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林白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一种精神独语的迹象,特定年代、特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阻碍,只能通过较为封闭的精神独语进行自我疏导,这是林白前期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和方式,后期则出现了转变,小说通过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生体验展示,私人化写作为精神独语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的苦难、精神困境的承担给予了阐释。前期作品中,主要通过梦境或者回忆的方式展现独语的精神状态,而林白最新发表的《豆瓣,你好》则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写作方式更大胆直接,写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 私人化写作 精神独语 生命体验 《豆瓣,你好》
林白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世界是冰冷的,亲人那里也无法给出足够的温暖。内心寒冷而黑暗,我作为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生存于世,面临各种困难,常常感到自己脆弱、无助、绝望。”①所以林白用文学拯救自己,更具体地说是用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独语变相地满足自己。她觉得文学是弱者巨大的依靠。“靠着文学就温暖了,靠着文学就有亮光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独语是林白自己的内心独语,也是林白进行自我疏导的一种方式,在进行自我疏导的同时体现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效仿者日益增多之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以言传的感觉,何其芳也著过《独语》,指出独语是“人在孤寂时常发出的奇异的语言”。刊载于《天涯》2011年第1期林白的《豆瓣,你好》还是延续其以往的风格,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但其最大的特点是和她以往以回忆或者梦境这种“含蓄”的独语方式不同,小说中主人公豆瓣独特的生命体验给后来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更直接、直白的精神独语。
作品的开头提道:“滚滚人流中,豆瓣的历史性时刻降临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使得“一滴小小的血滴”“越过了九年的光阴,汇入了那腔子相同的热血”。从被教育炸薯片是垃圾食品到稀罕物,从被告知穿高跟鞋对骨骼不好到女人们以穿长长的剪头高跟鞋为荣,从北京到王榨生活方式的巨大落差让豆瓣在这个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村里人见了就说:‘这个伢,王榨还能养得了她?’”这所有的矛盾都来源于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的生命体验。心理学认为,体验由环境影响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内导刺激所引起,体验是带有特定色彩的一种感觉状态,这种状态导致自我决志,重要的是他的产生对其自身具有监测作用,从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后来的行为与内心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观念的反映,而且思维方式是对生存方式的深刻的、理性的反映。因此,豆瓣的作文在从城市来支教的年轻老师看来,“如果参加《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没准能拿上一个好名次”,不同的老师看待同一篇作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和柏芝等王榨的小孩形成鲜明的对比,豆瓣同样作为一名女性,其内心追求完全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男性之所以为男性和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后天的社会建构的结果,但也由先天的独特的气质决定,女性有其相对柔弱体质的一面,这是女性之为女性的特质,而且她们会为自己所缺失的特性寻找一个避风的港口——对于家庭的依赖和维持家庭稳定的决心,这个有形实体的家园成为女性的最终归宿,不仅是身体上,更是精神慰藉的重要归宿,女性因此就会有强烈的意愿,在这一点上香娥这个人物可以明显体现。后天的社会建构对女性的界定会使她们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追求产生很大差异(这里的生命存在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豆瓣,你好!”这一“透亮的声音就像渗进了灰尘,闷在远远的地方了”,但是这一声音并没有消失,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含春的脸也在这片烟花中闪闪烁烁,一会儿明了,一会儿又灭了,停上好几秒,最终,直接从夜晚的天空上,掉进了又远又深的地方。不过,没有掉到底,而是在很深的某处地方安静地待着。”北京与相对封建落后的王榨相比,没有重男轻女,优越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得两个地方的人们思想境界完全不同,在自我认同方面也不能相提并论。文章标题取名《豆瓣,你好》,我想作者可能是在表达自己要求女性意识崛起的想法,因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看,艺术就是艺术家的本能和升华,文艺的源泉就是人的潜意识,艺术家通过幻想,创作将本能的欲望投射出来,使欲望得到宣泄,变相地满足自身和他人。林白在作品中赋予豆瓣女性意识的追求正是如此。女性作为独特的社会生命正是在自身特有的经验生活中,作为自身、作为女性、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等身份中体验到自身的有限存在与无限存在的矛盾,这里的无限存在是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当这一无限性在王榨被屏蔽时就产生了精神独语的苗头。
