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独特的生命体验看其精神独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for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林白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一种精神独语的迹象,特定年代、特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阻碍,只能通过较为封闭的精神独语进行自我疏导,这是林白前期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和方式,后期则出现了转变,小说通过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生体验展示,私人化写作为精神独语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的苦难、精神困境的承担给予了阐释。前期作品中,主要通过梦境或者回忆的方式展现独语的精神状态,而林白最新发表的《豆瓣,你好》则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写作方式更大胆直接,写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 私人化写作 精神独语 生命体验 《豆瓣,你好》
  林白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世界是冰冷的,亲人那里也无法给出足够的温暖。内心寒冷而黑暗,我作为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生存于世,面临各种困难,常常感到自己脆弱、无助、绝望。”①所以林白用文学拯救自己,更具体地说是用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独语变相地满足自己。她觉得文学是弱者巨大的依靠。“靠着文学就温暖了,靠着文学就有亮光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独语是林白自己的内心独语,也是林白进行自我疏导的一种方式,在进行自我疏导的同时体现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效仿者日益增多之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以言传的感觉,何其芳也著过《独语》,指出独语是“人在孤寂时常发出的奇异的语言”。刊载于《天涯》2011年第1期林白的《豆瓣,你好》还是延续其以往的风格,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但其最大的特点是和她以往以回忆或者梦境这种“含蓄”的独语方式不同,小说中主人公豆瓣独特的生命体验给后来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更直接、直白的精神独语。
  作品的开头提道:“滚滚人流中,豆瓣的历史性时刻降临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使得“一滴小小的血滴”“越过了九年的光阴,汇入了那腔子相同的热血”。从被教育炸薯片是垃圾食品到稀罕物,从被告知穿高跟鞋对骨骼不好到女人们以穿长长的剪头高跟鞋为荣,从北京到王榨生活方式的巨大落差让豆瓣在这个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村里人见了就说:‘这个伢,王榨还能养得了她?’”这所有的矛盾都来源于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的生命体验。心理学认为,体验由环境影响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内导刺激所引起,体验是带有特定色彩的一种感觉状态,这种状态导致自我决志,重要的是他的产生对其自身具有监测作用,从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后来的行为与内心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观念的反映,而且思维方式是对生存方式的深刻的、理性的反映。因此,豆瓣的作文在从城市来支教的年轻老师看来,“如果参加《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没准能拿上一个好名次”,不同的老师看待同一篇作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和柏芝等王榨的小孩形成鲜明的对比,豆瓣同样作为一名女性,其内心追求完全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男性之所以为男性和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后天的社会建构的结果,但也由先天的独特的气质决定,女性有其相对柔弱体质的一面,这是女性之为女性的特质,而且她们会为自己所缺失的特性寻找一个避风的港口——对于家庭的依赖和维持家庭稳定的决心,这个有形实体的家园成为女性的最终归宿,不仅是身体上,更是精神慰藉的重要归宿,女性因此就会有强烈的意愿,在这一点上香娥这个人物可以明显体现。后天的社会建构对女性的界定会使她们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追求产生很大差异(这里的生命存在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豆瓣,你好!”这一“透亮的声音就像渗进了灰尘,闷在远远的地方了”,但是这一声音并没有消失,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含春的脸也在这片烟花中闪闪烁烁,一会儿明了,一会儿又灭了,停上好几秒,最终,直接从夜晚的天空上,掉进了又远又深的地方。不过,没有掉到底,而是在很深的某处地方安静地待着。”北京与相对封建落后的王榨相比,没有重男轻女,优越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得两个地方的人们思想境界完全不同,在自我认同方面也不能相提并论。文章标题取名《豆瓣,你好》,我想作者可能是在表达自己要求女性意识崛起的想法,因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看,艺术就是艺术家的本能和升华,文艺的源泉就是人的潜意识,艺术家通过幻想,创作将本能的欲望投射出来,使欲望得到宣泄,变相地满足自身和他人。林白在作品中赋予豆瓣女性意识的追求正是如此。女性作为独特的社会生命正是在自身特有的经验生活中,作为自身、作为女性、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等身份中体验到自身的有限存在与无限存在的矛盾,这里的无限存在是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当这一无限性在王榨被屏蔽时就产生了精神独语的苗头。
  文章最后提到的豆瓣的作文,列举的其中一段就是其精神独语的苗头,此时的独语还不是很严重,只能是视为苗头而已。从她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接电话方式,对说普通话的渴望,以及各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到后来“香娥背地里跟别人说,别再跟豆瓣提北京的事儿了”,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当雨仙告诉豆瓣她家的芝麻晒干了要捎给北京的姨婆的时候,“片刻,她对自己喃喃道:‘……我家的芝麻,要做又香又甜的芝麻耙!’小小的人儿,仿佛若有所思”。豆瓣的这篇作文也可以看做是她自己的喃喃自语,她的这种喃喃自语不被人理解,让“一部分老师不以为然”,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永远安静地待着某种情思,抑或人物。“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当一个人长期无法与人交流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孤寂的感觉,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在与旁人的交流里,体会心心相印的快乐,也需要在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中,体会集体的温暖。“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灵魂的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因为独语的前提是执著于己心”,而当豆瓣的“己心”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她只能神志清醒而喃喃自语,即“独语”。   这里微妙的精神独语的出现是作者在表现豆瓣命运时一个强有力的跳板,但是精神独语之后,才是其悲剧命运的真正的开始,当豆瓣之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被抹杀时,其社会生命意义开始消失,尤其是作为女性的社会生命意义,她与弟弟航空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很含蓄地表达了她对豆瓣命运的担忧:“2012年尚未到来,我提前登上了它的屋顶,看到河边田岸沟坎里,野草繁盛,芭茅艾草丝毛草野菊花狗儿草芸芸涌动,庄稼和百草连成一片,苍苍荡荡。”作者已经很清晰地意识到豆瓣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
  这里突出了林白较强的女性意识,尤其是给豆瓣这一人物安排的一段北京的生活体验,与回到王榨形成鲜明的对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通过各个人物的各种生命的种种表达形式,以及其生命的展现和塑造活动,表现其强烈的女性意识,从健康活泼地一追求理想、追求心中美好事物的状态到心中感情被压抑,到后来开始出现精神独语的苗头,最后被这个“漩涡”不断吸附,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的开始……这说明女性写作并未走出公共的阴影,要使“个人化写作”成为“公共”或者“公众”,使女性叙事真正成为文学叙事,在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释:
