习“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时,提出问题:咱们酒泉有哪些优越的能源?(风力发电——近期实施的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打造河西走廊“陆上小三峡”工程;太阳能发电——敦煌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咱们肃北又有哪些优势能源?(水电——党河流域28座水电站梯级开发;太阳能发电——牧区小型太阳能发电)
6 设置科技情境,以“情”激趣
地理科学是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新课标强稠: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素养,要用尖端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妙的意识。例如,我国三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两次嫦娥卫星的绕月飞行,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成功对接等科学事实,都是很好的科技情境教育素材。
7 设置实验情境,以“动”激趣
新课际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实验,还要具备验证简单地理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要具有对一些地理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做出假设和预测,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要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價和修改。
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借助于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想,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教学情境是为学习者创设的,能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映的客观环境。教学情境来源于此,它是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教育理论之一。许多新课程的理念都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的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教学情境创设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评价一堂课上得好坏的重要标准。
现就几种情境的设计讨论如下:
1 设置问题情境,以“疑”激趣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阀门”。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其思维的敏捷性。
2 新课程开始设置问题情境
于课堂教学初始设置问题,作为新课的引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讲述“海陆的变迁”一节前,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5.12”汶川地震,也不会不了解以后在青海玉树以及智利、海地等地发生的地震,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
3 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身心疲惫时,巧设问题情境,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时,突然发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学生听了先是一愣,既而开始七嘴八舌说起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教学结尾设置问题情境
教学结尾设置问题情境,可作为课堂总结、知识延伸以及下一节课内容的良好铺垫。例如:学习完河流的水文特征后,我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下去搜集资料,了解本县的河流——党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开发利用,下一节课前进行交流。这样既督促和引导学生的课下复习,又使学生对课上的知识做延伸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5 设置生活情境,以“事”激趣
实际生活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而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课堂中适时、适当地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学习“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时,提出问题:咱们酒泉有哪些优越的能源?(风力发电——近期实施的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打造河西走廊“陆上小三峡”工程;太阳能发电——敦煌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咱们肃北又有哪些优势能源?(水电——党河流域28座水电站梯级开发;太阳能发电——牧区小型太阳能发电)
6 设置科技情境,以“情”激趣
地理科学是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新课标强稠: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素养,要用尖端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妙的意识。例如,我国三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两次嫦娥卫星的绕月飞行,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成功对接等科学事实,都是很好的科技情境教育素材。
7 设置实验情境,以“动”激趣
新课际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实验,还要具备验证简单地理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要具有对一些地理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做出假设和预测,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要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價和修改。
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借助于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想,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