文章最后提到的豆瓣的作文,列举的其中一段就是其精神独语的苗头,此时的独语还不是很严重,只能是视为苗头而已。从她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接电话方式,对说普通话的渴望,以及各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到后来“香娥背地里跟别人说,别再跟豆瓣提北京的事儿了”,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当雨仙告诉豆瓣她家的芝麻晒干了要捎给北京的姨婆的时候,“片刻,她对自己喃喃道:‘……我家的芝麻,要做又香又甜的芝麻耙!’小小的人儿,仿佛若有所思”。豆瓣的这篇作文也可以看做是她自己的喃喃自语,她的这种喃喃自语不被人理解,让“一部分老师不以为然”,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永远安静地待着某种情思,抑或人物。“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当一个人长期无法与人交流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孤寂的感觉,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在与旁人的交流里,体会心心相印的快乐,也需要在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中,体会集体的温暖。“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灵魂的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因为独语的前提是执著于己心”,而当豆瓣的“己心”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她只能神志清醒而喃喃自语,即“独语”。 这里微妙的精神独语的出现是作者在表现豆瓣命运时一个强有力的跳板,但是精神独语之后,才是其悲剧命运的真正的开始,当豆瓣之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被抹杀时,其社会生命意义开始消失,尤其是作为女性的社会生命意义,她与弟弟航空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很含蓄地表达了她对豆瓣命运的担忧:“2012年尚未到来,我提前登上了它的屋顶,看到河边田岸沟坎里,野草繁盛,芭茅艾草丝毛草野菊花狗儿草芸芸涌动,庄稼和百草连成一片,苍苍荡荡。”作者已经很清晰地意识到豆瓣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
这里突出了林白较强的女性意识,尤其是给豆瓣这一人物安排的一段北京的生活体验,与回到王榨形成鲜明的对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通过各个人物的各种生命的种种表达形式,以及其生命的展现和塑造活动,表现其强烈的女性意识,从健康活泼地一追求理想、追求心中美好事物的状态到心中感情被压抑,到后来开始出现精神独语的苗头,最后被这个“漩涡”不断吸附,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的开始……这说明女性写作并未走出公共的阴影,要使“个人化写作”成为“公共”或者“公众”,使女性叙事真正成为文学叙事,在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释:
①林白著.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当代作家评论,2005(5).
参考文献:
[1]张炜.永恒的自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林白.林白作品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3]林白.《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J].当代作家评论,2005(5).
[4]王喜绒.《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尹鸿.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小说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2).
[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7]荒林,季红真.《“林白作品研讨会”纪要》[J].《南方文坛》,2000(4).
[8][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1.
[9]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学流变和文化想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63.
关键词: 私人化写作 精神独语 生命体验 《豆瓣,你好》
林白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世界是冰冷的,亲人那里也无法给出足够的温暖。内心寒冷而黑暗,我作为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生存于世,面临各种困难,常常感到自己脆弱、无助、绝望。”①所以林白用文学拯救自己,更具体地说是用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独语变相地满足自己。她觉得文学是弱者巨大的依靠。“靠着文学就温暖了,靠着文学就有亮光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独语是林白自己的内心独语,也是林白进行自我疏导的一种方式,在进行自我疏导的同时体现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1919年鲁迅在发表一组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时,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在效仿者日益增多之后,又有人以“独语”称之,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以言传的感觉,何其芳也著过《独语》,指出独语是“人在孤寂时常发出的奇异的语言”。刊载于《天涯》2011年第1期林白的《豆瓣,你好》还是延续其以往的风格,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但其最大的特点是和她以往以回忆或者梦境这种“含蓄”的独语方式不同,小说中主人公豆瓣独特的生命体验给后来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更直接、直白的精神独语。
作品的开头提道:“滚滚人流中,豆瓣的历史性时刻降临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使得“一滴小小的血滴”“越过了九年的光阴,汇入了那腔子相同的热血”。从被教育炸薯片是垃圾食品到稀罕物,从被告知穿高跟鞋对骨骼不好到女人们以穿长长的剪头高跟鞋为荣,从北京到王榨生活方式的巨大落差让豆瓣在这个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村里人见了就说:‘这个伢,王榨还能养得了她?’”这所有的矛盾都来源于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的生命体验。心理学认为,体验由环境影响通过表情动作的复合内导刺激所引起,体验是带有特定色彩的一种感觉状态,这种状态导致自我决志,重要的是他的产生对其自身具有监测作用,从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后来的行为与内心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观念的反映,而且思维方式是对生存方式的深刻的、理性的反映。