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车工艺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费用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客车制造工艺的管理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客车制造工艺的管理与发展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客车,本文就客车制造工艺的流程、生产线的形式、制造工艺的发展、客车生产的变迁这几个方面对客车制造工艺管理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客车制造工艺;管理;发展
客车作为汽车行业中的一份子,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客车安全性、社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面对这些种种挑战,客车制造工艺的管理与发展日益严峻。客车的生产与制造对工艺与质量的要求是并存的,客车的生产需要设计、规划、制造和生产,客车的制造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客户对此也具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会使客车出现多产品多品种的现象,这样也使得客车制造工艺管理日益繁杂化与设计多样化。由此可见,客车制造工艺的管理与发展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客车制造工艺的一般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在汽车制造业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汽车工业的分工也变越来越细致,由于客车生产的专业化,致使国内客车生产基本被分为了底盘生产厂商与整车生产厂商,底盘生产厂商是只负责为客车生产厂商提供客车底盘的生产,整车生产厂商则不会单独生产客车底盘,虽说底盘生产在汽车制造商是属于独立的,但是在生产上却已经融入到整车生产中去了,所以客车的生产过程不会单独在脱离底盘制造基础上进行,所以客车的生产有个发展方向:(1)通过专业底盘生产厂商进行整车生产;(2)采用将底盘与整车融合,采用通用或专用的底盘进行包括底盘的整车生产。
二、客车生产线的形式
大客车生产与其他机电产品的制造一样,需设计、规划出生产线。为满足客车生产特点,生产线必须具有有自身特色。无论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都必须有客车生产线的存在,客车制造的一般工艺流程见图1。现在客车生产的形态大至分 2 大类。(1)单工位多工序。在1个工位上完成多种工序装配,其特点是工位少、移动慢。这种模式适应产量低、规模小、批量小的生产方式,(2)多工位多工序。在多个工位上完成多种工序装配,有时甚至在1个工位上只完成1种装配工序。其特点是工位多、移动快,适应产量高、规模大、批量大的生产形式。
三、客车制造工艺的发展
客车制造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发展并且达到一定高度了,本文结合客车制造工艺的特点,对近几年的客车制造工艺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
(1)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由外包转向自制
我国的客车制造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外包,另一种则是自主加工,这样两种的制造方法的根本区别就是;整体外包模式中将客车的零部件以及一些大总成均外包给其他部件配套厂商进行生产加工,这种制造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并且对技术的要求不高,不需要配制大量技术人员与生产制造人员,故非常的适合于新兴型的企业。部件自主加工制造模式中,零件与部件均为内部制造,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整车以外的生产任务,而且可以控制零部件的质量、成本等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以及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将客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由外包逐渐向自制转移,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是将原材料、半成品等外购配制产品全部纳入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不再需要外部供应,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良好控制企业自身客车零部件的质量与造价,同时可以发展企业的客车制造工艺技术,零部件的自制率高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与质量,更加有利于企业整体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
(2)工装设计标注化与系统化的实现
在工装设计极其不规范、工装图纸的审核与校对无标准可参照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工装设计标准与规范,如《工装设计标准与规范》、《车身骨架组焊夹具设计规范》、《样板样架设计规范》、《工装验证标准》等,并对工装设计人员加强培训学习,以便熟知工装设计标准,提高工装设计人员的设计规范性,保证产品生产的一致性。设计人员在工装底图归档时,需将工装明细清单等工艺文件按照标准格式同步归档。工装明细清单包括工装的材料用量、工时定额、工艺路线等详细工装信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艺路线,由图档室将工装蓝图与明细清单等统一发往相关车间与部室,这样就实现了工装设计输出(图纸与明细)的同步标准化。在工装设计的通用化与系列化方面,特别是针对组焊夹具的设计,不同车型的组焊夹具可以在同一组焊平台上通过调整定位块即可实现通用,这样逐步通过工装的通用化形成了不同系列车型的工装,大大减少了工装的制造成本与库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装的标准化、组合化、系列化水平,制定夹具典型结构标准,不断扩大工装通用范围。积累设计资料,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图纸和典型工艺,大力发展组合工装。对于可以互相利用的零部件和标准件,尽量重复利用,这样,既能加快工装设计速度,减少工装的重复设计与工艺文件的重复编制,减少工装品种与重复生产,也可减少库存,降低库存成本。尤其对于系列产品的设计,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做好标准化工作。
