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语文课前预习的质量,是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难题。“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学生有时预习的深度、质量并不能达到课改教学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课堂上老师总要叮嘱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的内容,目标是掌握作者、体裁和课文的生字生词,以及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挖空心思去分析,滔滔不绝的去讲解,采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把所要完成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分析得透透彻彻,一味将知识塞给学生,生怕学生掌握不够。还让学生用笔记来加深印象,其实,这是一种守旧的“八股”教学法。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虽然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但对同类型的文章就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理解,就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及举一反三的效果。而现在的教学,提倡素质教育,目标较高,难度较大,灵活性强,联系的知识面较广,如果还按以往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欲速则不达,这种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求知欲旺盛,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去分析理解,转变专制的教学方式为民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提高预习的质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改革有一个质的飞跃。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预习的质量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
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而不希望受到批评、指责 ,学生更希望如此,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用心去想的问题,不管他们回答得对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在预习中,他们在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前,能够独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说明他们已经动脑动心,尽力去做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要多注重过程,少看结果,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多用些激励语言。譬如“好”、“很好”、“很正魂”、“有进步”、“进步陕”等。用这些肯定的话语,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精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多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去独立思考,多给学生一份自信,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预习的深度训练,注重文体知识的理解
一篇文章,要掌握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字、词、句的运用,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能判断文章的体裁。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判断它的体裁类型,分析时才能按照所学类型的文体知识去把握,这就如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只有诊断出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解除病痛。所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想,增强他们对文章体裁的分辨能力。在预习时要把握住文体,然后用所学的文体知识去分析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才能加深预习的深度,提高预习的质量。
三、预习时加强提纲式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前应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列好提纲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中沿着提纲去分析、去归纳、总结、回答。预习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按正确的途径自己去探究,掌握文章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各提纲的内容,规范学生的预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时间去预习,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指预习的重要性。不安排学生预习,不讲究预习的深度和质量,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学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
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而不希望受到批评、指责 ,学生更希望如此,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用心去想的问题,不管他们回答得对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在预习中,他们在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前,能够独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说明他们已经动脑动心,尽力去做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要多注重过程,少看结果,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多用些激励语言。譬如“好”、“很好”、“很正魂”、“有进步”、“进步陕”等。用这些肯定的话语,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精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多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去独立思考,多给学生一份自信,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预习的深度训练,注重文体知识的理解
一篇文章,要掌握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字、词、句的运用,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能判断文章的体裁。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判断它的体裁类型,分析时才能按照所学类型的文体知识去把握,这就如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只有诊断出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解除病痛。所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想,增强他们对文章体裁的分辨能力。在预习时要把握住文体,然后用所学的文体知识去分析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才能加深预习的深度,提高预习的质量。
三、预习时加强提纲式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前应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列好提纲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中沿着提纲去分析、去归纳、总结、回答。预习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按正确的途径自己去探究,掌握文章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内容。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各提纲的内容,规范学生的预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时间去预习,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指预习的重要性。不安排学生预习,不讲究预习的深度和质量,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学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