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为何采用问题化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曾遇到过这样的疑惑:我把知识点讲得很彻底了,为何学生在作业上还会犯这样简单的错误呢,尤其是强调的重点,出错率更高;学生也有这样的疑惑:上课我在很认真的听讲,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得懂,为何一到作业上,我就不会做了呢?教师和学生多不解,这可能要从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去寻找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是书本上的“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对所要回答的问题的知识点没有针对性,“我们注重以知识武装头脑,却没有什么理解能力,并且意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学问就像鸟儿出去寻食,不尝滋味就把谷粒衔回来喂小鸟一样,从书本上采撷知识,却只把他们衔在嘴边,仅仅是为了吐出来灌给学生.”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陈述式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78)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说过的话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
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人自主发展的动力.融进现代理念的问题化教学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现代重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之一.
2什么是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化教学强调把学生置于问题中,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来得到一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同于传统课堂的陈述式学习,学生通过问题化学习,能够很明确的知道知识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有针对性.
3初探物理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
3.1合理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HJ1.55mm]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个好的问题的开始,能吸引住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将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研究动量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的:
情景1在班级里面挑选两个体重差别较大的学生,让他们并排站在一起, 以相同的速度(速度较小)向同方向运动.
问题与讨论:
(1)如果是你,你愿意接住哪个同学?为什么?——体重轻的,可以抱住他不会被撞“飞”.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教师抱住跑到怀里的小孩.
(2)动量的大小与哪个因素有关?——质量
情景2只留体重较重的同学在一边,相隔一段距离再站两个体重较轻的同学,令体重较重的同学向某一同学跑去,快要撞上时,体重较轻的同学散开了.
问题与讨论:
(1)为何散开?——他跑过来了.
(2)一开始不动的时候为何不散开?——他没有速度.
(3)为何旁边的同学不躲开呢?——他不在一条直线上.
(4)动量的大小与哪个因素有关?标量还是矢量?——速度,是矢量.
通过这样的情景,学生参与,创设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动量授课已自然形成,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3.2合理设置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化难为易、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果一开始问题过难,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且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设置问题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困难问题的分层解决,让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的正确答案,使学生沿着既定的方向去自己实现探索知识的目的.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都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维交流中.
比如在研究《楞次定律》时,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一时很难从实验(图1)中发现规律,这需要教师在适当的关键环节设置分层问题,引导学生步步靠近答案.
问题1有没有感应电流?——有
讨论1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由于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东西,学生一时很难找到规律,回答是各式各样的,此时教师要分解难点,分层解决.
问题2如图2,已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问电流方向?
问题3如图3,若已知电流方向,可否画出磁场方向?
通过问题2和3 ,使学生明白,用右手螺旋定则,如果知道电流方向可以判定磁场方向,反过来也可以.
问题4在图4中,如何判定感应电流的感应磁场方向?
问题5若能够找到感应磁场的方向,就能够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得到感应磁场的方向?
问题6感应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讨论6什么情况下感应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相同?什么情况下感应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相反?[HJ1.5mm]
问题7与磁通量有关还是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讨论7若磁铁不动,有磁通量么?有感应电流么?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层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前进,向思维的纵深处发展.
3.3深入探究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对问题一步步的深入探究分析,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入研究问题,可以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给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讲解《霍尔效应》时,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
长方体金属导体处于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接上如图5所示的电源,
问题1上下极板霍尔电压的正负极?
讨论1两张图中,电流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到底是谁决定了霍尔电压的极性?
讨论2有电流,是否一定有霍尔电压?
[TP12GW22.TIF,Y#]
把上面的长方体金属导体换成电解槽,如图6,正、负离子同时存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均向上,故无霍尔电压,只是上下极板间的离子浓度有差别.
