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地步。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 创新
“阅读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享受。”应该说这是阅读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我也一向认为:享受阅读,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但是,执教以来,我都一直细心地观察着孩子们课内课外的阅读,当我们走进阅览室,观察在那里自由阅读的孩子,就会发现大多数孩子已全身心地沉浸于“悦读”之中。他们读到高兴处,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读到愤怒处,则或神情严峻或小拳紧握;读到伤心的地方更会为主人公涕泪涟涟…… 我能直觉地感觉到他们大多是喜欢阅读的,但却不怎么喜欢我们的阅读教学。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非常盼望着这一现象得到改观。我也更深入地思索:如何改革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悦读”教学,让各学段的孩子都能真正在教学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教学的乐趣”呢?
一、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景观——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例如:教学《背影》一文,在探究质疑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在“背影”前加上限定词语,来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其中研讨第四次的背影时的师生对话是这样的。张珊:我认为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难以忘怀的“背影”。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所以此处更是感人至深。 师:你的分析,令老师感动,此刻,你是我的老师。李婷: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师:我想到一个成语“锦上添花”,你的分析更进一层,可谓“锦上添花”……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就是能够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最先感知的,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表达的快乐,一吐为快的轻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
二、阅读教学的动力——情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如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为了拉近时空距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半个世纪前纳粹在南斯拉夫大肆屠杀的残酷历史,学生感受着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着“整个民族的英勇”,感受着人们的悲哀与愿望……待乐曲结束后。我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47年前纳粹在南斯拉夫进行的大肆屠杀,一夜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47年后的今天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300多名和我们一样的学生——”略一停顿后.我以更为深情的语言读着那些被残杀的学生,临死前几分钟给亲人留下的最后几个字,激发着学生的情感: “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卢比沙;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趁此让学生们和我一起深情地呼唤他们:“鲁比沙——巴法特——”紧接着,我以更为悲哀、沉痛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们的名字!”学生们也用更为沉痛的声音深情呼唤道: “鲁比沙——巴法特——!”
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学生渴求去读书,渴求了解南斯拉夫人们“整个民族的英勇”,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深情怀念的氛围中,以至下课时,那种充满哀悼、充满怀念的有感情的读书声还经久不息。
三、阅读教学的快乐——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四、阅读教学的才艺展示——练笔
阅读教学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训练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徜徉在练笔的快乐之中。
第一,从句子开始做第一步训练——仿句。在阅读教学中,看到好的句子,可以有意让学生作基础训练:仿句。
第二,仿段训练,即模仿文中的段落。運用自己的语言,采用文中的描写方法来模写。学习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现代汉语来表达“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这节是写月光的,可整节没有一个“月”字,却让读者觉得月光澄澈透明,如亲临月下的感觉,写得精妙之极,以“竹柏影”来衬“月光”的明亮。学生根据这段的描写,有的写“我抛下鱼钩,见鱼儿围着钩子转来转去,很想吃钩。可由于相互争抢,谁也没吃着,上下扑腾着如在空中嬉戏。”此节不着“水清”却能让人感觉水清。
第三、模仿题材。课文用了什么题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仿用相同题材。例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学习朱自清那样捕捉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父亲对儿女的爱的写法。有个学生这样写道:西北风呼呼地吹着,似乎要把这整个世界吞噬掉。爸爸顶着这股强风,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我看见爸爸已经汗如雨下了,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下来吧!我看你已经累了。”爸爸笑着说:“没关系,我不累,就这么大的风,算什么呀!你倒要坐好了,不要掉下来哦!”我微微笑了一下,爸爸又补充了一句:“天变冷了,回家得多添两件衣服了。”这时,我看见爸爸穿的比我还少。忽然,一片叶子落到了我身上,我拿了起来,心想:“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给树补充能量,枯萎后,又化作养料,让树继续茁壮成长。爸爸不是正如这片树叶一样吗?他从来都只想到我,从未想过自己。”同一题材都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展示了学生的人生体验。
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求知、自我发展的殿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地步,学生也才能够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数学参考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 创新
“阅读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享受。”应该说这是阅读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我也一向认为:享受阅读,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但是,执教以来,我都一直细心地观察着孩子们课内课外的阅读,当我们走进阅览室,观察在那里自由阅读的孩子,就会发现大多数孩子已全身心地沉浸于“悦读”之中。他们读到高兴处,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读到愤怒处,则或神情严峻或小拳紧握;读到伤心的地方更会为主人公涕泪涟涟…… 我能直觉地感觉到他们大多是喜欢阅读的,但却不怎么喜欢我们的阅读教学。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非常盼望着这一现象得到改观。我也更深入地思索:如何改革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悦读”教学,让各学段的孩子都能真正在教学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教学的乐趣”呢?
