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行板

来源 :VOGUE服饰与美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幻想-中国装置新一代


  展期:至6月17日
  地点:宁夏 银川当代美术馆
  展览呈献了九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面貌,立于观察装置艺术在中国当下的状况,探讨它的多种表现和观念。它是视觉与空间的表现,取材广泛,手法多样,针对对象各异。装置艺术是占据空间的艺术,对空间进行无限的改造和借用;对材料无所不用,如现成品、日常物品、器械等等,不一而足;看似没有定则,但有充分的自由来表达艺术的思想和观念。

一年之际 第二章:孙逊 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


  展期:至5月21日
  地点:北京 香格纳画廊
  作为“ 一年之际”特别项目的第二章节,展览呈献影像艺术家孙逊的动画影像《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及其相关的一组手绘原稿。《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是艺术家2016年受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故事新编”委托创作的一部动画电影,本次展览是其在中国的首次展出,由一系列绘制于传统树皮纸上的中国古典风格绘画构成。作品围绕孙逊的家乡—中国东北部的阜新—展开,探讨了这座依靠煤矿业而建设的曾经无比重要的能源城市如何演变为现今衰败不堪的“遗忘角落”。这中间有民俗的传奇,有政治信仰的更迭,更有历史时空的变迁,通过影片可窥视瞬间的厚重历史。这也是继悉尼首展之后的再次延续。

何多苓:草·色


  展期:至6月13日
  地點:上海 龙美术馆西岸馆
  展览汇集了何多苓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品七十余件(套)及各类文献,意在呈献艺术家于漫长的时间跨度之中的独特脉络和阶段性变化。草的意象贯穿于他四十余年的创作中,提供了一条理解他绘制的丰饶色相的线索。何多苓以杰出的抒情能力和语言技巧为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绘画艺术开启了新的维度。在此后观念迭出的当代艺术进程之中,他旁观一切潮流,始终致力于完善个体的生命体验表达,不断地将音乐、诗歌、建筑及其它领域的认知融汇于自身的绘画。近年来,他更多地借助自然和历史记忆的广角镜诠释现实的变迁与时间的循环。

马轲个展“窟窿”


  展期:至6月27日
  地点:上海 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集中呈献艺术家自1995年以来创作的155件绘画作品。题目“窟窿”,源于艺术家受启发于儿时的阅读经历。每遇到不认识的字,马轲就读作“窟窿”。在马轲的“词汇表”中, “窟窿”可用来指代任何对他而言陌生、未知的词语。在他的画作中,同一人物、图形、图像也可被视为一种指代物,一种符号,一个通往可能性的“窟窿”或未知空间。马轲借用它来探索绘画语言,打开绘画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以马轲在绘画中所征用的“符号”为线索,将马轲自1995年以来的创作按图像与构图进行分类重组,并在八个房间中分别呈现。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中备受青睐,但是,如果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不当,其效果就适得其反。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位老师教学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出示了多媒体课件:枝不繁叶不茂的大树上出现了几只鸟儿,他们起先都栖息在树上,然后陆续飞起来。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
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文教学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许多伪东西,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掌控之下,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屡见不鲜。  一、纯粹的奖励  奖励是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上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双眼紧盯老师,手中的笔不断做记录,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在他们做的笔记中能一字不漏地找到,然而一到独立做练习的时候,他们却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每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他们默默地坐在角落,盯着不理想的成绩发呆。每当看到他们对成绩失望的眼神,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他们所付出的认真以及努力并不少,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成绩上的回报。这一类
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江苏省规范办学“五严”规定强势出台,促进教育向“低耗时,高质量”的正常轨道回归;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凸显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连云港市“三案·六环节” 教学模式从2009年9月开始在全市进行推广。(“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分别是自学质疑、交流展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江苏省如火如荼地推广,它的活动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活动模式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这探究的过程,所有的孩子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锻炼。那么,参考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式设计的品社教学,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笔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之力,开展品社日常教学工作,上了一堂六年级下册品社课——《从世界看
如果说读书是海,那么作文就是游泳;如果说读书是生命,那么作文就是走过的人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读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读,轻轻松松地写,为今后的习作起好步,开好头呢?为此,我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随机练习,激发说的兴趣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低年级儿童具有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敢想敢说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鼓
1996年初夏,Marciakilaore还在纽约大学半工半读。她在自己的单间公寓里开的小美容院Let’s Face it,因为美国Voque的一篇报道而名声远扬。一时间,全美各地的订单蜂拥而至,以至于她对那个夏天的记忆都被打包邮寄产品占满……忙亡碌却充满希望的工作,让本就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显得格外令人室息。在一次因为和老师的沟通误会而错过了期末考试后,Kilclore果断退学了。  这曾是她怀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的语文课文就如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其实,语文姓“语”又姓“文”,每一篇课文都如浪花,有的开得烂漫,有的开得热烈,有的无花却有果……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用心地驻足,贪心地欣赏,满心地眷恋,感觉到其中的春意,享受到其中的愉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踩着浪花,享受浪花的营养,让学生“春潮涌动,暗香浮来”,以达到“教学闪耀灵动之光”的境界。  一、聆听春潮的声音,一“字”一“词
新形势下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新课程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党员队伍、教职工队伍、工会共青团等四支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新课改工程、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工程、教科研工程等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构建起适度超前、比较完备的学习型组织体系。树立“人人是学习之人”的新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的“讲读”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换一个角度说,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只有通过亲自阅读,亲自感知,亲自思考,才能真正积累知识,感悟事理,进而受到美的熏陶。阅读教学从过程的角度考察应该是对话状态。对话绝不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