四、客车生产的变迁
客车生产从三类底盘开始,三类底盘对客车生产及其历史有特殊意义,从三类底盘的变迁可以了解大客车制造的发展。在货车现成底盘上装配车身是最早的客车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乘客对客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逐步提高,三类底盘向客车特点进化,例如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减振单元由货车多片铜板弹簧发展为少片钢板弹簧和空气弹簧;为适应客车的布局,发动机采取了中、后布置并发展了新的操纵技术;同时,客车制造及时选用新的技术,动力转向器、自动变速器、缓速器、制动助冲力系统以及客车专用车桥等的出现,标志着大客车生产步入自己的领域。现在,客车生产正向新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底盘总成后装,包括车桥、发动机变速器、轮胎等后工序安装,原本该装底盘部件的工序被后移至整车工序安装,标志底盘生产向整车生产之间逐渐过渡;(2)桁架式车架直接将底架过渡为车架,有的采用了先进的全承载式车身;(3)客车设计将从全局的整车概念出发,不存在单独的底盘、骨架、车架设计;(4)应对公路客运客车、城市公交客车等不同用途,客车设计更专业、分工更细;(5)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更多。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客车制造工艺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我国客车生产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等形式,客车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客车的生产与制造对工艺与质量的要求是并存的,客车的生产需要设计、规划、制造和生產,客车的制造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客户对此也具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会使客车出现多产品多品种的现象,这样也使得客车制造工艺管理日益繁杂化与设计多样化。本文通过对客车制造的一般流程、客车生产线的形式、客车制造工艺的发展、客车生产的变迁着几个方面对客车制造工艺管理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国内现阶段的客车制造工艺中,很多企业都将客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由外包逐渐向自制转移。
参考文献
[1]马言诗,肖际生,客车企业工艺装备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1999.21(1).
[2]姜亚生,武佩华,企业工艺装备标准化新思路[J],企业标准化,2006(11).
[3]崔丽娟,发展专业化工艺装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J],砖瓦,1011,(6).
关键词:客车制造工艺;管理;发展
客车作为汽车行业中的一份子,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客车安全性、社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面对这些种种挑战,客车制造工艺的管理与发展日益严峻。客车的生产与制造对工艺与质量的要求是并存的,客车的生产需要设计、规划、制造和生产,客车的制造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客户对此也具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会使客车出现多产品多品种的现象,这样也使得客车制造工艺管理日益繁杂化与设计多样化。由此可见,客车制造工艺的管理与发展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客车制造工艺的一般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在汽车制造业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汽车工业的分工也变越来越细致,由于客车生产的专业化,致使国内客车生产基本被分为了底盘生产厂商与整车生产厂商,底盘生产厂商是只负责为客车生产厂商提供客车底盘的生产,整车生产厂商则不会单独生产客车底盘,虽说底盘生产在汽车制造商是属于独立的,但是在生产上却已经融入到整车生产中去了,所以客车的生产过程不会单独在脱离底盘制造基础上进行,所以客车的生产有个发展方向:(1)通过专业底盘生产厂商进行整车生产;(2)采用将底盘与整车融合,采用通用或专用的底盘进行包括底盘的整车生产。
二、客车生产线的形式
大客车生产与其他机电产品的制造一样,需设计、规划出生产线。为满足客车生产特点,生产线必须具有有自身特色。无论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都必须有客车生产线的存在,客车制造的一般工艺流程见图1。现在客车生产的形态大至分 2 大类。(1)单工位多工序。在1个工位上完成多种工序装配,其特点是工位少、移动慢。这种模式适应产量低、规模小、批量小的生产方式,(2)多工位多工序。在多个工位上完成多种工序装配,有时甚至在1个工位上只完成1种装配工序。其特点是工位多、移动快,适应产量高、规模大、批量大的生产形式。
三、客车制造工艺的发展
客车制造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发展并且达到一定高度了,本文结合客车制造工艺的特点,对近几年的客车制造工艺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
(1)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由外包转向自制
