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修行成为一朵花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朵拉,听起来就是一个颇为女性的名字。初次见到朵拉,是在2012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等联合举办了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朵拉作为海外华人作家,也来参加会议。因为参加会议的作家学者太多,对朵拉的印象也就只是模模糊糊,记得她有一头浓密蓬松的卷发,常常微笑,气质很好。
  后来又连续在几次会议上见到她,我们终于渐渐熟悉起来。朵拉究竟何许人也?先来个官方式的介绍:
  朵拉,原名林月丝,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专业作家、画家。祖籍福建惠安。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出版个人文集共48本。现为多家杂志的签约作家。散文及小说作品被收入中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大学及中学教材。曾获各类文学奖数十个。
  除了作家身份,朵拉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画家。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水墨画创作,2000年开始油画等创作,图画个展及联展60余次。
  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朵拉却称自己是个小作家。她口才极好,操着一口马来味的普通话,常常逗得大家开心大笑。朵拉是她的笔名,有人问起她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她说,她的二女儿小时候学钢琴,整天哆来咪法搜拉西,就从中间选出两个比较好听的字眼,朵拉!后来,朵拉渐渐出名了,被人情扰得不堪其烦,就更觉得这个名字好。有人找,朵拉就“躲啦”!
  去年8月,我終于有机会和朵拉近距离较长时间接触。起因是她邀请一些作家和学者去她的家乡———马来西亚槟城采风。一路上哼着邓丽君的《槟城艳》,心里却有些忐忑不安,毕竟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还是在异域。到槟城的当天,朵拉带着她的大女儿就来迎接我们了。她们热情的话语,美丽的笑容,使我们顿时消除了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四天的行程中,朵拉和她的女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来宾们,她丝毫没有知名作家的架子,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槟城没有四季,气温永远在22℃~31℃之间,但时常会飘些小雨,每逢这样的时候,朵拉总是第一个跳下大巴,挨个搀扶下车的来宾,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小心,地上滑。”
  我们参观了朵拉的先生任职校长的日新中学,这是一所以华文为主要语言的中学,是当地华人出资办起来的。在这里,我们了解到马来西亚的华人们宁肯赔钱办学,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母语华文。朵拉自己更是如此,她已经是第三代移民,出生在马来西亚,成长在马来西亚,是地地道道的马来人。但是她的祖辈和父辈都时时刻刻地教导她:我们的根在中国,别的科目都可以学不好,华文课不能学不好。所以,在槟城这个马来语、英语、华语大杂烩的城市,她从小坚持读华文学校,虽然她也精通马来文和英文,但却放弃了用这两种语言写作,她说用华文写作是她毕生的坚持。她还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上华文学校,现在她的两个女儿也都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一趟槟城之旅,我不但对槟城有所了解,也对朵拉印象更深刻了。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但我知道过不多久,朵拉就要来中国开画展,也就期待着下次的重逢了。
  11月中旬,朵拉果然来福州了,这次的相处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
  朵拉是作家,也是画家。她有多勤奋呢?自从把她加为微信好友之后,几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她当日画的水墨画,她喜欢画各种花鸟,宁静洁白的荷花、热情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水仙,都是她笔下的爱物。我们去槟城之前,曾再三问她需不需要捎带什么福建特产,她不好推却,才说:“真的帮我带东西,就帮我带两只好毛笔吧。”我们到了槟城才知道,整个城市都买不到什么毛笔、宣纸和墨汁。她只能等去中国的时候,辛辛苦苦地把宣纸和毛笔等作画工具扛回马来西亚去。别人看着这是件累人的事,她却说:“为了喜欢的水墨画,这不辛苦。”对于一个酷爱画画的人来说,这当然不是辛苦,而是美好和快乐。
  谈起她为什么要画水墨画,她说,水墨画和她的华文写作一样,都是为了她心中的中国情结。在槟城,学华语还有华语学校,画水墨画却没处可学,朵拉画画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她以悟性作画,凭借强烈的喜爱和韧性的坚持,朵拉的花鸟水墨画自有一番独特的情趣。而为什么特别喜欢画花?则是因为朵拉爱花。朵拉来福州时,也在福建省图书馆作了一场讲座,题目就是《一朵花的修行》。
  她曾经想过:要如何修行,下辈子才会成为一朵花?
  也许这就是她写作和画画的原因之一:她希望自己的生命像花一样盛开绽放。她说:“我决定这一世就让自己开成一朵美丽的花。不求物质,但要品质。”
  这样的话听起来浪漫,坚持做起来很难。
  开画展的闲暇,朵拉主动邀我一起去逛街。那天,在暖洋洋的阳光下,我和她走在三坊七巷的巷子里,边走边漫无目的地聊着。
  先是聊起她的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律师,在槟城和几个朋友合开一家律师事务所;二女儿弹钢琴,在世界各地演出。言语中,听得出朵拉对女儿的关爱。她说,早年为了照顾年幼的女儿,她心甘情愿在家做主妇,只靠先生一个人工作赚钱养家,她全心全意教育两个女儿。
  我不禁好奇:“那您生活不是很辛苦吗?”