因此,豆瓣的作文在从城市来支教的年轻老师看来,“如果参加《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没准能拿上一个好名次”,不同的老师看待同一篇作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和柏芝等王榨的小孩形成鲜明的对比,豆瓣同样作为一名女性,其内心追求完全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男性之所以为男性和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后天的社会建构的结果,但也由先天的独特的气质决定,女性有其相对柔弱体质的一面,这是女性之为女性的特质,而且她们会为自己所缺失的特性寻找一个避风的港口——对于家庭的依赖和维持家庭稳定的决心,这个有形实体的家园成为女性的最终归宿,不仅是身体上,更是精神慰藉的重要归宿,女性因此就会有强烈的意愿,在这一点上香娥这个人物可以明显体现。后天的社会建构对女性的界定会使她们对生命存在方式的追求产生很大差异(这里的生命存在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豆瓣,你好!”这一“透亮的声音就像渗进了灰尘,闷在远远的地方了”,但是这一声音并没有消失,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含春的脸也在这片烟花中闪闪烁烁,一会儿明了,一会儿又灭了,停上好几秒,最终,直接从夜晚的天空上,掉进了又远又深的地方。不过,没有掉到底,而是在很深的某处地方安静地待着。”北京与相对封建落后的王榨相比,没有重男轻女,优越的环境、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得两个地方的人们思想境界完全不同,在自我认同方面也不能相提并论。文章标题取名《豆瓣,你好》,我想作者可能是在表达自己要求女性意识崛起的想法,因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看,艺术就是艺术家的本能和升华,文艺的源泉就是人的潜意识,艺术家通过幻想,创作将本能的欲望投射出来,使欲望得到宣泄,变相地满足自身和他人。林白在作品中赋予豆瓣女性意识的追求正是如此。女性作为独特的社会生命正是在自身特有的经验生活中,作为自身、作为女性、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等身份中体验到自身的有限存在与无限存在的矛盾,这里的无限存在是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当这一无限性在王榨被屏蔽时就产生了精神独语的苗头。
文章最后提到的豆瓣的作文,列举的其中一段就是其精神独语的苗头,此时的独语还不是很严重,只能是视为苗头而已。从她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接电话方式,对说普通话的渴望,以及各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到后来“香娥背地里跟别人说,别再跟豆瓣提北京的事儿了”,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当雨仙告诉豆瓣她家的芝麻晒干了要捎给北京的姨婆的时候,“片刻,她对自己喃喃道:‘……我家的芝麻,要做又香又甜的芝麻耙!’小小的人儿,仿佛若有所思”。豆瓣的这篇作文也可以看做是她自己的喃喃自语,她的这种喃喃自语不被人理解,让“一部分老师不以为然”,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永远安静地待着某种情思,抑或人物。“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当一个人长期无法与人交流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孤寂的感觉,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在与旁人的交流里,体会心心相印的快乐,也需要在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中,体会集体的温暖。“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灵魂的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因为独语的前提是执著于己心”,而当豆瓣的“己心”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她只能神志清醒而喃喃自语,即“独语”。 这里微妙的精神独语的出现是作者在表现豆瓣命运时一个强有力的跳板,但是精神独语之后,才是其悲剧命运的真正的开始,当豆瓣之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被抹杀时,其社会生命意义开始消失,尤其是作为女性的社会生命意义,她与弟弟航空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很含蓄地表达了她对豆瓣命运的担忧:“2012年尚未到来,我提前登上了它的屋顶,看到河边田岸沟坎里,野草繁盛,芭茅艾草丝毛草野菊花狗儿草芸芸涌动,庄稼和百草连成一片,苍苍荡荡。”作者已经很清晰地意识到豆瓣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
这里突出了林白较强的女性意识,尤其是给豆瓣这一人物安排的一段北京的生活体验,与回到王榨形成鲜明的对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通过各个人物的各种生命的种种表达形式,以及其生命的展现和塑造活动,表现其强烈的女性意识,从健康活泼地一追求理想、追求心中美好事物的状态到心中感情被压抑,到后来开始出现精神独语的苗头,最后被这个“漩涡”不断吸附,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的开始……这说明女性写作并未走出公共的阴影,要使“个人化写作”成为“公共”或者“公众”,使女性叙事真正成为文学叙事,在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释:
①林白著.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当代作家评论,2005(5).
参考文献:
[1]张炜.永恒的自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林白.林白作品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3]林白.《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J].当代作家评论,2005(5).
[4]王喜绒.《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尹鸿.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小说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2).
[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7]荒林,季红真.《“林白作品研讨会”纪要》[J].《南方文坛》,2000(4).
[8][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1.
[9]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学流变和文化想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