我国的客车制造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外包,另一种则是自主加工,这样两种的制造方法的根本区别就是;整体外包模式中将客车的零部件以及一些大总成均外包给其他部件配套厂商进行生产加工,这种制造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并且对技术的要求不高,不需要配制大量技术人员与生产制造人员,故非常的适合于新兴型的企业。部件自主加工制造模式中,零件与部件均为内部制造,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整车以外的生产任务,而且可以控制零部件的质量、成本等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以及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将客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由外包逐渐向自制转移,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是将原材料、半成品等外购配制产品全部纳入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不再需要外部供应,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良好控制企业自身客车零部件的质量与造价,同时可以发展企业的客车制造工艺技术,零部件的自制率高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与质量,更加有利于企业整体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
(2)工装设计标注化与系统化的实现
在工装设计极其不规范、工装图纸的审核与校对无标准可参照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工装设计标准与规范,如《工装设计标准与规范》、《车身骨架组焊夹具设计规范》、《样板样架设计规范》、《工装验证标准》等,并对工装设计人员加强培训学习,以便熟知工装设计标准,提高工装设计人员的设计规范性,保证产品生产的一致性。设计人员在工装底图归档时,需将工装明细清单等工艺文件按照标准格式同步归档。工装明细清单包括工装的材料用量、工时定额、工艺路线等详细工装信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艺路线,由图档室将工装蓝图与明细清单等统一发往相关车间与部室,这样就实现了工装设计输出(图纸与明细)的同步标准化。在工装设计的通用化与系列化方面,特别是针对组焊夹具的设计,不同车型的组焊夹具可以在同一组焊平台上通过调整定位块即可实现通用,这样逐步通过工装的通用化形成了不同系列车型的工装,大大减少了工装的制造成本与库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装的标准化、组合化、系列化水平,制定夹具典型结构标准,不断扩大工装通用范围。积累设计资料,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图纸和典型工艺,大力发展组合工装。对于可以互相利用的零部件和标准件,尽量重复利用,这样,既能加快工装设计速度,减少工装的重复设计与工艺文件的重复编制,减少工装品种与重复生产,也可减少库存,降低库存成本。尤其对于系列产品的设计,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做好标准化工作。
四、客车生产的变迁
客车生产从三类底盘开始,三类底盘对客车生产及其历史有特殊意义,从三类底盘的变迁可以了解大客车制造的发展。在货车现成底盘上装配车身是最早的客车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乘客对客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逐步提高,三类底盘向客车特点进化,例如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减振单元由货车多片铜板弹簧发展为少片钢板弹簧和空气弹簧;为适应客车的布局,发动机采取了中、后布置并发展了新的操纵技术;同时,客车制造及时选用新的技术,动力转向器、自动变速器、缓速器、制动助冲力系统以及客车专用车桥等的出现,标志着大客车生产步入自己的领域。现在,客车生产正向新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底盘总成后装,包括车桥、发动机变速器、轮胎等后工序安装,原本该装底盘部件的工序被后移至整车工序安装,标志底盘生产向整车生产之间逐渐过渡;(2)桁架式车架直接将底架过渡为车架,有的采用了先进的全承载式车身;(3)客车设计将从全局的整车概念出发,不存在单独的底盘、骨架、车架设计;(4)应对公路客运客车、城市公交客车等不同用途,客车设计更专业、分工更细;(5)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更多。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客车制造工艺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我国客车生产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等形式,客车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客车的生产与制造对工艺与质量的要求是并存的,客车的生产需要设计、规划、制造和生產,客车的制造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客户对此也具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会使客车出现多产品多品种的现象,这样也使得客车制造工艺管理日益繁杂化与设计多样化。本文通过对客车制造的一般流程、客车生产线的形式、客车制造工艺的发展、客车生产的变迁着几个方面对客车制造工艺管理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国内现阶段的客车制造工艺中,很多企业都将客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由外包逐渐向自制转移。
参考文献
[1]马言诗,肖际生,客车企业工艺装备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1999.21(1).
[2]姜亚生,武佩华,企业工艺装备标准化新思路[J],企业标准化,2006(11).
[3]崔丽娟,发展专业化工艺装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J],砖瓦,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