  朵拉微笑:“我们把孩子们带到世界上来,并没有征求她们的意见。既然这样,我就要对她们负责。”
  听到这话,我心中小小震惊了一下。中国有多少父母,觉得对孩子指手画脚天经地义,却从来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朵拉竟然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孩子们长大了,朵拉有了自己的时间,就开始文学创作和画水墨画。
  她告诉我,在家时,她从来不看电影电视,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从早到晚三件事:读书、写作和画画。她说:“我有时也觉得自己生活得太枯燥了,但就是改不了。”其实,是因为她太喜爱写作和画画了。在她的一本书里,她写道:
  很年轻就开始写作,一直没有中断,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很久很久,就像喝杯咖啡加三包糖的老朋友说的:“可以喝得这么甜这么甜,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尽管我没法吃得很甜很甜,但我依然继续坚持写作和绘画。
  选自《博览群书》
其他文献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名门,词坛称雄,风流绝代。柳永先祖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他们的道德、文章、书法,称雄当世,光耀后代。先祖遗风,对于柳永不无影响。柳永不仅擅长诗词,更是治学严谨,堪称大儒。在古书《古文真宝》中收录的柳永《劝学文》,就是明证。这不愧是一篇教子经典,劝学名篇。由于柳永词名太盛,这篇文章,少有关注。全文不长,抄录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立在地上的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一颗。从那位
1见惯了美国中西部的广袤宁静,刚一回国,挤挨挨的高楼,稠密的人群争先恐后的涌进眼眶,似乎每一样都在大力挥手,“看我看我!”我被这排山倒海的热情吓到,眼睛不知往哪搁,身旁有姑娘,大檐帽,反光蛤蟆镜,唇色是今夏流行的枚红,高举着自拍杆正在找角度。我愣愣地向前,一路“Excuseme”的从人群中借过,卸下两个托运箱,梦游一样飘出机场。首都似乎比以前更堵,车连起头尾,像条绵延数里的大蜈蚣,小碎步往前蹭着。
一不用戴立体眼镜去看秋日的田野,世界是3D的。山丰满,树丰腴,田地妖娆,云远天高。在北方,七月的大地以绿色为主,白菜地的翠绿、杨树的深绿、河水的暗绿,还有刚成熟的谷子地里带一点黄色的苍绿。绿地层叠,堆出夏的浓郁与厚重。从八月开始,黄、红、褐、紫渐渐泛起于田边沟壑,到了中秋,抬望眼,世界便成斑斓花色,世间的景物开始呈现轻盈而多变的姿态。色彩是大地的衣饰,壮美而无言。时至寒露,一两场雨,两三次风之后,
城市安静的地方很多,书店是特殊的一个,闲来无事,去书店转转,书本就像滤尘器,置身书籍的丛林心里就安定不少。我常去的那家书店是一座二层小楼,临街,粗算也有十几年了吧,我书橱里的文学书,好多都从这里买来。如果大言不惭说自己的书橱是一个小磁场,那这个小书店就是一个大磁场,倘若有些日子不去,心里好像空荡荡的。书店中间是一溜低矮的书橱,一本本装帧精致、尺符不一的学生辅导资料静静的注视往来的孩子,一会儿,转过
用一把渔网向着最宽阔的海面,哪怕它是唯一一把渔网,中国南海的渔民也会美滋滋地撒下去,即便那海面视渔网为无物,也要用这渔网来打捞南海的历史与现实。天章南海,人文三沙!在南海,为三沙纪念馆题写这8个字时,内心非常诧异!迄今为止,母语中的海字,写过无数次,真正面对这与人类相生相伴的关键景物时,却没有写一个字。与自己相关的这个秘密,曾长久埋藏在心底,不仅不想对别人说,甚至都不想对自己说。我理解山,即使是青
“阮籍途穷”和“相如病”,是古人赋诗作文常用的两个典故。例如,唐代牟融在一首题为《有感》的诗中这样写道:“盛世嗟沉伏,中情怏未舒。途穷悲阮籍,病久忆相如。无客空尘榻,闲门闭草庐。不胜岑绝处,高卧半床书。”牟融写这首诗时,赋闲在家且健康不佳,故而心情郁闷。此时他想到阮籍“途穷”,相如“病久”,比况自身,发出叹息,其孤寞凄凉的处境表露无遗。牟融提到的阮籍,其父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阮籍幼年丧父,虽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是浅显的看图说话。能够形成这种意象的,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
狮城新加坡,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东南亚的商业明珠,有“花园城市”之美誉。在這里留学生活,转眼将近一年。生活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小确幸”,也许要数傍晚的夕阳和彩霞,以及类似的一系列能带来美好观感的天文现象。暑假期间,校内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略有调整,晚上七点便关门了。我也干脆参考这个时间安排来调整自己的日常作息,下午看书到六点半左右,便起身整理东西离开。这时候,一般能碰上夕阳西下,到七点半、天全黑前,只
亲爱的少年朋友,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本书里,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灵魂的真理。天造万物,只把人造得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有理性、情感和道德。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万物之灵。我们要照料好自己的灵魂,让它配得上造化的厚爱。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那么,请允许我说:灵魂的真理是高贵。我们也许不能探知灵魂的神圣来源,但是