一、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景观——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例如:教学《背影》一文,在探究质疑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在“背影”前加上限定词语,来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其中研讨第四次的背影时的师生对话是这样的。张珊:我认为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难以忘怀的“背影”。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所以此处更是感人至深。 师:你的分析,令老师感动,此刻,你是我的老师。李婷: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师:我想到一个成语“锦上添花”,你的分析更进一层,可谓“锦上添花”……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就是能够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最先感知的,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表达的快乐,一吐为快的轻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
二、阅读教学的动力——情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如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为了拉近时空距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半个世纪前纳粹在南斯拉夫大肆屠杀的残酷历史,学生感受着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着“整个民族的英勇”,感受着人们的悲哀与愿望……待乐曲结束后。我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47年前纳粹在南斯拉夫进行的大肆屠杀,一夜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47年后的今天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300多名和我们一样的学生——”略一停顿后.我以更为深情的语言读着那些被残杀的学生,临死前几分钟给亲人留下的最后几个字,激发着学生的情感: “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卢比沙;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趁此让学生们和我一起深情地呼唤他们:“鲁比沙——巴法特——”紧接着,我以更为悲哀、沉痛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们的名字!”学生们也用更为沉痛的声音深情呼唤道: “鲁比沙——巴法特——!”
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学生渴求去读书,渴求了解南斯拉夫人们“整个民族的英勇”,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深情怀念的氛围中,以至下课时,那种充满哀悼、充满怀念的有感情的读书声还经久不息。
三、阅读教学的快乐——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四、阅读教学的才艺展示——练笔
阅读教学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训练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徜徉在练笔的快乐之中。
第一,从句子开始做第一步训练——仿句。在阅读教学中,看到好的句子,可以有意让学生作基础训练:仿句。
第二,仿段训练,即模仿文中的段落。運用自己的语言,采用文中的描写方法来模写。学习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现代汉语来表达“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这节是写月光的,可整节没有一个“月”字,却让读者觉得月光澄澈透明,如亲临月下的感觉,写得精妙之极,以“竹柏影”来衬“月光”的明亮。学生根据这段的描写,有的写“我抛下鱼钩,见鱼儿围着钩子转来转去,很想吃钩。可由于相互争抢,谁也没吃着,上下扑腾着如在空中嬉戏。”此节不着“水清”却能让人感觉水清。
第三、模仿题材。课文用了什么题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仿用相同题材。例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学习朱自清那样捕捉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父亲对儿女的爱的写法。有个学生这样写道:西北风呼呼地吹着,似乎要把这整个世界吞噬掉。爸爸顶着这股强风,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我看见爸爸已经汗如雨下了,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下来吧!我看你已经累了。”爸爸笑着说:“没关系,我不累,就这么大的风,算什么呀!你倒要坐好了,不要掉下来哦!”我微微笑了一下,爸爸又补充了一句:“天变冷了,回家得多添两件衣服了。”这时,我看见爸爸穿的比我还少。忽然,一片叶子落到了我身上,我拿了起来,心想:“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给树补充能量,枯萎后,又化作养料,让树继续茁壮成长。爸爸不是正如这片树叶一样吗?他从来都只想到我,从未想过自己。”同一题材都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展示了学生的人生体验。
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求知、自我发展的殿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达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地步,学生也才能够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数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