  ①林白著.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当代作家评论,2005(5).
  参考文献:
  [1]张炜.永恒的自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林白.林白作品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3]林白.《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J].当代作家评论,2005(5).
  [4]王喜绒.《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尹鸿.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小说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2).
  [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7]荒林,季红真.《“林白作品研讨会”纪要》[J].《南方文坛》,2000(4).
  [8][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1.
  [9]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学流变和文化想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63.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让孩子通过阅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很多家长对其子女进行了早期识字教育。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儿童早期的识字阅读教育在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研究更多以经济收入较高的城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很少针对农村地区儿童进行研究,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地区学生的识字能力有很大差异。作者对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镇六所学校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后发现,这些差异反映了
摘 要: 本文运用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所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电视剧《阿旺新传》的对白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剧中人物在会话过程中对会话合作原则故意违背现象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对白分析是探索人物性格,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挖掘此剧的主题。同时也证明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影视剧的可行性,以期本文为这部影视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摘 要: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素以心理描写见长。在其作品中,作家广泛运用双声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蜕化时期俄国民众复杂迷惘的心理状况。究其根源,这是西方与本土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念冲突的结果。如何穿越生命重重的困扰与冲突,最终实现心灵的回归?作者认为作家在小说中以特定的人物形象设置和情节安排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契机。  关键词: 人格分裂 复活 博爱 宽恕 道德理想  现
摘 要: 对于虚构,很多大学新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理解片面和运用不熟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区分虚构与真实、虚构的手段单一、不能对材料进行合适的加工改造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和大学写作教师应该对虚构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各个教学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正确、系统地接收到虚构的相关知识,写出真正符合情感要求的文章。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作文现状 虚构 教学阶段 教学重点  大
摘 要: 文章从儿童心理学与动画特性的角度提出了动画创作与儿童思维的天然联系,首先总结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动画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儿童思维是动画创作的灵魂,动画创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提出,动画创作者要拥有儿童思维,永葆一颗童心,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  关键词: 儿童思维 动画创作 童心 虚拟性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童年的我们用最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最新鲜的心态
摘 要: 本文作者曾经就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个人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撰写过一篇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涵养的文章,教学之余经常会去思考,发现这部英美学生必看的优秀电影所传达的还有鲜为人知,但令人深深惊叹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再探讨出自《论语》的哲学理念“无为而治”所引发的教学方法,以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有所启迪。  关键词: 无为而治 以人为本 电影《音乐之声》    1.引言
摘 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是一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的童话,本文就《小露珠》教学做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 语言 心灵 小露珠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文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初读《小露珠》,萦绕心间的是甜美、清新、可爱,一
摘 要: 构式语法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其中Goldberg的构式语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Goldberg发展了构式语法,并对构式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而国内的现代汉语研究也在构式语法的启迪下不断发展。本文以Goldberg对于构式的定义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构式的定义,并反思国内现代汉语的构式及构式语法研究。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现代汉语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  构式语法自提
摘 要: 本文探讨老舍小说《二马》中所展示出来的中国人在异国文化对照下的文化心理。文章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系统原理对小说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典型代表人物老马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十足的爱慕虚荣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面子系统 话语分析 《二马》  《二马》是老舍“旅英三部曲”广受好评的一部小说。1924年夏,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教师。五年的侨居生活,开阔了
【案例背景】  《历史与社会》教材实施多年,“难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一难在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资源,二难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信用是金》一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创业的学问”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信用对于个人创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诚信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本课虽然是历史与社会课,但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