问题3讨论1和讨论2之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和讨论,学生对霍尔电压的成因和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载流子的种类和电性在霍尔电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4有效提升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思维起源于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有必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陈述式授课方式,采用更加有效的问题化教学,学生在产生问题和回答问题之间,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更加有针对性,能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曾遇到过这样的疑惑:我把知识点讲得很彻底了,为何学生在作业上还会犯这样简单的错误呢,尤其是强调的重点,出错率更高;学生也有这样的疑惑:上课我在很认真的听讲,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得懂,为何一到作业上,我就不会做了呢?教师和学生多不解,这可能要从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去寻找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是书本上的“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对所要回答的问题的知识点没有针对性,“我们注重以知识武装头脑,却没有什么理解能力,并且意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学问就像鸟儿出去寻食,不尝滋味就把谷粒衔回来喂小鸟一样,从书本上采撷知识,却只把他们衔在嘴边,仅仅是为了吐出来灌给学生.”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陈述式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78)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说过的话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
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人自主发展的动力.融进现代理念的问题化教学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现代重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之一.
2什么是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化教学强调把学生置于问题中,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来得到一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同于传统课堂的陈述式学习,学生通过问题化学习,能够很明确的知道知识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有针对性.
3初探物理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
3.1合理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HJ1.55mm]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个好的问题的开始,能吸引住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将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研究动量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的:
情景1在班级里面挑选两个体重差别较大的学生,让他们并排站在一起, 以相同的速度(速度较小)向同方向运动.
问题与讨论:
(1)如果是你,你愿意接住哪个同学?为什么?——体重轻的,可以抱住他不会被撞“飞”.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教师抱住跑到怀里的小孩.
(2)动量的大小与哪个因素有关?——质量
情景2只留体重较重的同学在一边,相隔一段距离再站两个体重较轻的同学,令体重较重的同学向某一同学跑去,快要撞上时,体重较轻的同学散开了.
问题与讨论:
(1)为何散开?——他跑过来了.
(2)一开始不动的时候为何不散开?——他没有速度.
(3)为何旁边的同学不躲开呢?——他不在一条直线上.
(4)动量的大小与哪个因素有关?标量还是矢量?——速度,是矢量.
通过这样的情景,学生参与,创设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动量授课已自然形成,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3.2合理设置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化难为易、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果一开始问题过难,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且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设置问题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困难问题的分层解决,让学生一步步靠近问题的正确答案,使学生沿着既定的方向去自己实现探索知识的目的.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都处于兴奋与和谐的思维交流中.
比如在研究《楞次定律》时,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一时很难从实验(图1)中发现规律,这需要教师在适当的关键环节设置分层问题,引导学生步步靠近答案.
问题1有没有感应电流?——有
讨论1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由于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东西,学生一时很难找到规律,回答是各式各样的,此时教师要分解难点,分层解决.
问题2如图2,已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问电流方向?
问题3如图3,若已知电流方向,可否画出磁场方向?
通过问题2和3 ,使学生明白,用右手螺旋定则,如果知道电流方向可以判定磁场方向,反过来也可以.
问题4在图4中,如何判定感应电流的感应磁场方向?
问题5若能够找到感应磁场的方向,就能够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得到感应磁场的方向?
问题6感应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讨论6什么情况下感应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相同?什么情况下感应磁场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相反?[HJ1.5mm]
问题7与磁通量有关还是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讨论7若磁铁不动,有磁通量么?有感应电流么?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层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前进,向思维的纵深处发展.
3.3深入探究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对问题一步步的深入探究分析,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入研究问题,可以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给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讲解《霍尔效应》时,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
长方体金属导体处于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接上如图5所示的电源,
问题1上下极板霍尔电压的正负极?
讨论1两张图中,电流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到底是谁决定了霍尔电压的极性?
讨论2有电流,是否一定有霍尔电压?
[TP12GW22.TIF,Y#]
把上面的长方体金属导体换成电解槽,如图6,正、负离子同时存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均向上,故无霍尔电压,只是上下极板间的离子浓度有差别.
问题3讨论1和讨论2之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和讨论,学生对霍尔电压的成因和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载流子的种类和电性在霍尔电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4有效提升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思维起源于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有必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陈述式授课方式,采用更加有效的问题化教学,学生在产生问题和回答问题之间,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更加有针对性,能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